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建设的思考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rsr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位旅游接待大国和第四位客源输出国。”届时我国入境游客将达1,37亿人次,出境人数将超过1亿人次。面对巨大的涉外旅游市场,涉外旅游人才的需求量也急剧增长。
  由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起步较晚,旅游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的问题十分突出。目前,涉外旅游人才不仅在总量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质量上更存在差距。旅游企业急需具有涉外旅游文化素养,外语沟通能力较强,精通出境旅游业务的涉外旅游人才。旅游业发展的这种态势给旅游英语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但是如何培养适应我国旅游发展需要,综合素质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涉外旅游人才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一、以市场为导向,调整高职高专院校旅游英语专业的建设
  
  1 根据社会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定旅游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涉外旅游市场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旅游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高职高专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招收的是专科或高职层次的学生,培养的既不是学术研究型人才,也不是操作型基层服务人员,而是具有一定理论素养,专业技能熟练,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复合型涉外旅游人才。我们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清醒认识这一点,既不能走传统本科教育的路子,偏重理论课程的教学,少开设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究性”人才,也不能一味因循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做法,工具性、操作性课程开设过多,理论性、素质性课程少,培养“工匠性”人才。
  2 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优化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培养受市场欢迎的涉外旅游人才,首先要研究分析旅游市场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旅游行业是综合性服务行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因此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知识面要广,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应变能力要强,同时旅游行业实践性又很强,我们在设置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结合知识体系要求,既要开设一些理论性课程,如管理类、人文社科类基础理论课,使学生掌握涉外旅游接待与管理知识,增强职业后续发展能力,又要开设一些实践型、操作型强的课程,如导游实务实习、酒店服务实习等,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鉴于对涉外旅游人才外语水平要求较高,我们要强化外语基础课程的学习。课程设置要做到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适中,开设的课程门类要多,尤其是专业选修和人文素质选修课可多开设些,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满足涉外旅游人才“博古通今”“中外俱通”的要求。
  3 以市场为导向,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用性能力
  (1)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旅游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英语,是学生未来的工作语言,实践性很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有多种机会运用英语表达思想,切实提高英语表达能力;而在旅游专业课程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实习实训课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过去我们过于注重理论课的教学,不太重视实习实训环节。学生学了很多书本知识,走上工作岗位,却发现根本用不上,难以快速融入工作环境。如果在校期间就开一些实习实训课程,让学生到旅游企业一线去熟悉未来工作环境,接受相关专业训练,那么就相当于让学生提前接受了职前教育。鉴于当前大多企业希望能节省职前培训成本的情况,我们的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自然会受到旅游企业的欢迎。
  (3)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的能力,增强职业发展潜力。学生毕业后在某一岗位工作,积累一定经验后,必然需要向更高层次发展。旅游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市场变幻莫测,作为高层次的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提升自己,更新观念,引领企业顺应潮流。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寻找方法,以满足其终身学习、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保证他们职业上的可持续发展。
  4 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鉴于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应聘某些职位的必要条件,为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证,取得就业“通行证”,如导游资格证、饭店职业英语等级证等。毕业就业时,学生不仅有学历证书,还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择业选择余地更大,就业更顺利。
  
  二、高职高专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 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
  旅游学科是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学科建设还不尽成熟,课程体系不够科学,课程设置没有统一。而高职高专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开办的时间又不长,在培养涉外旅游人才方面经验欠缺。因该专业是依托其他专业建立的,使得专业课程设置门类范围过窄,其他专业的痕迹过重。旅游类相关课程也主要偏向导游类课程,文化类、旅游职业类课程过少。因此还需认真调研,广泛听取旅游业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对课程设置做重新调整,并认真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二是基础英语课程与旅游相关课程的关系;三是人文素质类课程与旅游相关课程的关系。
  2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旅游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旅游英语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以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为主,大多未接受过旅游专业教育,不了解旅游行业实际情况,这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非常不利。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旅游业界引进一些从业经验丰富,对旅游培训了解、对教学有兴趣的资深人士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对现有师资的培训,如让英语教师去进修旅游专业课程,提高旅游专业素养;同时学校还要提供一些便利条件,鼓励教师到旅游一线兼职,直接与旅游行业对接,增长自身实践知识,及时把旅游市场最新信息带入课堂,保证旅游教育不与市场脱节。
  3 专业实验、实训室投入不够,一些实习、实训课程操作不便
  旅游英语专业要办出它的特色,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兼模拟工作的良好环境,使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够和实践操作接轨,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投入少,专业课程教学中涉及到的实践内容只能纸上谈兵,没有实践设施,缺少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学生不能及时地消化和理解书本的知识,也影响其动手能力的提高。一些基本功实训项目,如礼仪实训,餐饮、客房操作实训,由于我们的实训时间不长,旅游企业不太欢迎,也很难完全按照我们的教学要求来对学生进行培训,在实训课程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便。另外教学成本也相对较高。如果我们有专业实验室,实践教学的安排会更合理,学生培训的针对性会更强,操作起来更方便。
  4 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建设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让学生到旅行社、星级酒店及旅游景区去实地体验旅游服务行业的酸甜苦辣,对于提高职业素养极为有益。但在实习安排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通常情况下实习安排有固定的时间,但是旅游行业比较特殊,季节性较强,如果局限在某一教学时间,就有可能出现以下情况:一是旅游企业不太愿意接收;二是即使接收,由于旅行社或酒店业务量减少,学生学习、锻炼的机会也相应减少。因此,实习时间的安排上需要有更大的弹性。另外,我们要加强与旅游企业的沟通,走校企联合的路子,真正做到互惠互利。双方的合作才能长久发展,我们的教学实习基地才能稳定发展。
其他文献
为评价多菌灵在小麦上的残留动态和安全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多菌灵50%WP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进行试验。测定结果表明,多菌灵50%WP在小麦植株中半衰期为9.5~11.3 d,在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也是文化知识创新与传播的重要基地。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成败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坚持以马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数学飞速发展的时期,算经十书大多在这一时期形成,而且在中国古代逻辑的“类”概念和“类以合类”推类思想影响下,形成自己的逻辑特色。
本文主要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在中职院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具体措施与建议。
本文运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阐述了辅导员职业化实施的六个关键环节:工作分析、招募甄选、职位分类、职业发展、培训开发、评价考核。
几年来.京山县住房公积金累计余额2.5亿元,发放贷款1亿元,为城镇居民输送“血液”解危济困,增添了住房保障新的生机,营造了和谐社会氛围。但也遇到了贷款回收执行难、执法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