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网络阅读逐渐盛行,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实现网络资源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利用网络这一开放的环境作为拓展性阅读的平台,对学生的网络阅读进行指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网络技术;拓展;阅读教学
21世纪是网络时代。书籍阅读作为传统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正与网络阅读在彼此冲击中逐渐融合,阅读范围逐渐扩大,阅读内容纷繁复杂。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尝试利用网络多媒体手段,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与阅读视野,实现信息科技与语文阅读的有机整合,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目前我们进入信息时代,实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过程中,语文学科领域里一个值得探究的新问题。
网络丰富的阅读信息正在逐渐改变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知识、观念和管理等方面的滞后,网络的应用经常出现放任自流、引导不力的现象。很多大中专学生由于其价值观、审美观和学习习惯还不成熟,缺乏对信息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信息的超载,很可能导致其道德自律的紊乱,甚至患上“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和“网络虚幻症”等。他们上网用于学习或阅读的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聊天、玩游戏中渡过。即便是阅读,也由于其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而陷入迷茫,或者只是进行快餐式的“浅阅读”,缺乏深层次的学习和思考,海量的网上阅读资料对他们来说只是形同虚设。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他们就很可能形成重上网、轻阅读的习惯,“浅阅读”也就有可能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因而,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大中专学生重新构建自己的阅读系统,真正实现网络媒体与阅读教学的整合,既要开拓阅读视野,尝试有创意的阅读,也要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筛选阅读资料,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围绕确定的研究专题,通过网络收集与专题相关的各种信息自我构建语境形象,进行师生交流。在这样的自学思考、意境再造、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但是,面对大量的阅读素材教师一定要做好有效地指导,做到有的放矢,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下面就以《琵琶行》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对利用网络进行拓展阅读教学的探索和体会:
一、 精心准备,抓好课前拓展性阅读,为学生进行课堂阅读打好基础
课前准备,首先是教师的准备。即教师要事先根据阅读教学的需要广泛搜集资料,精心筛选,认真研读课文,提炼出精彩的阅读专题,预先设计好教学环节,对课题的引入、讲授、提问、练习、总结、展示、评价等环节的顺序、内容都要有准确的把握,为课堂阅读打好基础。其次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准备。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设置阅读问题或问卷,让学生提前利用网络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课文的写作背景,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记录好查询资料的书刊和网络资源,为学生学习课文储备能量。我在教学《琵琶行》一课前,根据自己的精心准备,从课文讲解的需要出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要求学生课下准备:
1.你曾经学习过或阅读过的白居易的作品有哪些?
2.查询白居易的生平及作者写作《琵琶行》的背景。
3.找出这首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体味它的艺术特点。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提前利用网络搜索相关信息,从而对课文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有一定了解,并可能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形成对诗文的感性认识。这样,对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讲练结合,注重课中拓展阅读,提高课堂阅读效果
在利用网络媒体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组织好课堂,让整堂课有序而不呆板,学生活泼而不混乱。无论是讲解还是演示,教师都要与学生互动起来,产生良好的氛围,控制好学生情绪和课堂节奏。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让学生用“一个故事,一位作家,一篇文章,一点感触”的方法,让学生把心沉到作品的文化背景中去,去触摸作家的思想脉搏,使学生掌握从文化背景角度切入去鉴赏作品的技巧,同时引发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思索,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在教学《琵琶行》一课时,我曾经启发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作者笔下的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我让他们找出有关感情描写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意。
说尽心中无限事。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是以情演曲;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相似的身世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以情绘声。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和作者政治上的失意愁闷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在心中唤起他们的广泛的同情之心,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资料,让我们的教学效果更为出色。为使学生真正体会课文中对琵琶曲精妙绝伦的描绘,我将自己从网络上搜索到的琵琶协奏曲《琵琶行》通过音频软件播放给学生欣赏,让学生亲耳聆听、亲身体验琵琶音乐的美妙,进而对课文的描绘有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教师正确的阅读指导将会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网络媒体信息的博大、知识的丰富,学生对上网的目的也会有新的认识和定位。
三、适当补充,加强课后拓展性阅读,给学生更多积累的机会
在学习完《琵琶行》一课后,我告诉学生:韩愈《听颖师弹琴》、李商隐《李凭箜篌引》和白居易《琵琶行》被誉为"摹写声音至文",并为他们提供相关链接,要求学生课后阅读韩诗和李诗,分析体会它们各自音乐描写的特色。就这样,利用网络开展课后拓展性阅读,让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进行反馈、交流,有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为便于学生网上查阅,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建立个人网站,为学生提供丰富、贴切、方便的阅读教学资源。内容可以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鉴赏文章、朗读范例、教案资料、课件作品等等;又可以是为学生提供练习制作所使用的素材资料,如图片、音乐、视频影片等;还可以是常用的或必须的应用程序的下载链接,便于学生使用,节约检索时间。这是有效实现网络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拓展阅读范围、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保证。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这一开放的环境作为拓展性阅读的平台,在网上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阅读、研究,在阅读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利用网络让拓展性阅读落到实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亲身参与阅读探究的体验,让学生学会合作、分享,这将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网络技术;拓展;阅读教学
21世纪是网络时代。书籍阅读作为传统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正与网络阅读在彼此冲击中逐渐融合,阅读范围逐渐扩大,阅读内容纷繁复杂。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尝试利用网络多媒体手段,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与阅读视野,实现信息科技与语文阅读的有机整合,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目前我们进入信息时代,实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过程中,语文学科领域里一个值得探究的新问题。
网络丰富的阅读信息正在逐渐改变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知识、观念和管理等方面的滞后,网络的应用经常出现放任自流、引导不力的现象。很多大中专学生由于其价值观、审美观和学习习惯还不成熟,缺乏对信息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信息的超载,很可能导致其道德自律的紊乱,甚至患上“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和“网络虚幻症”等。他们上网用于学习或阅读的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聊天、玩游戏中渡过。即便是阅读,也由于其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而陷入迷茫,或者只是进行快餐式的“浅阅读”,缺乏深层次的学习和思考,海量的网上阅读资料对他们来说只是形同虚设。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他们就很可能形成重上网、轻阅读的习惯,“浅阅读”也就有可能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因而,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大中专学生重新构建自己的阅读系统,真正实现网络媒体与阅读教学的整合,既要开拓阅读视野,尝试有创意的阅读,也要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筛选阅读资料,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围绕确定的研究专题,通过网络收集与专题相关的各种信息自我构建语境形象,进行师生交流。在这样的自学思考、意境再造、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但是,面对大量的阅读素材教师一定要做好有效地指导,做到有的放矢,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下面就以《琵琶行》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对利用网络进行拓展阅读教学的探索和体会:
一、 精心准备,抓好课前拓展性阅读,为学生进行课堂阅读打好基础
课前准备,首先是教师的准备。即教师要事先根据阅读教学的需要广泛搜集资料,精心筛选,认真研读课文,提炼出精彩的阅读专题,预先设计好教学环节,对课题的引入、讲授、提问、练习、总结、展示、评价等环节的顺序、内容都要有准确的把握,为课堂阅读打好基础。其次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准备。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设置阅读问题或问卷,让学生提前利用网络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课文的写作背景,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记录好查询资料的书刊和网络资源,为学生学习课文储备能量。我在教学《琵琶行》一课前,根据自己的精心准备,从课文讲解的需要出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要求学生课下准备:
1.你曾经学习过或阅读过的白居易的作品有哪些?
2.查询白居易的生平及作者写作《琵琶行》的背景。
3.找出这首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体味它的艺术特点。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提前利用网络搜索相关信息,从而对课文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有一定了解,并可能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形成对诗文的感性认识。这样,对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讲练结合,注重课中拓展阅读,提高课堂阅读效果
在利用网络媒体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组织好课堂,让整堂课有序而不呆板,学生活泼而不混乱。无论是讲解还是演示,教师都要与学生互动起来,产生良好的氛围,控制好学生情绪和课堂节奏。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让学生用“一个故事,一位作家,一篇文章,一点感触”的方法,让学生把心沉到作品的文化背景中去,去触摸作家的思想脉搏,使学生掌握从文化背景角度切入去鉴赏作品的技巧,同时引发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思索,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在教学《琵琶行》一课时,我曾经启发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作者笔下的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
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我让他们找出有关感情描写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意。
说尽心中无限事。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是以情演曲;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相似的身世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以情绘声。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和作者政治上的失意愁闷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在心中唤起他们的广泛的同情之心,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资料,让我们的教学效果更为出色。为使学生真正体会课文中对琵琶曲精妙绝伦的描绘,我将自己从网络上搜索到的琵琶协奏曲《琵琶行》通过音频软件播放给学生欣赏,让学生亲耳聆听、亲身体验琵琶音乐的美妙,进而对课文的描绘有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教师正确的阅读指导将会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网络媒体信息的博大、知识的丰富,学生对上网的目的也会有新的认识和定位。
三、适当补充,加强课后拓展性阅读,给学生更多积累的机会
在学习完《琵琶行》一课后,我告诉学生:韩愈《听颖师弹琴》、李商隐《李凭箜篌引》和白居易《琵琶行》被誉为"摹写声音至文",并为他们提供相关链接,要求学生课后阅读韩诗和李诗,分析体会它们各自音乐描写的特色。就这样,利用网络开展课后拓展性阅读,让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进行反馈、交流,有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为便于学生网上查阅,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建立个人网站,为学生提供丰富、贴切、方便的阅读教学资源。内容可以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鉴赏文章、朗读范例、教案资料、课件作品等等;又可以是为学生提供练习制作所使用的素材资料,如图片、音乐、视频影片等;还可以是常用的或必须的应用程序的下载链接,便于学生使用,节约检索时间。这是有效实现网络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拓展阅读范围、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保证。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这一开放的环境作为拓展性阅读的平台,在网上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阅读、研究,在阅读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利用网络让拓展性阅读落到实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亲身参与阅读探究的体验,让学生学会合作、分享,这将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新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