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回放】
下列各短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①何以至此 ②何罪之有
B. ①夜以继日 ②宽以待人
C. ①怒形于色 ②受制于人
D. ①逃之夭夭 ②处之泰然
【试题解释】
A项①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害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解作“凭借什么到这一步,为什么成这样”。“何”在这里是疑问代词做介词“以”的宾语,置于介词之前,译作“什么”。类似的有“何以见得”“何以为家”等。②出自《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 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有”的宾语中之定语,译作“什么”。B项①出自《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解作“用夜晚来接着白天”。“夜”是介词“以”的宾语,置于介词之前,“以”译作“用”。②出自《三国演义》“某素知刘备宽以待人,柔能克刚,英雄莫敌”,解作“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别人”。“宽”是介词“以”的宾语,置于介词之前表示强调。又如“严以律己”“言以足志”“一言以蔽之”等。D项①语出《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夭夭”这个形容词,借助“之”这个助词置于中心词“逃”之后。②出自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爰初发迹,遘此颠沛,神情玄定,处之弥泰”, 两个词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①出自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曹沫右手按剑,左手揽桓公之袖,怒形于色”,“于”是介词状语后置。②出自《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根据语境可知,这是被动句。故选C。
【考题寻源】
文言虚词常常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尽管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它在句中的位置也多是固定的,记住了这些标志,那我们也就能够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宾语前置常见的虚词标志有“唯……之……”“何”“为”“焉”等,如《学弈》中的“唯弈秋之为听”,《苏武传》中的“虽生,何面目以归汉”,《愚公移山》中的“且焉置土石”;状语后置常见的虚词标志有“……于……”“……以……”“……乎……”,如《赤壁之战》中的“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张衡传》中的“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师说》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定语后置常见的虚词标志有“……者”“……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求人可使报秦者”,《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只要我们记住了这些标志,就很容易确定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如要推断“唯其言之时也”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固定结构“唯……之……”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误区剖析】
考生解答此类题目一般有两方面的误区:一是特殊句式类型判断错误,在翻译虚词的时候没有注意倒装,导致翻译不顺畅,如“夜以继日”,不少学生翻译为“夜晚是用来继续白天的事情”;二是考生学习文言文特殊句式过于公式化,导致虚词翻译失误,如“割鸡焉用牛刀”,有的考生把“焉”误解为宾语前置的疑问代词而译作“什么”。例如下面这道题目: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①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B. ①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
②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C. ①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②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D. ①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
②至以刃裂断喉而死。
这道题目虽然是考查文言虚词,但只有理解该句子的意思,才能判断出虚词是否相同。而要理解句子的意思,该句中所包含的文言句式又不能不知。
A项①中“何”译为“为什么”,为疑问代词,因为此句为设问句,后面有回答语“与赢而不助五国也”。有不少考生误以为是疑问代词,并且认为这是个宾语前置句。其实,此处的“何”应为疑问副词,译为“为什么”,因为它引导的疑问句是反问句,此问句没有回答语也不需要回答,它的答案即在问句中,即“我们不需要羡慕自然万物”。C项①中“之”用在否定词和动词之间,是“罪”的宾语,因而是代词。②中“之”也是提宾标志,正确语序是“访有何功”,“之”在这里无义。D项①中“以”用在两个动词之间,是在语义关系上后一个动词是前一个动词的目的,译作“来”,②根据“以”与其后面的名词的语意搭配关系判断其意义是“用”。B项两个句子都是状语后置句,“于厕”“于阵”都是介词结构,译作“在”,翻译时必须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前面去,才能翻译通顺。故选B。
责任编校 彭 琳
下列各短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①何以至此 ②何罪之有
B. ①夜以继日 ②宽以待人
C. ①怒形于色 ②受制于人
D. ①逃之夭夭 ②处之泰然
【试题解释】
A项①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害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解作“凭借什么到这一步,为什么成这样”。“何”在这里是疑问代词做介词“以”的宾语,置于介词之前,译作“什么”。类似的有“何以见得”“何以为家”等。②出自《墨子·公输》“宋何罪之有”, 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有”的宾语中之定语,译作“什么”。B项①出自《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解作“用夜晚来接着白天”。“夜”是介词“以”的宾语,置于介词之前,“以”译作“用”。②出自《三国演义》“某素知刘备宽以待人,柔能克刚,英雄莫敌”,解作“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别人”。“宽”是介词“以”的宾语,置于介词之前表示强调。又如“严以律己”“言以足志”“一言以蔽之”等。D项①语出《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夭夭”这个形容词,借助“之”这个助词置于中心词“逃”之后。②出自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爰初发迹,遘此颠沛,神情玄定,处之弥泰”, 两个词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①出自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曹沫右手按剑,左手揽桓公之袖,怒形于色”,“于”是介词状语后置。②出自《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根据语境可知,这是被动句。故选C。
【考题寻源】
文言虚词常常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尽管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它在句中的位置也多是固定的,记住了这些标志,那我们也就能够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宾语前置常见的虚词标志有“唯……之……”“何”“为”“焉”等,如《学弈》中的“唯弈秋之为听”,《苏武传》中的“虽生,何面目以归汉”,《愚公移山》中的“且焉置土石”;状语后置常见的虚词标志有“……于……”“……以……”“……乎……”,如《赤壁之战》中的“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张衡传》中的“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师说》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定语后置常见的虚词标志有“……者”“……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求人可使报秦者”,《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只要我们记住了这些标志,就很容易确定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如要推断“唯其言之时也”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固定结构“唯……之……”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误区剖析】
考生解答此类题目一般有两方面的误区:一是特殊句式类型判断错误,在翻译虚词的时候没有注意倒装,导致翻译不顺畅,如“夜以继日”,不少学生翻译为“夜晚是用来继续白天的事情”;二是考生学习文言文特殊句式过于公式化,导致虚词翻译失误,如“割鸡焉用牛刀”,有的考生把“焉”误解为宾语前置的疑问代词而译作“什么”。例如下面这道题目: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①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B. ①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
②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C. ①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②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D. ①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
②至以刃裂断喉而死。
这道题目虽然是考查文言虚词,但只有理解该句子的意思,才能判断出虚词是否相同。而要理解句子的意思,该句中所包含的文言句式又不能不知。
A项①中“何”译为“为什么”,为疑问代词,因为此句为设问句,后面有回答语“与赢而不助五国也”。有不少考生误以为是疑问代词,并且认为这是个宾语前置句。其实,此处的“何”应为疑问副词,译为“为什么”,因为它引导的疑问句是反问句,此问句没有回答语也不需要回答,它的答案即在问句中,即“我们不需要羡慕自然万物”。C项①中“之”用在否定词和动词之间,是“罪”的宾语,因而是代词。②中“之”也是提宾标志,正确语序是“访有何功”,“之”在这里无义。D项①中“以”用在两个动词之间,是在语义关系上后一个动词是前一个动词的目的,译作“来”,②根据“以”与其后面的名词的语意搭配关系判断其意义是“用”。B项两个句子都是状语后置句,“于厕”“于阵”都是介词结构,译作“在”,翻译时必须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前面去,才能翻译通顺。故选B。
责任编校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