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引起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下面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不断创新。
1.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一些教师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或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认为是创新。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2.营造创新思维培养的环境。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教学存在的“一言堂”“满堂问”“满堂灌”的现象。这种课堂表面看来热闹非凡,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只是少数学生能够响应教师的教学。这种教学状况是绝对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探究、体验而形成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合作教学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3.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注重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能够打破常规,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教师可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就会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有了兴趣学习就会成为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不是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1.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难易适度,而问题正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能力。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3.利用数学中图形美,培养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
①把课前剪好的ABC纸片,剪下∠A、∠B和∠C拼在一起,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
②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
③在拼图中,你受到哪些启发?(指如何添加辅助线来证明)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A ∠B ∠C=180°,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培养了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安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李 林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不断创新。
1.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一些教师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或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认为是创新。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2.营造创新思维培养的环境。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教学存在的“一言堂”“满堂问”“满堂灌”的现象。这种课堂表面看来热闹非凡,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只是少数学生能够响应教师的教学。这种教学状况是绝对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探究、体验而形成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合作教学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3.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注重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能够打破常规,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教师可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就会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有了兴趣学习就会成为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不是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1.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难易适度,而问题正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能力。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3.利用数学中图形美,培养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
①把课前剪好的ABC纸片,剪下∠A、∠B和∠C拼在一起,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
②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
③在拼图中,你受到哪些启发?(指如何添加辅助线来证明)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A ∠B ∠C=180°,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培养了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安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李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