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望着堆积如山的菌棒上长出的不是蘑菇,而是绿毛,延淑洁欲哭无泪。
几年来没日没夜花在上面的心血,以及投入的300多万元资金,转眼间打了水漂。
“工业化生产白灵菇太难了!”回想起上世纪90年代末初涉食用菌栽培行业时所受到的打击,她依然心有余悸。
然而,延淑洁没有放弃,这位学经济管理、当过多年职业经理人并从股市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的女性,对农业高科技产业情有独钟,“这是可以干几辈子的事业”。
“学费昂贵,不能白交”,凭着一种自信和一股子韧劲、拼劲,遭受了别人看来是“灭顶之灾”的延淑洁,即使借钱也要从头再来。
到现在,很多人都奇怪,为什么一个学经济的人,可以如此懂种蘑菇,而且是工业化地生产蘑菇?熟悉她的人回答说:“如果一个人一天除了吃饭睡觉,所有的时间和心思都花在蘑茹身上,想不懂都难!”她女儿甚至认为:“妈妈就是一个种蘑菇的农民。”
2004年5月,在北京房山区加快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延淑洁带着她那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的“白灵菇的栽培工艺”来到这块热土,投资2000多万元在房山兴建了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白灵菇2000吨的北京格瑞拓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我们一年365天每天都在做试验,从每次试验的失败中总结经验。”站在格瑞拓普高大的现代化无菌冷房生产车间旁,延淑洁告诉记者,短短两年时间,公司已经掌握了白灵菇工厂化生产的全部工艺,制定出了白灵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并在生产全程灭菌、瓶栽产品整齐度、生产环境自动化控制方面取得突破。
“我们还通过了欧盟果蔬种植安全体系认证和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延淑洁说,这意味着格瑞拓普每天产出的白灵菇,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直接运到首都机场,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堂而皇之地走进欧美的各大饭店和超市。“白灵菇可是咱们中国的特产,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都供不应求。”
2005年,格瑞拓普年产白灵菇1400吨,产值3000万元,出口100吨。当年8月,在公开招投标中,格瑞拓普脱颖而出,成为北京市科委2005年重大科技项目“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中的子课题“出口中高档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承担单位。
“科技对关键项目的支撑,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原本就是以高新技术为立足之本的延淑洁对此深有感触,“企业的成长期至少缩短了3年!我们的白灵菇生产技术、标准和工艺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现在,格瑞拓普不仅是全国科普示范基地,全国首批CHINAGAP实施试点单位,而且还是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火炬计划实施单位和农业标准化基地。
眼下,延淑洁正在为年底启动食用菌深加工项目忙碌着。她告诉记者:“深加工可以带动更多的农民增加收入。”
不断学习实践使我成“牛王”
姚桂艳
姚桂艳7年前还是默默无闻的农村妇女,如今,她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牛王”。今年预计收入20多万元。她还创办了自己的酿酒厂,并帮助村民发展养殖业,成为当地致,富的带头人之一。
我所在的兴让村位置较偏远且人多地少,7年前,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就靠10多亩土地,收入微薄。长期的生产实。践使我逐渐意识到,要致富仅靠土地是行不通的。经过多方考察,我发现牛产品在食品市场上的价格呈现上扬的趋势。1999年,我筹集资金1万元,购买了7头架子牛,当年纯收入8000元。2000年,我又自筹资金2万元,并用房产抵押贷款3万元,将饲养量增加到15头。我知道想把牛养好,光靠勤劳不行,于是,我开始到外地取经,并买了许多有关的书籍和资料,边学习边实践。每个步骤,我都要亲自参与和把关,每头牛的生长情况,我都了如指掌。这一年,我的纯收入达3万元。
几年来,我养的牛越来越多,而养牛所用主要粗饲料——酒糟从外面购买,很难保证饲养需要。2002年,我投资6万元创办了年产白酒100吨的酿酒厂,不仅保证了饲料的供应,还给自己带来每年1万元以上的纯利润。
看到我成功了,乡亲们也想养牛,但很多人缺少资金和技术。村民李宝贵一家五口人,妻子常年有病,两个孩子年幼,全家只靠他一个人支撑,生活非常艰难。为尽快让他富起来,我与他结成了帮扶对子,无偿为他提供两头仔牛,又供给他3000元作为生产资金,并手把手地向他传授育肥牛养殖技术。经过2年的努力,李宝贵育肥牛去年出栏3头,仅此一项纯收入7000多元。
目前,兴让村从事育肥牛生产的农户已达100多户。我还决定学习上网,在省内外广泛联系销售市场,这样可以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全家最难时 只有5角钱
樊守民
零起点创业养鸽“称王”
下岗职工樊守民,从一个办公室退出来的“白领”,开始第二次创业。家里最困难时,除背负了一身外债,仅能找到5角钱。如今,他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鸽大户。
我叫樊守民,1999年下岗。虽说有工作经验,但对于重新自谋职业的我来说,没有太大的帮助。由于文化底子薄,又没有资金,我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了养殖肉鸽行业发展。
俗话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开始由于没有经验,几乎走到了绝路,多年的积蓄花光了不说,向亲朋好友也借遍了,最难的时候背负一身债务不算,全家只能找到5角钱。由于压力大,我一度出现脑梗,住进医院。
就在我最艰难的时刻,我所居住的南岗农垦社区的同志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们主动帮我办理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我是第一个拿到2万元贷款的人,可以说,这笔钱也成为我后来成功的重要转机。随后我在双城市东官镇开办了一个养殖肉鸽基地,同时也得到了双城市季、东官镇党委的鼎力相助。
如今,我已有近4万平方米的养殖场,存栏从200对种鸽发展到现在的120000对种鸽,另有养殖合作社社员50多户,社员养鸽2万多对。我场在国家工商局注册的乳鸽品牌销售到哈尔滨各大名优酒店,并已销售到北京、上海,现在正在争取2008年奥运会运动员指定采购产品。7年来,我当过饲养员、送货员、销售员、管理员,蹬过三轮、发过宣传单,有过失意,有过彷徨,但坚持是我的最终信念,只要不放弃,风雨过后总会见彩虹。
几年来没日没夜花在上面的心血,以及投入的300多万元资金,转眼间打了水漂。
“工业化生产白灵菇太难了!”回想起上世纪90年代末初涉食用菌栽培行业时所受到的打击,她依然心有余悸。
然而,延淑洁没有放弃,这位学经济管理、当过多年职业经理人并从股市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的女性,对农业高科技产业情有独钟,“这是可以干几辈子的事业”。
“学费昂贵,不能白交”,凭着一种自信和一股子韧劲、拼劲,遭受了别人看来是“灭顶之灾”的延淑洁,即使借钱也要从头再来。
到现在,很多人都奇怪,为什么一个学经济的人,可以如此懂种蘑菇,而且是工业化地生产蘑菇?熟悉她的人回答说:“如果一个人一天除了吃饭睡觉,所有的时间和心思都花在蘑茹身上,想不懂都难!”她女儿甚至认为:“妈妈就是一个种蘑菇的农民。”
2004年5月,在北京房山区加快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延淑洁带着她那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的“白灵菇的栽培工艺”来到这块热土,投资2000多万元在房山兴建了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白灵菇2000吨的北京格瑞拓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我们一年365天每天都在做试验,从每次试验的失败中总结经验。”站在格瑞拓普高大的现代化无菌冷房生产车间旁,延淑洁告诉记者,短短两年时间,公司已经掌握了白灵菇工厂化生产的全部工艺,制定出了白灵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并在生产全程灭菌、瓶栽产品整齐度、生产环境自动化控制方面取得突破。
“我们还通过了欧盟果蔬种植安全体系认证和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延淑洁说,这意味着格瑞拓普每天产出的白灵菇,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直接运到首都机场,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堂而皇之地走进欧美的各大饭店和超市。“白灵菇可是咱们中国的特产,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都供不应求。”
2005年,格瑞拓普年产白灵菇1400吨,产值3000万元,出口100吨。当年8月,在公开招投标中,格瑞拓普脱颖而出,成为北京市科委2005年重大科技项目“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中的子课题“出口中高档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承担单位。
“科技对关键项目的支撑,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原本就是以高新技术为立足之本的延淑洁对此深有感触,“企业的成长期至少缩短了3年!我们的白灵菇生产技术、标准和工艺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现在,格瑞拓普不仅是全国科普示范基地,全国首批CHINAGAP实施试点单位,而且还是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火炬计划实施单位和农业标准化基地。
眼下,延淑洁正在为年底启动食用菌深加工项目忙碌着。她告诉记者:“深加工可以带动更多的农民增加收入。”
不断学习实践使我成“牛王”
姚桂艳
姚桂艳7年前还是默默无闻的农村妇女,如今,她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牛王”。今年预计收入20多万元。她还创办了自己的酿酒厂,并帮助村民发展养殖业,成为当地致,富的带头人之一。
我所在的兴让村位置较偏远且人多地少,7年前,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就靠10多亩土地,收入微薄。长期的生产实。践使我逐渐意识到,要致富仅靠土地是行不通的。经过多方考察,我发现牛产品在食品市场上的价格呈现上扬的趋势。1999年,我筹集资金1万元,购买了7头架子牛,当年纯收入8000元。2000年,我又自筹资金2万元,并用房产抵押贷款3万元,将饲养量增加到15头。我知道想把牛养好,光靠勤劳不行,于是,我开始到外地取经,并买了许多有关的书籍和资料,边学习边实践。每个步骤,我都要亲自参与和把关,每头牛的生长情况,我都了如指掌。这一年,我的纯收入达3万元。
几年来,我养的牛越来越多,而养牛所用主要粗饲料——酒糟从外面购买,很难保证饲养需要。2002年,我投资6万元创办了年产白酒100吨的酿酒厂,不仅保证了饲料的供应,还给自己带来每年1万元以上的纯利润。
看到我成功了,乡亲们也想养牛,但很多人缺少资金和技术。村民李宝贵一家五口人,妻子常年有病,两个孩子年幼,全家只靠他一个人支撑,生活非常艰难。为尽快让他富起来,我与他结成了帮扶对子,无偿为他提供两头仔牛,又供给他3000元作为生产资金,并手把手地向他传授育肥牛养殖技术。经过2年的努力,李宝贵育肥牛去年出栏3头,仅此一项纯收入7000多元。
目前,兴让村从事育肥牛生产的农户已达100多户。我还决定学习上网,在省内外广泛联系销售市场,这样可以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全家最难时 只有5角钱
樊守民
零起点创业养鸽“称王”
下岗职工樊守民,从一个办公室退出来的“白领”,开始第二次创业。家里最困难时,除背负了一身外债,仅能找到5角钱。如今,他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鸽大户。
我叫樊守民,1999年下岗。虽说有工作经验,但对于重新自谋职业的我来说,没有太大的帮助。由于文化底子薄,又没有资金,我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了养殖肉鸽行业发展。
俗话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开始由于没有经验,几乎走到了绝路,多年的积蓄花光了不说,向亲朋好友也借遍了,最难的时候背负一身债务不算,全家只能找到5角钱。由于压力大,我一度出现脑梗,住进医院。
就在我最艰难的时刻,我所居住的南岗农垦社区的同志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们主动帮我办理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我是第一个拿到2万元贷款的人,可以说,这笔钱也成为我后来成功的重要转机。随后我在双城市东官镇开办了一个养殖肉鸽基地,同时也得到了双城市季、东官镇党委的鼎力相助。
如今,我已有近4万平方米的养殖场,存栏从200对种鸽发展到现在的120000对种鸽,另有养殖合作社社员50多户,社员养鸽2万多对。我场在国家工商局注册的乳鸽品牌销售到哈尔滨各大名优酒店,并已销售到北京、上海,现在正在争取2008年奥运会运动员指定采购产品。7年来,我当过饲养员、送货员、销售员、管理员,蹬过三轮、发过宣传单,有过失意,有过彷徨,但坚持是我的最终信念,只要不放弃,风雨过后总会见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