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当代音乐,也叫做西藏新音乐,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西藏音乐。虽然其发展只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同西藏几千年的传统音乐相比,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然而,由于西藏当代音乐是在社会主义形式下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因此,无论从它的发展速度、规模上讲,还是从它的发展特色上讲,与几千年的传统音乐相比,有着质的飞跃,它代表着西藏音乐的一个新纪元、新里程碑,标志着西藏音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众所周知,旧西藏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占人口不足5%的三大领主(官家、寺庙和贵族)几乎占据着西藏的全部耕地、草原、山林和绝大部分牲畜,并以封建领主庄园的占有形式为其服务,而占总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不得不终身依附于三大领主,祖祖辈辈遭受着封建领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①。由于社会制度腐朽,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交通不畅,通讯业不发达,封闭落后而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长期处于缓慢发展或停滞不前之状态。藏族音乐作为藏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旧西藏从官方角度没有给予重视和加强,更无从谈起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致使在全西藏除布达拉宫供云乐舞“嘎尔巴”队外,没有一支由官方组建的专业艺术团体,也没有设有专门的音乐管理机构(供云乐舞“嘎尔巴”队只是由地方政府下辖译仓②兼管),没有一所艺术研究及教育机构,自然也就没有多少现代意义上的作曲家、演奏家、演唱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也很少出现音乐创作作品。
1959年进行的民主改革,是西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地与万恶的封建农奴制决裂的一场运动。通过民主改革,使西藏社会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跨越到了社会主义,藏族人民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当家作主权。从此以后,西藏的各项事业的发展融入到全国的发展大潮之中。根据党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对西藏音乐事业的建设,从人力、物力及财力上给予了大量的投入,建立了音乐专门机构,培养了大批音乐专门人才,音乐艺术被列为与诸文化平等的位置并加以发展。
本文试从西藏当代音乐事业的自身发展实际出发,就音乐机构与音乐人才的建设问题做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阐述。
一、设立音乐专门机构
(一)管理机构
建国以来,我们国家对文艺事业的管理机制表现为以下特点:党委下设宣传部(科),政府下设文化部(厅、局、科),文化部(厅、局、科)受宣传部(科)的领导……早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西藏工委下辖的文工队和各地区分工委下辖的文工队,就是在工委、分工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并受工委、分工委的领导。因此,当时的宣传部就成为西藏当代音乐发展史上的最早管理机构。随着西藏和平解放协议的贯彻执行和西藏自治区筹委会的成立,1956年6月自治区筹委会文教处正式建立,其职责是在西藏工委及自治区筹委会的领导下,管理西藏的文化教育事业,并发展西藏的文化教育事业。从此,西藏开始有了文艺的专门管理机构,彻底结束了文艺事业长期无专门管理机构的历史,从而使西藏当代音乐的发展开始有了组织保证。当筹委会文教处建立以后,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艺活动,以配合当时“协议”的落实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活跃。
随着西藏地方政府武装叛乱的发生,从1959年3月23日起在拉萨及各地区先后成立了军事管制委员会,下设文教卫生处,处里设有文化科,文化科负责管理文艺事业。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与此同时成立了自治区文教厅。随后,在西藏的各地市、县等行政部门相继建立了宣传部(科)、文教局、文化科等专门管理机构。至此,已初步形成全区范围内的文艺管理体系。
1976年1月,自治区文教局分开,各成立独立建制。随后,各地市、县的原文教局也相继分开,成立文化局。从而,对文艺事业的管理争得自主权、主动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作为文艺管理部门的配角,群艺馆、文联、文化馆等新的机构自七十年代开始在我区相继成立,并扩展到全区各地市、县。如:1975年底自治区群艺馆成立,1978年4月拉萨市群艺馆成立,1980年6月山南地区群艺馆成立,1984年那曲地区群艺馆成立,1985年日喀则、阿里地区群艺馆成立。1981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联成立,随后各地市文联相继成立。总之,到目前,已全面形成全区范围内的文艺管理体系。
(二)表演机构
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出于当时政治宣传等工作的需要,凡在西藏工委、分工委所在地都建有文工团(队),如:西藏工委文工团(亦称达赖文工团)、日喀则文工队(亦称班禅文工队)、达贡文工队、丁青文工队、昌都文工队等。当时,这些文工团(队)的规模很小,一般由十几人或几十人组成,其成员大多数为部队转下来的汉族文艺工作者和部分当地民间艺人,排练设施及道具、服装、乐器都很简陋,节目也均属于小型。对此,如果按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归类,那么,或多或少表现出业余性或不规范性。然而,这些表演团队毕竟是在西藏工委、分工委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诸方面均受到过工委、分工委的重视和投入,因此,它们是西藏当代音乐发展史上最早的表演机构。
随着西藏和平解放“协议”的深入贯彻执行,1958年8月西藏歌舞团正式成立,它是在原工委、分工委下辖各文工团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当时西藏各族各界文艺人才的一次优化组合,也是我区文艺事业真正往专业化道路上迈进的开始。西藏歌舞团的成立,为我区专业表演团体的建设开辟了新的道路,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西藏当代音乐事业的发展。此后,在自治区、各地市相继建立了专业文艺表演团体:1960年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和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成立,1965年拉萨市文化工作队和山南地区文化工作队成立,1966年阿里地区文工团成立,1971年日喀则地区文工团成立,1972年昌都和那曲地区文工团成立,1979年林芝地区文工团成立。
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建立的同时,从七十年代以来在全区范围内组建了一批业余乌兰牧骑文艺宣传队。如:1972年堆龙德庆县文艺宣传队成立,1974年江孜县文艺宣传队成立,1975年当雄县文艺宣传队成立,1977年朗卡孜县文艺宣传队成立,1982年乃东县文艺宣传队成立,1985年康马县文艺宣传队成立……
目前,西藏已建有10个专业文艺团体(其中区直三个和各地市七个)和17个乌兰牧骑文艺宣传队,以及民间业余文艺演出队和藏戏队160余个。
(三)研究机构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艺术学科重点科研项目集成工作的开始,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1983年初在区文化厅下属组建了艺术研究室。1986年召开的全区第一届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工作会议上成立了全区民族文化遗产抢救领导小组,并把艺研室更名为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从区级建制提升到县级建制,兼负全区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办公室职能。此后,又在全区各地市相继组建了民族文化遗产抢救、整理和研究机构,并展开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抢救、搜集、整理、研究、编辑、出版民族民间艺术遗产的工作。这在西藏几千年历史上是一个首例,也是一个创举。随着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所属的四川大学、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的成立,2001年成立了西藏大学艺术研究所(校级)。
(四)教育机构
和平解放以前,西藏约有20所官办学校和90多所私塾,但这些学校均未设有音乐课程③。1951年元月,随着昌都解放,西藏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小学昌都冬学(昌都小学的前身)开学。1952年8月12日,随着“十七条协议”的签订,拉萨第一小学成立,随后相继办起了拉萨回民小学、拉萨第二小学及各地区公办小学。1956年9月26日,随着自治区筹委会的成立,西藏第一所中学拉萨中学正式开学。这一时期各学校都已经配有一至两名兼任音乐教师(随十八军进藏的音乐工作者),每周设有一节音乐课,以学唱歌曲为主,主要教唱当时国内流行的革命历史歌曲及汉族民歌等。它标志着西藏当代音乐教育的诞生,从此,结束了西藏无音乐教育之历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975年,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西藏师范学院招收了第一批音乐学(师范)专业学生。当初开设的课程有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钢琴、风琴、手风琴、二胡、声乐、舞蹈等。这批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全区基层教育战线任教,以解决我区音乐师资短缺之困难,西藏开始有了本地培养的音乐教师。
1985年,随着西藏大学的正式成立,原文体系改为艺术系,并搬到一座全新的艺术楼办学。通过十年的建设和完善,使艺术系的教学硬件、软件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开始走向规范化办学道路。据统计,截至2000年1月,全系拥有35名音乐教师,共招收了13届音乐班级,其中大专班11届、本科班两届,培养学生达173人次,其中大专生149人次、本科生24人次。
2000年5月经上级部门批准,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正式成立,设有藏戏、器乐表演、声乐表演、作曲等专业。截至2000年3月,该校共培养了500余名各类艺术专业人才,其中音乐专业毕业生达200余名。
2000年1月,根据自治区的统一部署,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正式合并到西藏大学艺术系,并于2004年8月正式成立了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设有音乐系、美术系、舞蹈系、设计系和附属中专部。如今,音乐系拥有32名教师,建有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本科专业和音乐学(藏族音乐)硕士授权点,已全面建立了具有西藏地区特色的现代化音乐教育体系。
二、培养音乐专门人才
如上所述,旧西藏只有一支官方组织的供云乐舞“嘎尔巴”队,其人数不多,乐队人员就更少;另有民间组织的“囊玛基度”和各地方的藏戏队,属于自发性的群众组织,其中的乐手、歌手均属民间艺人,谈不上是现代意义上的专业音乐工作者。
随着当代音乐专门机构的组建,党和政府大力加强了音乐专门人才的培养。早在十八军部队进藏途中,一路上吸收了包括白登朗杰、彭青、格桑达杰在内的一批藏族音乐爱好者,并于五十年代末送往北京、上海等地学习音乐专业。在和平解放初期建立的西藏工委、分工委所在地文工团(队)中,相继吸收一批当地民间艺人和新学员培养。1954年赴内地巡回演出的大多数演员,经国家民委的安排留在中央民族歌舞团等单位学习文化知识,接受专业训练。1957年至1958年当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西安成立之后,其演员就留在咸阳西藏公学,一边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一边准备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的节目。1956年至1965年期间,先后选送包括才旦卓玛在内的学员往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学习音乐专业。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后,随着各地市专业艺术团体的组建,西藏各艺术团体相继往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成都、广州、西安等地艺术(音乐)院校选派大批学员学习音乐专业,使西藏音乐工作者队伍得到不断充实和加强。
西藏的文艺管理部门和各艺术团体在高度重视学员送往内地培养的同时,也注重了在本地区和本部门在岗的培养。如,当今在我区作曲界较为活跃的洛泽、索玛尼、达瓦等,在声乐界较有名望的拉萨市民族艺术团达珍、原那曲地区艺术团的索朗旺姆、山南地区艺术团的多布杰等均属于在岗学习提高而成才的。另外,1975年西藏师院文体系的建立和1980年自治区艺术学校的建立,为我区艺术教育及专业艺术团体的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道路,从而使得我区音乐师资的培养逐步自给自足化。
在党的文艺政策的指引和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西藏各级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如今在雪域高原上已全面建立了社会主义文艺体制,建设和培养了阵容较强的文艺队伍,涌现出了以才旦卓玛为代表的新西藏文艺人才。
根据笔者的精确统计,截至2003年5月1日全西藏共有专业音乐工作者489人,其中乐队演奏员210人,专业歌手61人,专业作曲26人,音乐师资183人,指挥2人,音乐编辑3人,音乐研究4人。这与西藏和平解放前夕相比(和平解放前夕的布达拉供云乐舞“嘎尔巴”队有12人),增长了40.75倍。
截至2003年5月1西藏自治区专业音乐工作者统计表④
①见《当代中国的西藏》(上)131页。1991年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发行。②藏文意为秘书处。
③见《西藏艺术研究》1996年二期76页。
④下乡实地考察所得数据。
米玛洛桑(藏族)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副教授,硕士,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西藏音乐家协会理事
(责任编辑 张宁)
众所周知,旧西藏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占人口不足5%的三大领主(官家、寺庙和贵族)几乎占据着西藏的全部耕地、草原、山林和绝大部分牲畜,并以封建领主庄园的占有形式为其服务,而占总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不得不终身依附于三大领主,祖祖辈辈遭受着封建领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①。由于社会制度腐朽,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交通不畅,通讯业不发达,封闭落后而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长期处于缓慢发展或停滞不前之状态。藏族音乐作为藏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旧西藏从官方角度没有给予重视和加强,更无从谈起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致使在全西藏除布达拉宫供云乐舞“嘎尔巴”队外,没有一支由官方组建的专业艺术团体,也没有设有专门的音乐管理机构(供云乐舞“嘎尔巴”队只是由地方政府下辖译仓②兼管),没有一所艺术研究及教育机构,自然也就没有多少现代意义上的作曲家、演奏家、演唱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也很少出现音乐创作作品。
1959年进行的民主改革,是西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地与万恶的封建农奴制决裂的一场运动。通过民主改革,使西藏社会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跨越到了社会主义,藏族人民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当家作主权。从此以后,西藏的各项事业的发展融入到全国的发展大潮之中。根据党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对西藏音乐事业的建设,从人力、物力及财力上给予了大量的投入,建立了音乐专门机构,培养了大批音乐专门人才,音乐艺术被列为与诸文化平等的位置并加以发展。
本文试从西藏当代音乐事业的自身发展实际出发,就音乐机构与音乐人才的建设问题做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阐述。
一、设立音乐专门机构
(一)管理机构
建国以来,我们国家对文艺事业的管理机制表现为以下特点:党委下设宣传部(科),政府下设文化部(厅、局、科),文化部(厅、局、科)受宣传部(科)的领导……早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西藏工委下辖的文工队和各地区分工委下辖的文工队,就是在工委、分工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并受工委、分工委的领导。因此,当时的宣传部就成为西藏当代音乐发展史上的最早管理机构。随着西藏和平解放协议的贯彻执行和西藏自治区筹委会的成立,1956年6月自治区筹委会文教处正式建立,其职责是在西藏工委及自治区筹委会的领导下,管理西藏的文化教育事业,并发展西藏的文化教育事业。从此,西藏开始有了文艺的专门管理机构,彻底结束了文艺事业长期无专门管理机构的历史,从而使西藏当代音乐的发展开始有了组织保证。当筹委会文教处建立以后,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艺活动,以配合当时“协议”的落实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活跃。
随着西藏地方政府武装叛乱的发生,从1959年3月23日起在拉萨及各地区先后成立了军事管制委员会,下设文教卫生处,处里设有文化科,文化科负责管理文艺事业。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与此同时成立了自治区文教厅。随后,在西藏的各地市、县等行政部门相继建立了宣传部(科)、文教局、文化科等专门管理机构。至此,已初步形成全区范围内的文艺管理体系。
1976年1月,自治区文教局分开,各成立独立建制。随后,各地市、县的原文教局也相继分开,成立文化局。从而,对文艺事业的管理争得自主权、主动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作为文艺管理部门的配角,群艺馆、文联、文化馆等新的机构自七十年代开始在我区相继成立,并扩展到全区各地市、县。如:1975年底自治区群艺馆成立,1978年4月拉萨市群艺馆成立,1980年6月山南地区群艺馆成立,1984年那曲地区群艺馆成立,1985年日喀则、阿里地区群艺馆成立。1981年10月西藏自治区文联成立,随后各地市文联相继成立。总之,到目前,已全面形成全区范围内的文艺管理体系。
(二)表演机构
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出于当时政治宣传等工作的需要,凡在西藏工委、分工委所在地都建有文工团(队),如:西藏工委文工团(亦称达赖文工团)、日喀则文工队(亦称班禅文工队)、达贡文工队、丁青文工队、昌都文工队等。当时,这些文工团(队)的规模很小,一般由十几人或几十人组成,其成员大多数为部队转下来的汉族文艺工作者和部分当地民间艺人,排练设施及道具、服装、乐器都很简陋,节目也均属于小型。对此,如果按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归类,那么,或多或少表现出业余性或不规范性。然而,这些表演团队毕竟是在西藏工委、分工委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诸方面均受到过工委、分工委的重视和投入,因此,它们是西藏当代音乐发展史上最早的表演机构。
随着西藏和平解放“协议”的深入贯彻执行,1958年8月西藏歌舞团正式成立,它是在原工委、分工委下辖各文工团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当时西藏各族各界文艺人才的一次优化组合,也是我区文艺事业真正往专业化道路上迈进的开始。西藏歌舞团的成立,为我区专业表演团体的建设开辟了新的道路,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西藏当代音乐事业的发展。此后,在自治区、各地市相继建立了专业文艺表演团体:1960年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和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成立,1965年拉萨市文化工作队和山南地区文化工作队成立,1966年阿里地区文工团成立,1971年日喀则地区文工团成立,1972年昌都和那曲地区文工团成立,1979年林芝地区文工团成立。
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建立的同时,从七十年代以来在全区范围内组建了一批业余乌兰牧骑文艺宣传队。如:1972年堆龙德庆县文艺宣传队成立,1974年江孜县文艺宣传队成立,1975年当雄县文艺宣传队成立,1977年朗卡孜县文艺宣传队成立,1982年乃东县文艺宣传队成立,1985年康马县文艺宣传队成立……
目前,西藏已建有10个专业文艺团体(其中区直三个和各地市七个)和17个乌兰牧骑文艺宣传队,以及民间业余文艺演出队和藏戏队160余个。
(三)研究机构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艺术学科重点科研项目集成工作的开始,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1983年初在区文化厅下属组建了艺术研究室。1986年召开的全区第一届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工作会议上成立了全区民族文化遗产抢救领导小组,并把艺研室更名为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从区级建制提升到县级建制,兼负全区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办公室职能。此后,又在全区各地市相继组建了民族文化遗产抢救、整理和研究机构,并展开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抢救、搜集、整理、研究、编辑、出版民族民间艺术遗产的工作。这在西藏几千年历史上是一个首例,也是一个创举。随着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所属的四川大学、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的成立,2001年成立了西藏大学艺术研究所(校级)。
(四)教育机构
和平解放以前,西藏约有20所官办学校和90多所私塾,但这些学校均未设有音乐课程③。1951年元月,随着昌都解放,西藏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小学昌都冬学(昌都小学的前身)开学。1952年8月12日,随着“十七条协议”的签订,拉萨第一小学成立,随后相继办起了拉萨回民小学、拉萨第二小学及各地区公办小学。1956年9月26日,随着自治区筹委会的成立,西藏第一所中学拉萨中学正式开学。这一时期各学校都已经配有一至两名兼任音乐教师(随十八军进藏的音乐工作者),每周设有一节音乐课,以学唱歌曲为主,主要教唱当时国内流行的革命历史歌曲及汉族民歌等。它标志着西藏当代音乐教育的诞生,从此,结束了西藏无音乐教育之历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975年,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西藏师范学院招收了第一批音乐学(师范)专业学生。当初开设的课程有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钢琴、风琴、手风琴、二胡、声乐、舞蹈等。这批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全区基层教育战线任教,以解决我区音乐师资短缺之困难,西藏开始有了本地培养的音乐教师。
1985年,随着西藏大学的正式成立,原文体系改为艺术系,并搬到一座全新的艺术楼办学。通过十年的建设和完善,使艺术系的教学硬件、软件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开始走向规范化办学道路。据统计,截至2000年1月,全系拥有35名音乐教师,共招收了13届音乐班级,其中大专班11届、本科班两届,培养学生达173人次,其中大专生149人次、本科生24人次。
2000年5月经上级部门批准,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正式成立,设有藏戏、器乐表演、声乐表演、作曲等专业。截至2000年3月,该校共培养了500余名各类艺术专业人才,其中音乐专业毕业生达200余名。
2000年1月,根据自治区的统一部署,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正式合并到西藏大学艺术系,并于2004年8月正式成立了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设有音乐系、美术系、舞蹈系、设计系和附属中专部。如今,音乐系拥有32名教师,建有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本科专业和音乐学(藏族音乐)硕士授权点,已全面建立了具有西藏地区特色的现代化音乐教育体系。
二、培养音乐专门人才
如上所述,旧西藏只有一支官方组织的供云乐舞“嘎尔巴”队,其人数不多,乐队人员就更少;另有民间组织的“囊玛基度”和各地方的藏戏队,属于自发性的群众组织,其中的乐手、歌手均属民间艺人,谈不上是现代意义上的专业音乐工作者。
随着当代音乐专门机构的组建,党和政府大力加强了音乐专门人才的培养。早在十八军部队进藏途中,一路上吸收了包括白登朗杰、彭青、格桑达杰在内的一批藏族音乐爱好者,并于五十年代末送往北京、上海等地学习音乐专业。在和平解放初期建立的西藏工委、分工委所在地文工团(队)中,相继吸收一批当地民间艺人和新学员培养。1954年赴内地巡回演出的大多数演员,经国家民委的安排留在中央民族歌舞团等单位学习文化知识,接受专业训练。1957年至1958年当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西安成立之后,其演员就留在咸阳西藏公学,一边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一边准备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的节目。1956年至1965年期间,先后选送包括才旦卓玛在内的学员往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学习音乐专业。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后,随着各地市专业艺术团体的组建,西藏各艺术团体相继往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成都、广州、西安等地艺术(音乐)院校选派大批学员学习音乐专业,使西藏音乐工作者队伍得到不断充实和加强。
西藏的文艺管理部门和各艺术团体在高度重视学员送往内地培养的同时,也注重了在本地区和本部门在岗的培养。如,当今在我区作曲界较为活跃的洛泽、索玛尼、达瓦等,在声乐界较有名望的拉萨市民族艺术团达珍、原那曲地区艺术团的索朗旺姆、山南地区艺术团的多布杰等均属于在岗学习提高而成才的。另外,1975年西藏师院文体系的建立和1980年自治区艺术学校的建立,为我区艺术教育及专业艺术团体的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道路,从而使得我区音乐师资的培养逐步自给自足化。
在党的文艺政策的指引和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西藏各级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如今在雪域高原上已全面建立了社会主义文艺体制,建设和培养了阵容较强的文艺队伍,涌现出了以才旦卓玛为代表的新西藏文艺人才。
根据笔者的精确统计,截至2003年5月1日全西藏共有专业音乐工作者489人,其中乐队演奏员210人,专业歌手61人,专业作曲26人,音乐师资183人,指挥2人,音乐编辑3人,音乐研究4人。这与西藏和平解放前夕相比(和平解放前夕的布达拉供云乐舞“嘎尔巴”队有12人),增长了40.75倍。
截至2003年5月1西藏自治区专业音乐工作者统计表④

①见《当代中国的西藏》(上)131页。1991年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发行。②藏文意为秘书处。
③见《西藏艺术研究》1996年二期76页。
④下乡实地考察所得数据。
米玛洛桑(藏族)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副教授,硕士,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西藏音乐家协会理事
(责任编辑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