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国语水平能力是摆在全国各地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更是面临教育改革大潮下必须突破瓶颈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作者几十年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国语水平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从思想到环境,再到具体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切身解说。为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国语教学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积累了非常宝贵的丰富经验。
【关键词】国语水平能力;育人基础;培养学习;科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7)36-0132-02
如何才能更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国语水平能力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共同难题。经过我二十几年在基层一线的工作和探索,积累了几点看法和做法,和同行一起探讨分享。
一、抓教育首先应抓思想习惯养成的过程
教育,其实就是不断优化人类习惯养成的过程,而且人的一生中总是思想观念决定价值取向,也就是“思想决定行动”。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动机不良”就可能干出坏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多方面的发展,WTO的迈进,世界各国的一些所谓的“时髦”“新潮”的影视文化艺术潮流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一些西方低俗、腐败的思想意识也在侵蚀和渗透着我国当代的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不断恶化。培养和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问题尤为突出。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世界变得触手可及,把青少年一代的学习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那些无数的现代化传播媒介使得各种不良习俗通过电视、手机、QQ、微博、微信传入千家万户,走进家庭、社会和校园。使得当代青少年置身于丰富多变的外界各类信息刺激和影响下,思想日趋复杂,而且变化频率加快,转化周期缩短。从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竞争观,懂得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长大之后拥有高尚的品格、渊博的知识、才能成为德才兼备世人敬仰的人才。
二、体现环境育人的功能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花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我们中国人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同、習相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就是强调了后天的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的重要性。在同一个班,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学习的结果就差异更大。有两名家庭环境截然不同的学生,一个是父母亲都是民考汉的标准知识分子家庭子女,另一个是父母亲都是不懂一句国语的普通农民家庭子女,相比之下,前一个孩子从小在父母亲的怀里的时候就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爸爸、妈妈”的“国语语教学”,享受着“环境育人”,而另一个孩子就根本没有这样的家庭环境和优越条件作为成长基础。他学习国语的唯一机会就是在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才有机会学习国语。而每节课,教师都要为达到教学目标要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教师的能力再高,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一名学生。环境资源的局限性,限制了很多孩子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发展差异更大……可见“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事实也告诉了我们,没有条件的,只能创造条件,也必须创造环境!
我们怎么才能创建国语育人环境,利用环境呢?
作为学校不仅要发挥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平台作用,还要创造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资源有机结合,在校内从学生现有的水平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创建“国语小组”“班级国语角”、设立“国语交流区”等。要求“国语班”师生全部用国语交流,从课上到课下,从课内到课外。通过读书、读报、口头作文、演讲辩论等多种途径,塑造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提高培育学生的国语生活应用环境;在走出校门进入社会环境中,要溶于社会环境,把学国语、讲国语、用国语,培养成学习的一种好习惯。例如,要发现问题,利用周围的每一个汉字和词语,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集合起来,看到汉字就学,会的可以发散性的思维想一想这个字是什么意思,还可以组成什么词?造成什么句子?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对不会的字要牢牢地记住,回到家里查一查字典……看到汉字用心看、听到国语用心听。遇到说的时候就要敢说、爱说、不要害怕说错。要知说错就改不算错,打破心理障碍和思想障碍,养成说错就改的好习惯。
三、学以致用,遵循科学记忆规律
“人不学要落后,刀不磨要生锈”,其实任何人学习语言也都是这样的,正如孔圣人说道“学而时习之……”,意思是我们学过的东西就要不定时的反复练习……这完全符合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规律,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首先表明,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也正如我们现实中的国语课,经过老师的努力,一个个学生的国语知识的积累,听、说、读、写能力由低到高的训练提高,知识结构由浅入深、综合能力逐步提高、学习内容不断上水平。可是课下或日常生活中都讲民族语言,一个个都不开口讲国语,不习惯用国语交流,有的觉得不好意思,有的胆怯,生怕自己说错了让别人笑话或者担心自己的水平。即使会说也不说,这种思想是完全错误的。久而久之,这无名的胆怯和会说不说的“不习惯用国语”的心理使得无数小学、初高中甚至大学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在走向生活实践舞台的道路上羞羞答答、扭扭捏捏,学成了“哑巴国语”……所以我们不仅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与人交流,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学以致用,更要让学生按照科学规律、抓住关键的宝贵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和提高。
总而言之,教育就是抓习惯养成不断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国语习惯、从小树立正确的学国语、用国语理想信念是奠定学好国语的思想基础;创造环境、利用环境让学生源于环境、溶于环境又高于环境是环境育人的总流程。在这个从心灵到实践洗礼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掌握科学记忆规律,灵活应用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内动力是最终实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国语水平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帕力达·吾守尔.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几种途径探索[J].汉字文化,2017(06).
[2] 祖力盼·吾拉孜别克.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J].科技风,2015(10).
[3] 苏德,袁梅.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机遇·挑战·策略[J].中国民族教育,2015(01).
【关键词】国语水平能力;育人基础;培养学习;科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7)36-0132-02
如何才能更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国语水平能力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共同难题。经过我二十几年在基层一线的工作和探索,积累了几点看法和做法,和同行一起探讨分享。
一、抓教育首先应抓思想习惯养成的过程
教育,其实就是不断优化人类习惯养成的过程,而且人的一生中总是思想观念决定价值取向,也就是“思想决定行动”。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动机不良”就可能干出坏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多方面的发展,WTO的迈进,世界各国的一些所谓的“时髦”“新潮”的影视文化艺术潮流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一些西方低俗、腐败的思想意识也在侵蚀和渗透着我国当代的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不断恶化。培养和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问题尤为突出。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世界变得触手可及,把青少年一代的学习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那些无数的现代化传播媒介使得各种不良习俗通过电视、手机、QQ、微博、微信传入千家万户,走进家庭、社会和校园。使得当代青少年置身于丰富多变的外界各类信息刺激和影响下,思想日趋复杂,而且变化频率加快,转化周期缩短。从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竞争观,懂得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长大之后拥有高尚的品格、渊博的知识、才能成为德才兼备世人敬仰的人才。
二、体现环境育人的功能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花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我们中国人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同、習相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就是强调了后天的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的重要性。在同一个班,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学习的结果就差异更大。有两名家庭环境截然不同的学生,一个是父母亲都是民考汉的标准知识分子家庭子女,另一个是父母亲都是不懂一句国语的普通农民家庭子女,相比之下,前一个孩子从小在父母亲的怀里的时候就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爸爸、妈妈”的“国语语教学”,享受着“环境育人”,而另一个孩子就根本没有这样的家庭环境和优越条件作为成长基础。他学习国语的唯一机会就是在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才有机会学习国语。而每节课,教师都要为达到教学目标要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教师的能力再高,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一名学生。环境资源的局限性,限制了很多孩子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发展差异更大……可见“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事实也告诉了我们,没有条件的,只能创造条件,也必须创造环境!
我们怎么才能创建国语育人环境,利用环境呢?
作为学校不仅要发挥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平台作用,还要创造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资源有机结合,在校内从学生现有的水平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创建“国语小组”“班级国语角”、设立“国语交流区”等。要求“国语班”师生全部用国语交流,从课上到课下,从课内到课外。通过读书、读报、口头作文、演讲辩论等多种途径,塑造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提高培育学生的国语生活应用环境;在走出校门进入社会环境中,要溶于社会环境,把学国语、讲国语、用国语,培养成学习的一种好习惯。例如,要发现问题,利用周围的每一个汉字和词语,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集合起来,看到汉字就学,会的可以发散性的思维想一想这个字是什么意思,还可以组成什么词?造成什么句子?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对不会的字要牢牢地记住,回到家里查一查字典……看到汉字用心看、听到国语用心听。遇到说的时候就要敢说、爱说、不要害怕说错。要知说错就改不算错,打破心理障碍和思想障碍,养成说错就改的好习惯。
三、学以致用,遵循科学记忆规律
“人不学要落后,刀不磨要生锈”,其实任何人学习语言也都是这样的,正如孔圣人说道“学而时习之……”,意思是我们学过的东西就要不定时的反复练习……这完全符合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规律,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首先表明,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也正如我们现实中的国语课,经过老师的努力,一个个学生的国语知识的积累,听、说、读、写能力由低到高的训练提高,知识结构由浅入深、综合能力逐步提高、学习内容不断上水平。可是课下或日常生活中都讲民族语言,一个个都不开口讲国语,不习惯用国语交流,有的觉得不好意思,有的胆怯,生怕自己说错了让别人笑话或者担心自己的水平。即使会说也不说,这种思想是完全错误的。久而久之,这无名的胆怯和会说不说的“不习惯用国语”的心理使得无数小学、初高中甚至大学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在走向生活实践舞台的道路上羞羞答答、扭扭捏捏,学成了“哑巴国语”……所以我们不仅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与人交流,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学以致用,更要让学生按照科学规律、抓住关键的宝贵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和提高。
总而言之,教育就是抓习惯养成不断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国语习惯、从小树立正确的学国语、用国语理想信念是奠定学好国语的思想基础;创造环境、利用环境让学生源于环境、溶于环境又高于环境是环境育人的总流程。在这个从心灵到实践洗礼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掌握科学记忆规律,灵活应用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内动力是最终实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国语水平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帕力达·吾守尔.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几种途径探索[J].汉字文化,2017(06).
[2] 祖力盼·吾拉孜别克.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J].科技风,2015(10).
[3] 苏德,袁梅.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机遇·挑战·策略[J].中国民族教育,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