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转型CIO!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342016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IO的挑战
  
  很多CIO都能够成功地监管IT运营,但是很少有CIO能够利用IT投资真正创造业务收益。现在我们需要新一代的IT领导人——那些能够利用IT切实给公司带来变化,而不是仅仅负责IT运营的人。
  某大型欧洲银行的CIO在IT架构中引入了管理原则并明确了重点,缩减了IT成本,精简并升级了基础设施,并向业务部门强调了IT的重要性。但是,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看,这名CIO的绩效并不是很好。首先,他将IT预算的重点放在了维护银行运营,而不是通过创新实现业务价值上。其次,技术运营和投资没有与银行的业务战略相结合。
  这家银行的CFO建议成立联盟:CFO和CIO一起组织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参与银行IT日程的制定。CFO建议:首先帮助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认识到他们的决策对IT成本的影响。根据CFO的要求,IT运营成本和可靠性报告将由IT业务和财务标准报告所取代。CFO还推荐了新的技术投资决策流程——一个需要大量业务部门参与的决策流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事实、成效和交易的影响下,业务负责人更加深入地参与相关举措,以削减因业务复杂性而产生的IT成本。现在,公司领导在IT投资上的决策越来越明智,对实施的结果越来越负责。
  我们并不是提倡像很多人一直以来都认为的那样——CIO应该参与战略的制定。这个建议并没有错,只是太过简单。有些CIO能够为新业务的应用提供不错的建议,但是却不能像上文提到的那位欧洲银行CFO那样去推动业务价值创造。公司IT是由CIO还是由其他高管掌控取决于各种因素,包括:能力、声誉、公司文化以及公司对IT的定位。《福布斯》网站的一份调查显示,只有极少的高管人员认识到了CIO在IT领导力上的要害:利用IT创造价值。
  CIO需要将他们的注意力从管理IT供给向管理IT需求转移,他们必须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
  
  CIO的两难
  
  CIO的责任包括一系列的管理任务,一端是供给——为支持业务职能部门而提供的IT资源和服务;另一端是需求——利用技术促进业务创新。接受新的IT领导责任的CIO需要分配甚至是放弃部分运营权力,花一些时间帮助业务负责人确定并利用能真正产生效益的技术。难点在于如何让业务负责人更好地掌控其所应用的技术。为实现这个目标,CIO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改变他们的沟通和领导方式。
  尽管CIO确实与业务部的负责人进行了交流,但许多高管人员仍表示这些时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CIO们没有能够迅速解决与业务相关的问题,也没有从业务部门的层面分析计划实施的系统或所建议的IT投资对选择不同系统的影响,还没能够主动向业务部门领导介绍如何利用新技术提高竞争力。
  部分问题是由供给管理和需求产生之间的固有冲突导致的。例如:通常CIO在为了支持未来规划进行投资时,即使这些技术升级将会增加IT运营成本,但他们还是要负责降低整体的IT支出。既要削减成本,又要创新,在CIO不能两个目标都保证的时候,只能牺牲其中一个目标去实现另外一个目标。在一家金融服务公司,CIO为了实现公司目标而降低IT供应成本,使已经过时的存续系统功能失去了竞争力。但公司的业务负责人不明白为什么IT支出只增不减,也不明白为什么新功能的应用需要那么长的时间。
  倾向于承担更多需求责任的CIO还不得不面对许多组织结构上的挑战。他们无法推动由公司其他高管所负责部门的变革。业务负责人要求更多的IT领导权,但是他们却对不小心侵犯他们权限的CIO非常警觉。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对IT的战略意义了解更深入的业务负责人,尤其是一些曾在网络公司迅速兴起年代领导过互联网发展的业务负责人,往往更倾向于去争夺IT的控制权与主导权。在业务应用系统投资决策过程中,这种激烈的争夺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美国一家金融服务公司,其业务部门的领导就与公司CIO发生激烈争执,因为CIO要求对各业务部门层面的IT应用系统和技术投资承担更多的责任,而要求业务部门的领导对IT的实施效果负责。
  
  常犯的业务偏见
  
  从财务角度看:在业务负责人参与技术投资决策的企业中,CIO并不报告某一具体IT系统发挥功效所需的时间和人数,相反,他们从财务的角度报告IT成本。当然也有一些公司,它们的CFO积极领导IT和业务部门改变信息技术的评估和衡量方式,精明的CIO便会和CFO达成联盟,在全公司上下推动这些变革。
  从业务责任看:大多数高管都认为业务部门的负责人积极参与IT投资日程的制定有利于公司实现最大的投资回报率。但是让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参与投资决策(而不让他们过多负责从新系统中获益)比较困难,可见改善的空间很大。尽管受到组织结构上的限制,但CIO还是可以推动责任制的变革。至少,大多数CIO可以独立进行实施后审计。但一些CIO领导过大规模的变革举措(例如:重组全球IT架构),曾促使业务部门对IT决策承担更多的责任。
  从创新看:有些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并不清楚哪些技术需要仔细考察,而哪些可以忽略,有哪些新技术具备潜在的变革力量,也就是说,它们是否有助于公司改变竞争状态?
  因此,在以上某方面或所有的三方面都要取得进展的CIO,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领导业务发展上,而不是IT运营上。以下是能够帮助CIO成功应对挑战的几个重要方面。
  
  确保IT的有效和过渡的实效
  
  对于部分CIO来说,从供给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过渡的第一步就是要确保IT部门的财务和运营状况良好。如果IT系统能够顺利运转,CIO就可以将注意力从供给转移到需求上。所需的管理能力也从运营能力向战略能力转变,从短期规划向长期规划转变,从IT沟通向业务沟通转变。CIO不仅要清楚这些差别,而且还要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开始转变,转变得太早或太晚都会影响业务负责人对CIO的信心。
  
  重构CIO与业务主管的关系
  
  往往IT部门的工作人员与业务部门一起讨论他们的要求时,CIO则在大部分时间里总体负责供给管理,现在需要扭转这种情况。对CIO来说,每一次讨论都是对IT财务需求达成共识的机会。能够管理好需求的CIO会将IT举措和运营报告放在一边,因为他们知道给业务负责人无用的信息反而会增强他们对IT的反感。相反,他们会主动了解业务部门,他们会仔细倾听。管理高层对他们所需的不同层面信息的想法各不相同,明智的CIO知道怎样从共同的财务角度去分析这种差别。CIO还应就如何利用技术促进业务部门的能力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
  
  建立负责技术监督的机构
  
  在过去的几年中,很多企业高层能够迅速做出有效决定。随着他们对技术的逐渐了解,他们将同样的决策流程应用到技术投资上。凡是设有负责技术监督业务委员会的公司,高管们都不派代表开会,而是自己亲自参加。所有有关IT项目的决策都要通过该委员会批准。这样的一种组织结构可以避免因多个委员会负责技术投资而出现问题。最后,一些CIO需要部分放弃或全部放弃IT供应的管理权。一家欧洲工业企业的CIO已经开始将大部分供应机构外包出去,这样留下来的IT管理人员就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需求方面的问题。
  目前最急需的是懂得技术的业务领导,他们要能懂得如何利用IT为业务创造价值。
其他文献
“从改革这个角度来讲,波音从来都是在不断寻找机会,根据客户需求对产品进行改进,对整个工作流程进行改进。”负责销售的波音中国区副总裁罗伯乐这样说。  作为一家技术型公司,波音的改进与战略调整,与新产品的研发是分不开的。制造什么样的飞机,也就表明波音对于今后发展方向的预测和把握。波音寄予厚望的产品——787(原7E7)机型,这个被命名为梦想(Dreamliner) 的机型,承载着波音对于未来的希望与梦
期刊
对信息化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何把SAP的理念和中国企业内、外部环境相结合,并灵活地加以运用,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最佳解决方案  “实施信息化太残酷了,一旦项目启动,我们的骨干们每天都睡不着觉、吃不下饭!”首钢信息化的负责人强伟在SAP全球CEO孔翰宁面前如此直率地表达,引来了全场一片会意的笑声。而在一旁,孔翰宁不停地调整着自己黑色的耳麦,专注地倾听着每一个字。  尚处在IT实施初级阶段的
期刊
六月流火,“情境领导”之父保罗·赫塞博士再度来华布道。让我们聆听一位老骥伏枥的管理大师,感悟一个长盛不衰的管理学说。    从“说什么”到“做什么”    “请把右手放在你的下巴上!”罗纳德·坎贝尔博士——管理大师、情境领导创始人保罗·赫塞博士的学生——一遍又一遍地高声呼喊,同时把右手握成拳,顶在了自己的脸颊上。于是,尽管现场主持人手持麦克风用中文声嘶力竭地呼吁大家把手放在“下巴、下巴”上,但全场
期刊
《水平营销》是菲利普·科特勒的创新之作,用于企业在竞争过度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我们的市场营销已经到了急需新思路的转折点。  在最为发达的市场,基本的营销策略(如:市场细分、目标锁定、市场定位)日渐暴露出不足之处。企业在不断细分的市场中继续细化,最终的结果将是市场小得无利可图。  而水平营销正是一种营销创新的理论架构,旨在获得消费者不可能向企业要求或建议的点子,将帮助企业在产品愈加同质化和超竞争的
期刊
本文虽然是针对跨国公司的物流瓶颈而谈,  但中国企业应当时刻注意全球商流的变动。  要知道,世界并非注定要选择中国。    供应链正让人坐立不安    各位外部采办,注意了,前方有危险。小心运营与战略的回潮。  洛杉矶长滩港是美国一个重要港口,大约有一半的外国货物从这里进入美国。2004年圣诞节前夕,这里陷入僵局:约100艘货船在四周徘徊,它们关闭发动机,等待卸货——这一过程耗费的时间比平常多出一
期刊
一张无人领取的床垫  ——执著信誉的“奇迹”    哲理的故事  美国人汤姆搬家时,准备换一张新床垫。汤姆去了一家名为“蓝森林”的家具店买床垫。汤姆的床垫出自美国最知名的家具厂“美像厂”。床垫的质量与价格都是美国一流的,在社会上很有声誉。  汤姆买床垫的那天,按规定先向家具店交付了200美元订金。交完钱后,他便高高兴兴地回家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汤姆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不幸:路边的一辆煤气车突然发生
期刊
以往数据表明:新产品的失败率高达95%!在不成熟的市场,其失败比例更高。   营销竞争本质上是一场认知之战,新产品营销更是如此。  那么如何才能使新产品在赢得这场认知之战中赢得市场?希望本期的三篇文章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标致曾是最早在中国投资建厂的国外汽车品牌之一。早在1985年,标致就开始与广州汽车制造厂合作生产标致505系列轿车,“站立的狮子”徽标一度占据了中国轿车16%的市场份额。  然而
期刊
对决品牌,我们有机会!    谈中国本土日化品牌如何与跨国公司品牌对决,王茁的声音非常有质感。  因为,现任上海家化副总经理、市场总监的王茁深谙跨国公司的营销管理之道。他在美国圣约翰大学MBA毕业后曾任美国IT业界著名的GARTNER公司咨询师和美国MDY高级技术公司市场主管,曾为IBM、惠普、康柏和微软等美国企业提供市场营销战略咨询服务。  而且王茁像他的顶头上司、上海家化董事长葛文耀一样,真诚
期刊
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仅仅放在4个月之前,这是任何政治评论家都不敢想象的事,但居然在瞬间就实现了,而且异常成功!国共两党走上和解之路,立即大长了全球华人的志气:我们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胸襟、有智慧,来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判若两人的奥秘    相对于宋楚瑜随后的“搭桥之旅”,连战的“破冰之旅”无疑更需要历史的勇气,对我们也更具有启发意义。  据说,连战在经过两次选举失败后,一度心灰气馁,
期刊
爱斯基摩人猎熊  ——忘我进取时,勿忘“知止”    哲理的故事    对于生活在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来说,不仅岸边的海豹与海里的群鱼是他们的食物来源,游走于浮冰上的北极熊,同样是他们的猎物。但是,身高体壮的北极熊相对人来说,无疑显得过于强悍了。但爱斯基摩人依然有巧妙的办法。  爱斯基摩人观察到北极熊不仅喜欢食肉,更酷爱舔食动物的鲜血。于是他们就找来一把两面开刃的锋刀,然后在外面不断抹涂动物的凝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