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股市场的零售股,不论是看起来很美的物业重估,还是言之凿凿的机构盈利预测,其投资价值却往往显得朦胧,原因在于信息披露缺陷。具体而言,由于关键经营数据信息缺失,投资者面对公司业绩的波动无所适从,更遑论对公司未来发展与投资价值的判断。
可喜的是,尽管可能存在一定的功利性,但近年来一些零售业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中介绍了一些有价值的经营数据,并且这些公司的经营数据披露有延续的趋势。
其实,零售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只是A股整体市场的一个缩影。新年将至,投资者能否取得更有价值的信息,取决于监管层、上市公司、机构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自有物业确认复杂
随着一些产业资本的介入,在A股零售上市公司价值考量中,自有物业资产与其升值逐渐成为一项重要因素。
有机构在大商股份(600694.SH)的近期研究报告中称,公司销售和门店网络规模优势显著,商业物业资产丰厚,中长期盈利和市值存在明显提升空间。而在其较早前的研究报告中,对大商股份的商业物业资产介绍更加细化:拥有150万平米自有物业,按此测算每股净资产(NAV)达到63元,股价具备坚实的价值支撑。
无独有偶。在另一篇关于重庆百货(600729.SH)的调研报告中,亦有机构介绍,公司百货面积约140万平米,其中自有物业约40%。
不过,对于投资者而言,即便暂不探讨这种自有物业资产价值与公司本身盈利的关系、物业价值实现的路径以及重估值的测算方法与科学性等问题,这种公司自有物业的基本情况,比如具体面积等,也是难以取得确切数据。
零售上市公司年报大多未披露自有物业资产的具体情况,只是综合在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项目中反映,并于报表附注中有个别介绍;另一些碎片信息散落于相关临时公告中。在近年来成功实现IPO的零售行业上市公司中,于招股说明书中倒是有自有物业的一些信息。然而,根据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不仅难以全面获得公司自有物业与价值评估的信息,而且更进一步反映出在公司自有物业价值判断与确认方面的复杂性。
一方面,一些上市公司在自有物业产权上存在缺陷。比如,友谊股份(600827.SH)在2011年年报中介绍了期末未办妥产权证书的固定资产情况,其中未办妥产权证书的房屋及建筑物的账面价值高达27.96亿元。主要包括两项,一是公司建造的一百商城商厦于2007年12月完工,期末账面原值4.33亿元,净值3.87亿元;二是子公司于2006年4月购买的三处百联中环购物广场,2006年12月交付使用,账面原值26.72亿元,净值23.55亿元。
另一方面,自有物业取得时间与渠道不同,其升值或升值潜力(如果有的话)情况亦不同。比如,翠微股份(603123.SH)在招股说明书中介绍了翠微大厦的情况,包括用于百货经营的4.16万平米的地上1-5层房产和8971平米的翠微大厦北楼房产,以及用于超市经营的3014平米的地下1层房产,共计5.36万平米为自有物业。而招股书的关联方资产收购显示,经2009年9月23日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司决定向翠微集团收购翠微大厦二层全部房产和三层部分房产,相关房产面积共计建筑面积1.60万平米,评估价值为5.10亿元,而当时两处房产账面净值1.32亿元,增值幅度巨大。也就是说,翠微股份自有物业中的一部分价值已经于账面上得到了确认。
公司经营扑朔迷离
既然大多零售业上市公司的自有物业确切资料不可得,同时考虑到物业升值与重估的复杂性,谨慎的投资者大可对类似的高难度动作退避三舍,转向对公司经营方面的分析。然而,令人遗憾的情况再次发生。除了常规的财务指标之外,大多零售业上市公司对具体的公司经营方面的数据与指标讳莫如深。
以2012年上半年利润暴增的大商股份为例。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1.66亿元,同比增加4%,利润总额9.97亿元,同比增加18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37亿元,同比增加233.4%。
在半年报里,大商股份介绍了经营业绩变动的主要因素,一是公司多年以来不断开店、发展,这些店铺成长良好,进入盈利周期,效益呈现;二是2008年以后减少了新店开发数量,特别是大型店铺的开发数量,大规模减少了新店亏损额度;三是应对危机,严格管理,严控费用,提高利润率。
如果对这些因素进行仔细分析,则涉及到同店销售增长、新店扩张计划与落实等具体公司经营层面的情况,并可以进一步细化到经营面积、新开店与关店数量、已签约店数量等指标。然而,这些导致业绩结果的经营数据与指标却难觅足迹。
当然,如果具有足够细心与耐心的话,可以在半年报中的其他资料中觅得一些公司经营过程的影子,却不免局部与片面。比如,在介绍分行业、产品情况时,大商股份介绍了百货、超市与家电连锁三种业态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及利润率的当期与同比情况,但这些只是毛利的形成过程,未包括零售业开支中的人工与房租两项重要内容。又如,在介绍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时,列示了大连、大庆、河南等地区的营业收入与增减变动,却只是经营分析中更前端的收入的地区结构。至于非募集资金项目情况、与日常经营相关的关联交易、其他重大合同及子公司孙公司方面的一些披露,也只是碎片化的信息。
不过,如果遇到对信息披露更“宽容”的投资者,考虑到前述大商股份所介绍的经营业绩变动的主要因素具有相对中长期的特点,很可能会判断大商股份2012年三季度利润会延续上半年的高增长态势。
即便这些“宽容”的投资者又不乏谨慎思维,亦关注到大商股份中报里所介绍的上半年公司经营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国内经济增速回落,消费者购买意愿不强,营业收入增长困难;人力成本、物业成本、能源成本等各项成本持续上升;商业地产过度开发,电商渠道分流加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同样很可能考虑到此些因素的影响也是一种渐进的过程,至多会使三季度利润的增速放缓。
然而,大商股份2012年三季报业绩无疑让这些“宽容”又谨慎的投资者失望。三季报显示,大商股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98亿元,同比仅增长1.80%,更与2012年1至9月净利润合计8.34亿元形成鲜明反差。 此处,我们无意进一步分析大商股份业绩经历过山车的原因(如果能够进行分析的话),而是想说明,由于缺少公司经营方面的信息披露,投资者面对公司业绩的波动显得无所适从。亦即看得到经营结果,却不知道具体过程与原因。在目前公司具体经营情况与业绩归因尚不知晓的情况下,更遑论对公司未来发展与投资价值的判断。
研究机构盲人摸象
作为A股市场的一个重要板块,并且具有消费、并购及资产重估等概念,忌惮信息披露不完善而回避零售业的投资者与机构属于极少数。面对零售业的信息黑箱,目前研究分析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尤其对于以研究为己任、以报告谋生的各种机构。
一是财务指标导向型,即在零售业上市公司经营数据与资料不足的情况下,跳过公司经营过程的研究分析,直接切入到各种综合性、结果型的财务指标考查中。自然,在这种研究报告中,从概念性的定性分析到不分行业的综合财务指标之间,出现了经营过程分析的断层。于是,之于未来盈利预测,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过往数据分析与财务知识根基,更需要些许创造力与勇气。
二是实地调研型,即通过上市公司实地调研,获得一些珍贵的、于公开披露难得一见的公司经营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过程、有结果的全面综合分析。在这种情况下,自始自终与上市公司保持良好关系便显得比较重要,进而可能对分析者分析判断的中立与独立性产生影响,同时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亦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歧视与非公平公开的嫌疑。前述个别研究报告中,对零售企业自有物业的介绍,属于一种简化的实地调研型,未勾勒出公司经营的全景,而只是突出了个别概念。
当然,即便这样,类似研究也面临两项重要挑战,一是所获得经营数据是否全面准确,毕竟口说无凭,其真实性、准确性需要打一定的折扣;二是持续性,这次调研获得的资料能否继续于下次调研时同样取得,这关系到研究报告内容的连续性与可比性。比如,某机构在2012年初发布一篇对重庆百货的调研报告,内容相对详实,其中介绍了门店数、营业面积等具体的经营数据。不过,其在新重百各业态门店及营业面积列表中,却依然标注为2010年的数据。
三是勤奋发掘型,即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搜集相关零售上市公司的经营信息,并尝试将这些碎片性信息综合整合,以期获得相对完整的经营情况并进而判断其未来发展路径与投资价值。考虑到信息繁杂与准确性等因素,这种研究存在种种诸如“输入垃圾输出垃圾”等问题,尽管其深度发掘的勤奋精神值得肯定。当然,在目前A股市场研究氛围中,此类研究当属罕见。
信息盛宴
其实,目前一些零售业上市公司具体经营数据的披露缺失,非不能,而是不为。在近年来零售业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或重大重组报告中,往往介绍了大量的经营方面的具体数据,与定期报告中的惜墨如金形成鲜明反差。除了披露规则方面的差异外,或许该等报告的功利性亦是一种因素。详细的经营信息披露,既能够利于方案的顺利通过,还可能于IPO时获得一个好的价格。
比如,三江购物(601116.SH)在其招股书中详细介绍了目前的经营情况,其主营业务是社区平价超市的连锁经营,连锁门店遍及浙江省三十多个城市和地区,已成为浙江省最大的本土连锁超市,截至2010年9月30日,公司共拥有直营门店142家,营业面积合计43.31万平方米。
更难能可贵的是,三江购物在招股书中更详细介绍了浙江省各地区公司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其中包括门店数量、平均单店面积、总面积、占比等方面详细信息,所涵盖范围不仅包括本土超市,也包括外资超市。据介绍,数据来源为公司对市场的调查和统计。
可喜的是,三江购物这种较为详细的经营信息披露有持续的迹象。在2011年年报中,三江购物在介绍主要经营业绩财务指标后,又介绍了网点开发的增量与存量情况:公司新开门店11家,关闭门店5家,净增门店6家;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公司共拥有门店151家,营业面积合计46.59万平方米。同时,公司亦具体列示了期末公司网点的布局情况。
相比较而言,永辉超市(601933.SH)的信息披露更有技术含量。其在2011年年报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当期新开门店、存量门店与相应的经营面积情况,也介绍了已签约未开业门店的具体情况。同时,永辉超市亦介绍了门店营运方面的一些情况与原因分析,比如2011年公司坪效11261 元/平方米,同比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新开门店主要集中在下半年,特别是12月新开18家门店,全年营业收入贡献少;又如可比较门店销售额增长13.36%(同时按大卖场、卖场与社区店三类进行了具体列示),日均客流111万人次,同比增长18.09%。
其中,永辉超市所介绍的同店销售情况对分析零售业极为重要,亦是成熟资本市场投资者所重点关注的零售业指标。因为相较于新开店扩张的更高不确定性,同店销售这种存量经营数据更有利于反映公司经营与行业发展趋势,从而利于投资者的价值判断。
不过,一些新近IPO零售企业对经营数据的详细披露,目前只能视为研究分析者的大餐,尚与投资者的价值判断与实现距离遥远。之于对信息披露要求较高的谨慎投资者,知道是一回事,知道后的投资决策是另一回事,况且还需考虑新股考查期较短、可能粉饰业绩及大量融资可能引发行业更趋激烈竞争等因素。
倒逼机制
当然,A股老牌零售上市公司的经营信息披露尽管罕见,但并非没有。
一改A股零售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传统,友谊股份在2012年中报中,对联华超市的一些经营情况进行了介绍;联华超市上半年新开大型综合超市业态新门店3家,其中1家位于上海市,1家位于浙江省杭州市,1家位于浙江省桐庐市;超级市场业态新开门店共67家,其中直营门店6家,加盟门店61家;便利业态注重门店发展量质并重,新开门店共100家,其中直营门店27家,加盟门店73家,便利业态发展呈现稳定态势。
不过,这种信息披露的增量很可能并非主动为之,而是拜联华超市在香港上市所赐,后者在定期报告中所披露的经营信息更加全面与详细。于是,在经营信息披露方面,友谊股份面临着一种两难选择,拷贝粘贴太多的话,综合百货等业态的信息内容就更显单薄;内容太少的话,又有更“歧视”A股投资者的嫌疑。
临近岁末,新年将到,年报披露又要闪亮登场。在倡导理性投资、价值投资与长期投资的氛围与趋势下,零售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会否能够与时俱进,增加些许新内容呢?
可喜的是,尽管可能存在一定的功利性,但近年来一些零售业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中介绍了一些有价值的经营数据,并且这些公司的经营数据披露有延续的趋势。
其实,零售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只是A股整体市场的一个缩影。新年将至,投资者能否取得更有价值的信息,取决于监管层、上市公司、机构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自有物业确认复杂
随着一些产业资本的介入,在A股零售上市公司价值考量中,自有物业资产与其升值逐渐成为一项重要因素。
有机构在大商股份(600694.SH)的近期研究报告中称,公司销售和门店网络规模优势显著,商业物业资产丰厚,中长期盈利和市值存在明显提升空间。而在其较早前的研究报告中,对大商股份的商业物业资产介绍更加细化:拥有150万平米自有物业,按此测算每股净资产(NAV)达到63元,股价具备坚实的价值支撑。
无独有偶。在另一篇关于重庆百货(600729.SH)的调研报告中,亦有机构介绍,公司百货面积约140万平米,其中自有物业约40%。
不过,对于投资者而言,即便暂不探讨这种自有物业资产价值与公司本身盈利的关系、物业价值实现的路径以及重估值的测算方法与科学性等问题,这种公司自有物业的基本情况,比如具体面积等,也是难以取得确切数据。
零售上市公司年报大多未披露自有物业资产的具体情况,只是综合在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项目中反映,并于报表附注中有个别介绍;另一些碎片信息散落于相关临时公告中。在近年来成功实现IPO的零售行业上市公司中,于招股说明书中倒是有自有物业的一些信息。然而,根据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不仅难以全面获得公司自有物业与价值评估的信息,而且更进一步反映出在公司自有物业价值判断与确认方面的复杂性。
一方面,一些上市公司在自有物业产权上存在缺陷。比如,友谊股份(600827.SH)在2011年年报中介绍了期末未办妥产权证书的固定资产情况,其中未办妥产权证书的房屋及建筑物的账面价值高达27.96亿元。主要包括两项,一是公司建造的一百商城商厦于2007年12月完工,期末账面原值4.33亿元,净值3.87亿元;二是子公司于2006年4月购买的三处百联中环购物广场,2006年12月交付使用,账面原值26.72亿元,净值23.55亿元。
另一方面,自有物业取得时间与渠道不同,其升值或升值潜力(如果有的话)情况亦不同。比如,翠微股份(603123.SH)在招股说明书中介绍了翠微大厦的情况,包括用于百货经营的4.16万平米的地上1-5层房产和8971平米的翠微大厦北楼房产,以及用于超市经营的3014平米的地下1层房产,共计5.36万平米为自有物业。而招股书的关联方资产收购显示,经2009年9月23日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司决定向翠微集团收购翠微大厦二层全部房产和三层部分房产,相关房产面积共计建筑面积1.60万平米,评估价值为5.10亿元,而当时两处房产账面净值1.32亿元,增值幅度巨大。也就是说,翠微股份自有物业中的一部分价值已经于账面上得到了确认。
公司经营扑朔迷离
既然大多零售业上市公司的自有物业确切资料不可得,同时考虑到物业升值与重估的复杂性,谨慎的投资者大可对类似的高难度动作退避三舍,转向对公司经营方面的分析。然而,令人遗憾的情况再次发生。除了常规的财务指标之外,大多零售业上市公司对具体的公司经营方面的数据与指标讳莫如深。
以2012年上半年利润暴增的大商股份为例。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1.66亿元,同比增加4%,利润总额9.97亿元,同比增加18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37亿元,同比增加233.4%。
在半年报里,大商股份介绍了经营业绩变动的主要因素,一是公司多年以来不断开店、发展,这些店铺成长良好,进入盈利周期,效益呈现;二是2008年以后减少了新店开发数量,特别是大型店铺的开发数量,大规模减少了新店亏损额度;三是应对危机,严格管理,严控费用,提高利润率。
如果对这些因素进行仔细分析,则涉及到同店销售增长、新店扩张计划与落实等具体公司经营层面的情况,并可以进一步细化到经营面积、新开店与关店数量、已签约店数量等指标。然而,这些导致业绩结果的经营数据与指标却难觅足迹。
当然,如果具有足够细心与耐心的话,可以在半年报中的其他资料中觅得一些公司经营过程的影子,却不免局部与片面。比如,在介绍分行业、产品情况时,大商股份介绍了百货、超市与家电连锁三种业态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及利润率的当期与同比情况,但这些只是毛利的形成过程,未包括零售业开支中的人工与房租两项重要内容。又如,在介绍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时,列示了大连、大庆、河南等地区的营业收入与增减变动,却只是经营分析中更前端的收入的地区结构。至于非募集资金项目情况、与日常经营相关的关联交易、其他重大合同及子公司孙公司方面的一些披露,也只是碎片化的信息。
不过,如果遇到对信息披露更“宽容”的投资者,考虑到前述大商股份所介绍的经营业绩变动的主要因素具有相对中长期的特点,很可能会判断大商股份2012年三季度利润会延续上半年的高增长态势。
即便这些“宽容”的投资者又不乏谨慎思维,亦关注到大商股份中报里所介绍的上半年公司经营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国内经济增速回落,消费者购买意愿不强,营业收入增长困难;人力成本、物业成本、能源成本等各项成本持续上升;商业地产过度开发,电商渠道分流加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同样很可能考虑到此些因素的影响也是一种渐进的过程,至多会使三季度利润的增速放缓。
然而,大商股份2012年三季报业绩无疑让这些“宽容”又谨慎的投资者失望。三季报显示,大商股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98亿元,同比仅增长1.80%,更与2012年1至9月净利润合计8.34亿元形成鲜明反差。 此处,我们无意进一步分析大商股份业绩经历过山车的原因(如果能够进行分析的话),而是想说明,由于缺少公司经营方面的信息披露,投资者面对公司业绩的波动显得无所适从。亦即看得到经营结果,却不知道具体过程与原因。在目前公司具体经营情况与业绩归因尚不知晓的情况下,更遑论对公司未来发展与投资价值的判断。
研究机构盲人摸象
作为A股市场的一个重要板块,并且具有消费、并购及资产重估等概念,忌惮信息披露不完善而回避零售业的投资者与机构属于极少数。面对零售业的信息黑箱,目前研究分析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尤其对于以研究为己任、以报告谋生的各种机构。
一是财务指标导向型,即在零售业上市公司经营数据与资料不足的情况下,跳过公司经营过程的研究分析,直接切入到各种综合性、结果型的财务指标考查中。自然,在这种研究报告中,从概念性的定性分析到不分行业的综合财务指标之间,出现了经营过程分析的断层。于是,之于未来盈利预测,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过往数据分析与财务知识根基,更需要些许创造力与勇气。
二是实地调研型,即通过上市公司实地调研,获得一些珍贵的、于公开披露难得一见的公司经营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过程、有结果的全面综合分析。在这种情况下,自始自终与上市公司保持良好关系便显得比较重要,进而可能对分析者分析判断的中立与独立性产生影响,同时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亦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歧视与非公平公开的嫌疑。前述个别研究报告中,对零售企业自有物业的介绍,属于一种简化的实地调研型,未勾勒出公司经营的全景,而只是突出了个别概念。
当然,即便这样,类似研究也面临两项重要挑战,一是所获得经营数据是否全面准确,毕竟口说无凭,其真实性、准确性需要打一定的折扣;二是持续性,这次调研获得的资料能否继续于下次调研时同样取得,这关系到研究报告内容的连续性与可比性。比如,某机构在2012年初发布一篇对重庆百货的调研报告,内容相对详实,其中介绍了门店数、营业面积等具体的经营数据。不过,其在新重百各业态门店及营业面积列表中,却依然标注为2010年的数据。
三是勤奋发掘型,即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搜集相关零售上市公司的经营信息,并尝试将这些碎片性信息综合整合,以期获得相对完整的经营情况并进而判断其未来发展路径与投资价值。考虑到信息繁杂与准确性等因素,这种研究存在种种诸如“输入垃圾输出垃圾”等问题,尽管其深度发掘的勤奋精神值得肯定。当然,在目前A股市场研究氛围中,此类研究当属罕见。
信息盛宴
其实,目前一些零售业上市公司具体经营数据的披露缺失,非不能,而是不为。在近年来零售业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或重大重组报告中,往往介绍了大量的经营方面的具体数据,与定期报告中的惜墨如金形成鲜明反差。除了披露规则方面的差异外,或许该等报告的功利性亦是一种因素。详细的经营信息披露,既能够利于方案的顺利通过,还可能于IPO时获得一个好的价格。
比如,三江购物(601116.SH)在其招股书中详细介绍了目前的经营情况,其主营业务是社区平价超市的连锁经营,连锁门店遍及浙江省三十多个城市和地区,已成为浙江省最大的本土连锁超市,截至2010年9月30日,公司共拥有直营门店142家,营业面积合计43.31万平方米。
更难能可贵的是,三江购物在招股书中更详细介绍了浙江省各地区公司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其中包括门店数量、平均单店面积、总面积、占比等方面详细信息,所涵盖范围不仅包括本土超市,也包括外资超市。据介绍,数据来源为公司对市场的调查和统计。
可喜的是,三江购物这种较为详细的经营信息披露有持续的迹象。在2011年年报中,三江购物在介绍主要经营业绩财务指标后,又介绍了网点开发的增量与存量情况:公司新开门店11家,关闭门店5家,净增门店6家;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公司共拥有门店151家,营业面积合计46.59万平方米。同时,公司亦具体列示了期末公司网点的布局情况。
相比较而言,永辉超市(601933.SH)的信息披露更有技术含量。其在2011年年报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当期新开门店、存量门店与相应的经营面积情况,也介绍了已签约未开业门店的具体情况。同时,永辉超市亦介绍了门店营运方面的一些情况与原因分析,比如2011年公司坪效11261 元/平方米,同比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新开门店主要集中在下半年,特别是12月新开18家门店,全年营业收入贡献少;又如可比较门店销售额增长13.36%(同时按大卖场、卖场与社区店三类进行了具体列示),日均客流111万人次,同比增长18.09%。
其中,永辉超市所介绍的同店销售情况对分析零售业极为重要,亦是成熟资本市场投资者所重点关注的零售业指标。因为相较于新开店扩张的更高不确定性,同店销售这种存量经营数据更有利于反映公司经营与行业发展趋势,从而利于投资者的价值判断。
不过,一些新近IPO零售企业对经营数据的详细披露,目前只能视为研究分析者的大餐,尚与投资者的价值判断与实现距离遥远。之于对信息披露要求较高的谨慎投资者,知道是一回事,知道后的投资决策是另一回事,况且还需考虑新股考查期较短、可能粉饰业绩及大量融资可能引发行业更趋激烈竞争等因素。
倒逼机制
当然,A股老牌零售上市公司的经营信息披露尽管罕见,但并非没有。
一改A股零售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传统,友谊股份在2012年中报中,对联华超市的一些经营情况进行了介绍;联华超市上半年新开大型综合超市业态新门店3家,其中1家位于上海市,1家位于浙江省杭州市,1家位于浙江省桐庐市;超级市场业态新开门店共67家,其中直营门店6家,加盟门店61家;便利业态注重门店发展量质并重,新开门店共100家,其中直营门店27家,加盟门店73家,便利业态发展呈现稳定态势。
不过,这种信息披露的增量很可能并非主动为之,而是拜联华超市在香港上市所赐,后者在定期报告中所披露的经营信息更加全面与详细。于是,在经营信息披露方面,友谊股份面临着一种两难选择,拷贝粘贴太多的话,综合百货等业态的信息内容就更显单薄;内容太少的话,又有更“歧视”A股投资者的嫌疑。
临近岁末,新年将到,年报披露又要闪亮登场。在倡导理性投资、价值投资与长期投资的氛围与趋势下,零售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会否能够与时俱进,增加些许新内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