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陋室铭;美学特征;立意美;音乐美;意境美;结构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0)03(B)—0064—01
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脍炙人口、久为传诵。之所以广泛受到人们的珍视与推崇,是因为它除了具有一切文学精品的共同点外,还具有许多艺术辩证法的美学特征。
以小见大的立意美
韩愈、柳宗元运用先秦、两汉的奇句单行的散文文体,宣传政治革新及唯物论思想。作为著名的中唐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的诗往往通过咏物表达他的情怀,借自然界平凡的事物或现象反映深刻的哲理。他虽不因散文著称,但散文与诗一样立意至美,通过《陋室铭》可见一斑。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以陋室的环境,谈笑的人物及生活情趣,表现了作者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尚品德。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总之,《陋室铭》借“陋室”抒发作者高远的志向,表达他高洁傲岸的品德以及固守清贫的情怀。加之,《陋室铭》从“不陋”反向立意,并极力表现,这种写法不落窠臼,寥寥81字,以少胜多,以小见大,把大千世界凝聚在一滴晶莹美丽的水珠中,表现出散文的立意美。
骈散结合的音乐美
骈文,起于汉末,盛行于南北朝。这种文体讲究对偶、用典,辞采精工。《陋室铭》除末句外,全篇皆为骈句,虽非韵文,但均在偶句上押韵,其韵脚为“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韵脚不是“in”就是“ing”。同是骈句,有偶句,有排句,有四言、五言、六言之分,也有“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样不甚工整的骈句。结尾“孔子云:‘何陋之有’?”是散句并用典,此处引孔子的话,说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发人深思。全文骈句与散句结合,整齐美与错综美并存,对偶与用典结合,对仗工整,音韵谐合,文字简洁,含义丰蕴,读来抑扬顿挫,富于音乐美。
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虚实结合,是我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文学作品营造意境的常用方法。文学作品中“虚”和“实”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用笔抽象、简洁为“虚”,具体详明为“实”;二是指载体,“虚”指隐含于文中的感情、义理,“实”指文中表现的人、事、物。《陋室铭》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虚衬实,再由实引出虚。下文“苔痕上阶绿”为实,“草色入帘青”为虚;“谈笑有鸿儒”实写,“往来无白丁”虚写,“有”、“无”对举,虚实相映;“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面实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面虚写,一正一反,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全文融情、理、事、人、景、物为一体,虚实结合,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详略分明的结构美
第一层中“惟吾德馨”领起全文,有举纲张目之效。第三层中用“何陋之有”这一反问结尾,照应开头,画龙点睛。中间第二层又分为三小层,是文章的主体,写环境,以景色之雅而明“何陋之有”;写人物,以交往之雅而明“何陋之有”,可想象出谈笑风生、高谈阔论的情状;写室中事,以情趣之雅而明“何陋之有”,可见抚琴调唱、开卷诵经之情态。这一层紧扣题旨,既为题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目,这样环环相扣,脉络分明,详略得当,可谓结构之美。
除以上美学特征外,《陋室铭》色彩浓淡相宜,富有绘画之美,吸引人们去欣赏。青山绿水,绿苔青帘,金经素琴,草庐玄亭等,使人悦目爽心。触景生情,乐而忘忧,舒胸吐臆。
总之,《陋室铭》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构思巧妙,文句精美,不愧为古代散文中的不朽力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0)03(B)—0064—01
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脍炙人口、久为传诵。之所以广泛受到人们的珍视与推崇,是因为它除了具有一切文学精品的共同点外,还具有许多艺术辩证法的美学特征。
以小见大的立意美
韩愈、柳宗元运用先秦、两汉的奇句单行的散文文体,宣传政治革新及唯物论思想。作为著名的中唐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的诗往往通过咏物表达他的情怀,借自然界平凡的事物或现象反映深刻的哲理。他虽不因散文著称,但散文与诗一样立意至美,通过《陋室铭》可见一斑。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以陋室的环境,谈笑的人物及生活情趣,表现了作者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尚品德。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总之,《陋室铭》借“陋室”抒发作者高远的志向,表达他高洁傲岸的品德以及固守清贫的情怀。加之,《陋室铭》从“不陋”反向立意,并极力表现,这种写法不落窠臼,寥寥81字,以少胜多,以小见大,把大千世界凝聚在一滴晶莹美丽的水珠中,表现出散文的立意美。
骈散结合的音乐美
骈文,起于汉末,盛行于南北朝。这种文体讲究对偶、用典,辞采精工。《陋室铭》除末句外,全篇皆为骈句,虽非韵文,但均在偶句上押韵,其韵脚为“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韵脚不是“in”就是“ing”。同是骈句,有偶句,有排句,有四言、五言、六言之分,也有“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样不甚工整的骈句。结尾“孔子云:‘何陋之有’?”是散句并用典,此处引孔子的话,说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发人深思。全文骈句与散句结合,整齐美与错综美并存,对偶与用典结合,对仗工整,音韵谐合,文字简洁,含义丰蕴,读来抑扬顿挫,富于音乐美。
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虚实结合,是我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文学作品营造意境的常用方法。文学作品中“虚”和“实”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用笔抽象、简洁为“虚”,具体详明为“实”;二是指载体,“虚”指隐含于文中的感情、义理,“实”指文中表现的人、事、物。《陋室铭》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虚衬实,再由实引出虚。下文“苔痕上阶绿”为实,“草色入帘青”为虚;“谈笑有鸿儒”实写,“往来无白丁”虚写,“有”、“无”对举,虚实相映;“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面实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面虚写,一正一反,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全文融情、理、事、人、景、物为一体,虚实结合,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详略分明的结构美
第一层中“惟吾德馨”领起全文,有举纲张目之效。第三层中用“何陋之有”这一反问结尾,照应开头,画龙点睛。中间第二层又分为三小层,是文章的主体,写环境,以景色之雅而明“何陋之有”;写人物,以交往之雅而明“何陋之有”,可想象出谈笑风生、高谈阔论的情状;写室中事,以情趣之雅而明“何陋之有”,可见抚琴调唱、开卷诵经之情态。这一层紧扣题旨,既为题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目,这样环环相扣,脉络分明,详略得当,可谓结构之美。
除以上美学特征外,《陋室铭》色彩浓淡相宜,富有绘画之美,吸引人们去欣赏。青山绿水,绿苔青帘,金经素琴,草庐玄亭等,使人悦目爽心。触景生情,乐而忘忧,舒胸吐臆。
总之,《陋室铭》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构思巧妙,文句精美,不愧为古代散文中的不朽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