《煤矿地质》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煤矿地质》是运用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影响煤矿建设和生产的各种地质因素及其规律,研究相应防治方法的课程。我院《煤矿地质》课程的课程大纲及标准是通过煤矿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内专业骨干教师共同研究设计,从而保证课程大纲及标准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实效性。按照企业人才培养规律和知识的基本学习规律,我院将《煤矿地质》课程教学分为“认知和情景”培养阶段、“教学做一体化”培养阶段及“工学结合”阶段,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关键词】煤矿地质 课程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43-01
  一、课程介绍
  《煤矿地质》是运用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影响煤矿建设和生产的各种地质因素及其规律,研究相应防治方法的课程。通过《煤矿地质》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掌握煤矿地质理论知识和防治煤矿地质灾害的能力。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为《煤矿开采方法》、《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测量》、《矿山压力控制》、《巷道施工技术》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必要学习基础。
  二、课程大纲及标准的设计
  我院《煤矿地质》课程的课程大纲及标准是通过煤矿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内专业骨干教师共同研究设计。这种课程大纲及标准,既符合企业的现场需求,也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从而保证了课程大纲及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随时随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来修订内容,解决了教学内容更新的难题,保证课程大纲及标准的先进性和实效性。
  三、课程设计思路
  针对专业岗位的要求,根据企业实际工作任务需要,遵循煤矿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我院与企业用人单位的技术人员共同开发课程,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设计教学内容与课程授课模式。按照企业人才培养规律和知识的基本学习规律,我院将《煤矿地质》课程教学分为“认知和情景”培养阶段、“教学做一体化”培养阶段及“工学结合”培养掌握阶段,课程教学场所覆盖教室、实验实训室以及企业工厂,授课教师包括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一线兼职教师。
  1.“认知和情景”培养阶段
  在“认知和情景”培养阶段,理论基础知识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教师讲授,授课地点为教室;实践教学采用以实验、实训指导书为蓝本的实验、实训教学模式,授课地点为校内实验、实训室。教学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2.“教学做一体化”培养阶段
  在“教学做一体化”培养阶段,以工作项目书、任务书为驱动,以完成项目、任务为学习目标,开展项目式教学,授课地点是校内实训室。在“教学做一体化”培养阶段,学生是自主性的学习主体,教师起到组织、指导、监督、评价的作用。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通过收集资料、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等学习过程,使学生巩固、验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培养解决实际工程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工学结合”培养阶段
  依托校企合作单位,邀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在企业生产一线利用真实的职业环境和真实的生产任务,将学生分成工作班组,按照煤矿企业的工作标准、操作流程、规章制度进行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实践,培养学生综合处理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设备操作的熟练度。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改进
  1.项目驱动式教学
  在《煤矿地质》课程教改过程中,我院依托校企合作的办学优势,课程组教师下矿挂职锻炼,广泛的收集一线生产案例,并按照“收集资料、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的任务驱动式教改理念设计成课程内的实践学习任务。利用项目驱动式教学,建立了校内教学与实际工作之间的桥梁,实现了在校教学与企业一线实际需求的对接,培养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在使学生巩固、验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同时,也初步培养解决实际工程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生产性实践教学
  依托校企合作单位,在企业生产一线利用真实的职业环境和真实的生产任务进行学生生产性实践教学。通过生产性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岗位生产能力和意识,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处理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设备操作的熟练度。
  3.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课程组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优势,解决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这些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1)虚拟教学
  针对设备安装、调试、操作的基本技能的教学,采用虚拟动画的方式,将操作要领直观化,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操作要领,起到操作示范作用。
  (2)虚拟实训
  课程组制作了交互式虚拟实训软件,学生可以进行模拟操作;如果操作错误,系统会给出提示,直至正确完成为止;学生通过反复训练,起到强化正确操作的实训作用。
  (3)网络模拟考试软件的应用
  建立畅通的网络渠道,开辟了网络考场,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在网络上直接进行自我测试,起到自我评价、自我反馈、自我调节的作用。
  (4)开辟网络课堂
  针对开放式教学的特点,课程组开辟了网络课堂,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在线提问、在线讨论、在线做题、在线训练、在线阅读自学资料、在线观看电子课件及录像。
  参考文献:
  [1]曾勇,朱炎铭,郭英海,李壮福.“煤矿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06期
  [2]曾勇,刘坚.《煤矿地质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1996年04期
  [3]曾勇,郭英海,朱炎铭,李壮福,刘坚.“煤矿地质学”课程内容的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05年02期
  作者简介:
  杨殿海(1964.01-),男,籍贯:吉林九台,学历:本科,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采矿。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首诊于儿内科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 对2002年4月至2009年6月首诊于我院儿内科的47例急性阑尾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儿均于就诊后4~48 h内转入儿外科,47例均经手术治疗证实为急性阑尾炎,其中单纯性阑尾炎9例,化脓性阑尾炎16例,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22例.结论 对无明确病因的急性腹痛、发热、呕吐、腹泻患儿应高度提高警惕阑尾炎的可能,反复
摘要:亲和力是指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出的亲近行为的能力,是能让别人感到亲切和放松的一种气质与魅力,是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主持专业学生的亲和力对于他们日后择业、就业、从事主持工作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是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培养的一种专业基础能力,是日后开展工作、获得成功的关键。培养他们的亲和力要从日常教学以及生活点滴做起。  关键词:培养 主持专业 学生亲和力    亲和,顾名思义:亲近平和,质朴而纯真,
1 资料与方法    1.1 药物
目的 探讨笑气吸入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效果.方法 将50例自愿要求使用笑气吸入镇痛的早孕妇女作为A组,采用50%笑气与50%氧气混合气体实施无痛人流.另选择50例未用药行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作为对照组(B组).观察笑气的镇痛效果、宫口松弛情况、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出血情况及其他反应.结果 笑气有镇痛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效果明显;两组早孕妇女宫口松弛、术中出血及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摘要】对当前高职教育的使命进行剖析,针对不同的使命,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就业指导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 使命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09-02  国家大力兴办高职教育以来,由于受技术应用和就业教育的影响,人们对高职教育使命的理解是就业教育或谋生教育,高职教育在许多方面变成了对学生谋生技能培训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
【摘要】通过对初等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的不断整合与研究,多样化学习已经逐步深入到教学当中,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承现形式、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策略都已经悄然变化。在新的学习方法下,评价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引导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向,以及学习效果。因此,研究恰当可行且行之有效的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的评价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评价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 初等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
【摘要】关于“课程”,教育学家给予了许多不同的阐释,但在人类学家的视野中,“课程”被视为人类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课程问题就是文化选择的问题。重视民居建筑美术教育,以开发新课程资源为契机把民居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不仅是本校课程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学生与生活、自然、社会相联系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建筑表现课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四川民居资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
【摘要】在中职烹饪教学中采用新策略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迫切需要、适应就业市场的现实呼唤、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中职烹饪教学质量,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新策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顶岗实习工作、加强课程教学研究,并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规范烹饪课程教学。  【关键词】中职烹饪教学 新策略 师资队伍建设 顶岗实习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专业导论课程是大学生的专业入门课程,这门课教学的成败对大学四年专业课程学习至关重要。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以“三位一体”原则为指导来设计教学内容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教学目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现实案例分析法、短文写作训练法、全程课堂提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运用。  【关键词】专业导论课 “三位一体”原则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