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西南联大英文课》当教材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lsh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联大英文课》的经典性使这本书不仅成为课堂上教学使用的课本,更使它成为一个课下可以随时看,看多少遍都不会觉得浪费时间的一本经典著作。
  偶遇经典
  2019年上半年,与好友露茜一起去逛入驻重庆不久的钟书阁书店。在这家有着独特设计如迷宫般的书店里,我发现了《西南联大英文课》。
  对于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的露茜来说,她数年的读书岁月都是在西南联大旧址附近度过,这个名字她再熟悉不过。但西南联大于我而言,是钱钟书,是汪曾祺,是许渊冲,是闻一多,是沈从文,是穆旦等这些一个又一个的大家之名,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数个丰碑。
  《西南聯大英文课》的蓝色封面也特别吸引人。翻过迷人的蓝色封皮,目录更是让我惊叹。陈福田先生当时编选的经典作品现在依然是经典,而且内容涉及的主题也有着普通教材所没有的丰富与宏大。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习、时局等等这些方面都有涉及。我们相视一笑,感觉发现了一个宝贝。
  当时我正在教的一门课是“英语名作导读”,于是问露茜说,有没有可能我用这本书作为其中一个学期的教材。露茜说,当然没问题啊。但当时我们的的顾虑是,这门一个学期只有八周的课与这本有如此多内容的书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然而,这个想法确实就这样偶然地产生在重庆的钟书阁书店中。之后,这本书也在我们几个好朋友中断断续续讨论过。
  教材初探
  2019年上半年学期末的时候,我接到系里的电话,问我能否承担三年级的高级英语课程。我一开始是有迟疑的,这迟疑最大的原因是我自己在大学时候学《高级英语》的痛苦与困难。十几年过去,那本薄薄的教材,以及在课堂上不知道学到了什么的迷茫,还依然清晰。
  毕业后,我一直从事英语文学教学。我记得当时跟系主任和院长说,我极有可能把精读课上成文学课,真的不想害同学们。我未料到的是,院里与系里一致认为这不会是我的劣势,反而会成为优势。“精读课的文学维度也是有必要的,” 她们说。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提出要用《西南联大英文课》作为教材。
  外院与英语系在外语教学方面,无论是教材的选择,还是上课的方式,给老师们的自由一直令我特别受感动。这些年在“英语名作导读”课上,我选择了小说、戏剧以及随笔等多种体裁、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我教过两年的“英国文学”课也换成了更新的教材。我提出来要用《西南联大英文课》作为高级英语的教材,院长没有任何异议,反而非常支持。于是,这本我思来想去不知道如何用的《西南联大英文课》就这样找到了它的落脚之处。17级英语班就这样成了我们师生的试验田。这块试验田以这本书中的经典内容为沃土与养料,我们对这门课充满了期待。
  开始一门新课,一切从零开始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过,很多经典课程总会有一些前辈的课件可以参考,所以总还不会让人完全却步。但有关《西南联大英文课》的一切是真正地从零开始。课件要自己做,与教材有关的所有教辅材料要自己去找。对我来说,每篇文章,无论长短,都要从一个单词开始,一点一点构建,从无到有的全新课件。数年的学习与阅读中,我认识到语域(register)这个词在语言中的重要性。经典的文学作品有他们自己的时代,这是面对而语言的变化不能不考虑到。所以即使很多很熟悉的词汇,如果在它们的语境中无法解释的话,也得回到带有词源以及词语发展过程与意思变换的词典中去查阅。我也因此不得不思考如何在课件中将基础的语言点与文章的经典性之间达到一个平衡。既能扎实地开展语言学习,又不辜负这些选文的经典之内容,让同学们习得更宽广的文学、文化、哲学、历史等知识,以及更大的家国情怀,还有放眼世界的胸怀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挑战。
  我抱着蓝色的《西南联大英文课》来到教室,看到的是整个教室同样的蓝色以及同学们满怀期待的眼神。17级英语班是我从一年级下学期一直教过来的,三个学期的英语名作导读课,我们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到《麦克白》再到王尔德的两部童话故事集,一起在字字句句的细读,以及他们的角色表演中领略了这些经典的魅力。所以,“经典”这个概念对于三年级的他们,一点都不陌生,陌生的只是经典与高级英语教材的关联。我想,或许也是这种陌生让期待更强,而我们对彼此的信任让这段看似陌生的旅程少了很多恐惧。在学期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又决定这本书我们要延用一学年。因为一个学期能学到的文章实在是有限。而这又一次得到了学院与同学们的支持。
  我在选择每一个学期的授课内容时尽可能考虑到题材的多样性,以及与同学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的相关性。比如第一个学期,我们学习了毛姆的《河之歌》《哲学家》,兰姆的《论烤猪》,安德烈·莫洛亚的《致青年》,美国前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论自由》,罗素的《教育的目的》,洛维尔的《自由与约束》,英国幽默小说家哲罗姆的幽默小文《妄想的病人》,还有梭罗的《瓦尔登湖》中的片段,除了法国的莫洛亚与英国的哲罗姆,这些作家同学们都不陌生。近些年又重新畅销的《月亮与六便士》让毛姆成为一个大家极为熟悉的作家。他的《河之歌》《哲学家》皆选自其中国游记作品集《在中国屏风上》。这两篇文章都涉及到江畔人民的悲苦生活,至少在字面上让生活在江畔(重庆)的我们能更容易想象当年的样子。在学习之始,师生的兴趣都是满满的。我不禁想到《论语》中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因为,在同学们的笑容里我看到了我们成为“乐之者”的潜力。
  受众欢喜
  我把在文学课上作为教师备课的一部分工作交给了同学们自己去做,即查找每个作者的信息和了解文章背景知识。
  我们的《高级英语》第一学期所选择的这些文章不仅有文学类,更有教育类、哲学类等。有写实的游记与生活记录,也有虚实夹杂的幽默随笔,还有演讲类的作品,甚至还有医学类的文章。作者有小说家、随笔作家、哲学家,还有总统等。每一组同学负责一个作家,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全班同学都有机会参与资料查找,综合与陈述。我把课堂陈述时间控制在五到八分钟,这样他们就不得不学会在众多的信息中去芜存菁,找到与学习最最相关的部分,又不至于太过狭窄。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课堂上的全英文陈述也需要充足的口语练习。这样一项任务中,多项语言能力得到了锻炼。   有选择困难症的我,总是恨不得把所有相关的信息都告诉大家,以至于备课的内容总是大大超过一堂课的容量。我不知道学生会把这部分做成什么样子,担心他们在信息量与陈述时间方面无法达成一个均衡,从而会影响整个课程的安排。事实证明,我低估了同学们的能力。
  每篇新课文上课之前,他们的展示都让我觉着自己是个学生。总是惊叹于他们是如何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把如此丰富且相关的内容,用无比简洁且极有逻辑的方式呈现在幻灯片上的呢?他们又是如何完美地把控这5到8分钟的时间的呢?可见他们在课外下足了功夫。
  每次都是一個惊喜。他们对幻灯片的制作堪称完美,我每次都无法掩饰因他们而生的那种骄傲与喜悦,这份骄傲与喜悦又化为我逐字逐句解读课文,细讲每一个语言点、每一个语法点、每一个文化点的热情与动力。在应试教育下,语法的讲解是一种必须。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从一开始就告诉大家,语法的讲解是为阅读与写作增翼。
  教学相长
  在授课中,我发现,自己在文学方面的经年阅读确实对课文的讲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说,在学习罗素的《教育的目的》时,文章在开篇提到的雅典城邦的教育等,对同学们来说可能是陌生的,而对希腊文明、文化与文学的熟悉能让我更形象、更具体地为同学们讲解文章。
  同时,涉及到的文学、文化作品也会在不经意间被我介绍给同学们。柏拉图的《理想国》、盐野七生的《希腊人的故事》、卡莱尔的《法国大革命》等。对这些作品的简单介绍,一方面能拓展同学们的视野,另一方面也能让同学对文章的作者罗素的认识深厚很多。这样的一篇小文是他深邃的思想在他所熟知的东方与西方文化、教育方面的综合性体现。那么这么一位集哲学家、数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历史学家等诸多身份于一身的作者形象也更加突出。
  在词汇讲解方面,相较于寻常的词典式或网络上寻找的例句,我使用的例句都是文中所涉及到的原典作品中的句子。本来应该是很容易讲解的词汇,成了我在备课过程中需要花费时间相对较多的部分。我这样做,初衷是不辜负这些经典作家的经典之作。取之于经典,用之于经典,是我最初的想法。考虑到语境,大部分时候,例句会比寻常句子长一些。我发现,词汇的真实语境确实增加了同学们对词汇及其用法的理解和掌握,甚至还提高了他们对复杂长句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西南联大英文课》文后除了一些问题,没有词汇、阅读、写作等练习。我能想到的办法是在每一篇课文中找出含有信息量与语言点最多的句子、句群、段落让同学们去背诵。而且,每篇课文结束,会有写摘要或相关主题的作文等练习。另外,课堂上的单词、短语与句子的听写、课上的课文背诵、抽查又是督促这些作业完成的方式。我自己就曾经是一个在英语学习方面非常受益于背诵与阅读的学生,因此特别相信这样的高强度练习对同学们会有帮助。
  《西南联大英文课》的经典性使这本书不仅成为课堂上教学使用的课本,更使它成为一本课下可以随时看,看多少遍都不会觉得浪费时间的经典著作。这在某种程度上了节省了我作为一个老师对同学们的督促。他们微笑着抱着教材从上一堂课来到我们的课堂时,总会有一两个同学跟我说,他们上一堂课的老师对我们学习这本书表示了不止一次的欣羡之意。
  这本书的每篇文章后面都附有参考译文,我告诉同学们,译文并非百分百准确。它无疑可以帮助大家理解阅读过程中的难点,但我希望大家不要盲信每一句的翻译。相反,大家可以把译文当作一个挑错的对象,看看哪一句翻译得最棒,哪里又存在不合适的地方。这个过程不仅是增进他们的翻译能力,更多的是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提升。而这些,我很快就在同学们的作业中发现了。
  成效显著
  大学英语老师,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都有同样的困扰,就是学生写作一年又一年都会出现的动词形式错乱、句法结构混乱、用词简单、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17级英语班交的第一次写作作业让我非常意外,百分之八十的同学的写作都出现了特别地道的、在经典的课文中所学到的词汇、表达方式与句型。作为一个老师,我生平第一次改完全班的写作作业,还意犹未尽。
  在随后的学习与作业中,这样的惊喜不止一次。第二学期学习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两篇和美国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帕玛等的长达几十页的长文章之后,同学们在写作与表达方面的进步更让我惊喜。在课文中学过的习语与观点也可以在他们的作业与学年论文中找到痕迹,这表明除了语言方面的提高,同学们还有视野方面的开阔。
  第一节课时,我就告诉同学们,曾经学习这本书的人,心中有家国,有世界。汪曾祺先生回想他们的西南联大生活时,幽默地说,听到警报跑往郊外是“跑警报”。我在想,或是哪个慌张跑警报的学生,或是像汪先生笔下淡定地煮着自己的莲子不顾炸弹的哪个学生,说不定,其中一个人怀里就有我们今天在明亮的教室研读的这本。
  如罗选民先生在这本书的《序》中所说的,这本书是为了培养“通识人才、博雅之士”而编写的,哪位老师对同学们的期望会超过这一点?
  一学年的高级英语结束后,学院又让我继续担任了18级两个英语班的高级英语课,毫不意外,我们还是用这本《西南联大英文课》。
   责任编辑:钟鑫
其他文献
这是“一带一路”文化基因的探访之旅。  2017年9月,9位考古美术专业的硕博士一起组成乌兹别克考古美术考察团,从北向南穿越数个崇山峻岭,沿着古代玄奘的巡礼路线,抵达阿富汗和乌兹别克边境,对乌兹别克的从希腊化时期到伊斯兰帖木儿王朝的一系列古代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  胡地遗迹——中亚庞贝古城  以古代中亚现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地区为本处据点的伊朗系民族,在唐代活跃在欧亚大陆东西贸易的交通干线上,从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征程中,数据造假、一稿多投、买卖论文、剽窃他人成果的行为,成了这一进程的绊脚石。踢开绊脚石就要践行正确的科研态度和方法。诚信调研:写综述不是做“裁缝”  许多科研小白接到的第一个任务便是文献综述。在正式着手实验之前,对目标领域进行充分的调研和深刻的分析是“重头戏”。这一过程中,诚信体现在客观、真实地评述他人成果,不是做摘抄,也不能只挑选对自己有利的成果,而是全面而有依据地梳
2016年夏季,我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个移民小镇做教育实习。一天课间,一个名叫Ashley的四年级女孩突然凑到我耳边问:“Yuan, I heard that people are dying from high fever and vomiting in China, is that true?”(苑,我听说中国有人因高烧而死、呕吐而亡,这是真的吗?)我惊讶不已,急忙和她解释中国现在并没有这样可
尽管供职于影视艺术的科系,但我不是电影史论的专业出身。尽管不是电影史论的专业出身,手边这本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却是早在十来年前就买到手来读了。当时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读传播学的本科,毛峰老师主讲“媒介通论”,重点放在电影上。那时候,电影光碟正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流行。  这种在今天已经近乎消失了的介质,让刚刚离开中学校园的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那不仅是一个光影的世界,也是一个人道主义的世界。  
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绘画专业2021届本科毕业生作品展的主题为“观·妙得绘心”。  作品中的一笔一画、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景一物,浸润着他们对中国画的爱。  姓名:于浩洋  指导教师:齐鸣  作品名称:《束》  作品尺寸:95×140cm  作品材质:矿物颜料、金属箔、金粉、银粉  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像海草一样束缚着人们的身体,但心灵却渴望着游鱼的自由。  姓名:王熙  指导教师:李以良  作品名
很多人会把去各地参加马拉松赛当成一件时髦事,朋友圈里时常晒晒运动号码牌和运动装。作为一名马拉松“大拿”,潘红说:“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马拉松,不必赶这个‘时髦’,还有其他时尚的运动健身方式。”  短短一个月(2018年12月~今年1月),潘红拿下了8个马拉松冠军:  绍兴马拉松国际女子半程冠军;  太湖马拉松国际女子半程冠军;  浙江马拉松精英赛精英组女子冠军;  浙江超级马拉松接力赛与团队一起获得冠
2019年4月15日,当地时间18时50分,一场大火降临拥有85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短短几个小时,这座见证了法国历史上诸多重大事件的古老教堂,已经面目全非。幸运的是,圣母院标志性的双塔结构,内部的祭坛和十字架,以及圣母院博物馆中收藏的荆棘王冠等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得以留存下来。  为什么巴黎圣母院这座看起来坚固的石造建筑,几乎葬身于难以扑灭的烈焰?我们不妨走进它的内部,来解开这个谜团。  几次翻
我的学术成长经历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两次转型”。硕士阶段:传统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硕士阶段,我在陕西师范大学攻读汉语史专业,师从郭芹纳先生。我的硕士论文是《史记词语疏证》。郭芹纳先生告诉我们,进行词汇研究,要先从词汇的个案考证入手,一个个解剖麻雀、由点到面。虽然我学理出身,但对语言现象还算比较敏感,尤其对训诂学有些心得,我觉得解释一个词类似解答一道数学题,需经求证、溯源、通文、祛惑四环节。求证就
也许你会对立式铣床是否为机器“人”感到疑惑,其实国际上至今还没有被普遍认同的“机器人”的定义,但根据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给出的较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机器人”是一种能够通过编程和自动控制来执行作业或移动任务的机器,你会发现无人机、机械臂等是机器人,而我搭建的立式铣床也是机器人。  先简单介绍一下铣床:铣床主要指用铣刀在工件上加工多种表面的机床。通常铣刀旋转运动为主运动,工件(和)铣刀的移动为进给运动。铣
创业土壤,从来不是童话里的乌托邦,相反,它充满了残酷、血腥,背叛。现实是怎样,创业这块土壤上疯长出的花朵就是怎样。潜规则、阴谋、背叛、诸多人性的阴影如影随形。但同时,这些花朵又与它们的土壤截然不同,它们纯真、坚定、灵活,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国贸的写字楼很难进:访客需要身份证原件,在前台登记、拍照,才能拿到一张一次性的门卡。  乘分层电梯,到达公司门口,他们不能输指纹,没门禁密码,只能等前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