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线段及角是否相等的判断方法中,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十分常用。判定三角形是否全等的方法包含“SSS(边边边)”“SAS(边角边)”“AAS(角角边)”及“ASA(角边角)”等四种,而在判定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时,还包含“HL(斜边、直角边)”。众所周知,在对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进行判定时,无法将“ASS(角边边)”作为条件,但是对于为什么却不甚了解。实质上,“ASS”也可用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但是并非是任意三角形都能适用,有一定限制条件存在。对此,本文就三角形全等判定中的“ASS”条件展开探究。
关键词:全等三角形;判定依据;ASS
初中数学教材中,“全等三角形”属于核心概念,而在该单元的拓展内容中,便涉及了“角边边能否判定三角形全等?”学习该内容之前,学生已对三角形关于边、高、内角、中线及角平分线等相关概念有所了解,依托“尺规作图”进行三角形的绘制,帮助学生将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定方法掌握,然而对于三角形全等判定中“ASS”为什么不能采用,却不具备深刻的理解,缘由不明了。因此,探究三角形全等判定中是否能够采用“ASS”,总结出“三角形全等判定的ASS”成立与不成立条件,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ASS”是否能够对三角形全等进行判定,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 探索“三角形全等判定的ASS”成立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三角形三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即为“SSS(边边边)”,而相应的也有“SAS(边角边)”“AAS(角角边)”及“ASA(角边角)”,皆可用于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的判定中。但是,当有两边及其一边对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却并不一定就是全等的,由于没有简称的缘故,因此教材中也未出现“ASS(角边边)”。
笔者经过调查后发现,关于“ASS(角边边)”的理解与应用方面,初中教师与学生都有一定偏差存在。数学这门学科具有严密逻辑思维,在学生初次接触简单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时,教师不能出现漏洞,以免学生严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就必须对教材中的说法准确理解,也就是有两边及其一边对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却并不一定就是全等的。此处的“不一定就是全等的”,表明有个别是全等,也有个别不是全等的,教师切忌一律采用“一定不全等”的说法来概括,需要深入探索“ASS(角边边)”的不同情况,同时展开具体分析,在面对“ASS(角边边)”对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进行判定时,还需融入其他方法。
二、 “三角形全等判定的ASS”成立条件的探究
根据浙教版八上第一章1.5的三角形全等判定的学习,学生通过给定条件下画三角形。分别画出“两边长确定,夹角已知”或者“三条边长度确定”或者“两个内角确定夹边长固定”的三角形,同学们画出了唯一的形状和大小,通过互相对比发现能够叠合,从而体验了:“图形確定就能判定全等”。因此,在同学们纷纷猜想“为什么就没有ASS定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运用这种体验,帮助学生找到“ASS”不成立的原因及成立时的条件特征。
(一) 分析“ASS”不成立的原因
根据上述体验,若给定条件下,图形不能确定。即:某条边或者角在满足条件下,依然可以活动。则可以找到“ASS”不成立的原因。
【例1】 如图1所示,已知∠ABC=α,AB=m。(1)判断A到直线BK的距离h(△ABC中的高AD)是否确定?(2)当线段AC 分析:学生很容易作出高AD,并且也能快速得出△ABC不存在。所以,当AS1S2条件中,已知角(A)的对边(S2)比对应高还要短时,三角形不存在。通过几何画板演示,我们也能一起得到△ABC存在时AC的取值范围:n≥h。同时也发现当h
关键词:全等三角形;判定依据;ASS
初中数学教材中,“全等三角形”属于核心概念,而在该单元的拓展内容中,便涉及了“角边边能否判定三角形全等?”学习该内容之前,学生已对三角形关于边、高、内角、中线及角平分线等相关概念有所了解,依托“尺规作图”进行三角形的绘制,帮助学生将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定方法掌握,然而对于三角形全等判定中“ASS”为什么不能采用,却不具备深刻的理解,缘由不明了。因此,探究三角形全等判定中是否能够采用“ASS”,总结出“三角形全等判定的ASS”成立与不成立条件,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ASS”是否能够对三角形全等进行判定,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 探索“三角形全等判定的ASS”成立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三角形三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即为“SSS(边边边)”,而相应的也有“SAS(边角边)”“AAS(角角边)”及“ASA(角边角)”,皆可用于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的判定中。但是,当有两边及其一边对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却并不一定就是全等的,由于没有简称的缘故,因此教材中也未出现“ASS(角边边)”。
笔者经过调查后发现,关于“ASS(角边边)”的理解与应用方面,初中教师与学生都有一定偏差存在。数学这门学科具有严密逻辑思维,在学生初次接触简单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时,教师不能出现漏洞,以免学生严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就必须对教材中的说法准确理解,也就是有两边及其一边对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却并不一定就是全等的。此处的“不一定就是全等的”,表明有个别是全等,也有个别不是全等的,教师切忌一律采用“一定不全等”的说法来概括,需要深入探索“ASS(角边边)”的不同情况,同时展开具体分析,在面对“ASS(角边边)”对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进行判定时,还需融入其他方法。
二、 “三角形全等判定的ASS”成立条件的探究
根据浙教版八上第一章1.5的三角形全等判定的学习,学生通过给定条件下画三角形。分别画出“两边长确定,夹角已知”或者“三条边长度确定”或者“两个内角确定夹边长固定”的三角形,同学们画出了唯一的形状和大小,通过互相对比发现能够叠合,从而体验了:“图形確定就能判定全等”。因此,在同学们纷纷猜想“为什么就没有ASS定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运用这种体验,帮助学生找到“ASS”不成立的原因及成立时的条件特征。
(一) 分析“ASS”不成立的原因
根据上述体验,若给定条件下,图形不能确定。即:某条边或者角在满足条件下,依然可以活动。则可以找到“ASS”不成立的原因。
【例1】 如图1所示,已知∠ABC=α,AB=m。(1)判断A到直线BK的距离h(△ABC中的高AD)是否确定?(2)当线段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