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普文学写作思路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yzkmyzkm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就不会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没有清晰的写作思路,写出的文章就会杂乱无章,不够条理。鉴于此,我们结合一篇脍炙人口的科普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来学习如何观察事物,如何理清写作的思路。
  一、说明事物要观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如果没有对生活中的事物细致观察,就不会全面地了解事物,更不会洞悉事物的本质特征。从《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可以看出作者对荔枝这一事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
  比如,文中对白居易《荔枝图序》的质疑,就是源于作者对荔枝的观察。白居易《荔枝图序》认为荔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而作者贾祖璋观察后发现,“缯是丝织物,丝织物光亮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可见白居易说的“壳如红缯”与作者的观察并不吻合;白居易说荔枝“膜如紫绡”也不正确,因为白居易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而贾祖璋认为“膜”指的是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白居易認为“瓤肉莹白如冰雪”,而作者贾祖璋认为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但有的则微带黄色,所以经过作者观察,白居易所说的荔枝的肉的颜色不完全正确。再者,荔枝的“果肉”不是“肉”,而是“假种皮”,是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经过这一番质疑,我们可见作者的观察是非常细致的。
  除此之外,作者的观察细致还体现在对荔枝这一水果的构造的观察上,什么是“龟裂片”,什么是“片峰”,什么是“果肩”,什么是“缝合线”,虽说是一些专业术语,但配上教材中的图片,能让我们直观地了解荔枝,也能让我们体会到作者观察的细致用心。
  二、说明事物要有序
  观察是了解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条理是说明文的生命,有序地说明事物则能体现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也能体现作者写作思路的清晰。说明文的目的就在于把事物说明、说清,让读者清清楚楚地了解事物,而不是脑子里一团糟。作者贾祖璋确实有这样的本领。比如,在文章结构的安排上,思路就特别清楚。在文中,作者先介绍荔枝的果实特点(分别从荔枝的外壳、颜色、果形和大小等方面去说明),接着介绍荔枝的生长习性(分别从产地、品种、移植和发展等方面去说明),中间附带从“果膜”“果肉”“果核”“果花”等方面介绍荔枝的果实,可谓条理分明,说明思路清晰。在具体说明时,以说明介绍荔枝的果实特点为主,以说明荔枝的生产为次,主次分明。具体到某些段落,在说明的时候,也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比如,第二段写到荔枝的果壳的时候,先写对《荔枝图序》中“壳如红缯”的质疑,接着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明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龟裂片),再说龟裂片中央突起的部分(片峰),最后再说明片峰的尖平因荔枝的品种而异。从这一段来看,小段落中,作者说明事物也是有顺序的。再如,第四段说明荔枝的大小的时候,第一句写“通常”可见的形状,是从整体上来看的。接着三句从上至下,然后到荔枝的两侧,顺序井然。最后一句是写不常见的形状,以照应第一句“通常”二字。作者的思路,不只有大格局上的缜密细致,也有小段落中的精巧清晰。
  总之,说明事物要讲求方法。一要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二要进行有条理的说明。同时要借鉴课本中的有关“如何观察事物”“如何理清写作思路”的范文,比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为了说明荔枝的生态习性,先说荔枝的外形,再说荔枝的果实,遵循了从外到内的写作思路;《景泰蓝的制作》一文从“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六点来介绍景泰蓝制作的六大工序。
其他文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事物是纷繁复杂的,我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不能简单化,要看到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分析事物,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评价。辩证分析是议论文常用的一种说理方法。所谓辩证分析,就是要求作者在分析某一观点或事物时,用两分法的思维方式进行辩证思维,或一分为二地认识,或比较异同思索,或思考整体与个别、侧面与正面的关系。辩证思维可以避免作者认识上的片面、孤立
期刊
廉颇、蔺相如的故事,两千年来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元曲中有高文秀的《廉颇负荆》,京剧有《将相和》,这些剧本都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提供的素材写成的。《史记》作者司马迁匠心地组织、使用流传下来的资料,把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历史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安排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也都顺理合情,不愧为古代的文学名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
期刊
手法探究  从《蜀道难》看李白的浪漫主义  在现存的九百多首诗歌中,李白表现出了高度的自信、向往自由、追求理想、以及蔑视权贵的思想。其中《蜀道难》以大自然动人心魄的奇险与壮伟,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他浪漫的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可以算是他的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在此诗中,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想象、夸张、排比、比喻等手法,一咏三叹,对峥嵘、险峻、高入天际的蜀道做了详细的描写。并就此抒发了
期刊
规范议论文是与议论性散文、杂文、随笔等相对而言的一种议论文体。规范议论文主要特点有三:一是论说三要素完备,部件合乎规范;二是论证结构严密,模式合乎规范;三是语言准确概括,语体合乎规范。其中结构严谨、逻辑鲜明,是这一类议论文的关键。下面以江西省高三大联考考场规范议论文作文为例,重点从结构严谨、逻辑鲜明两方面探讨优秀规范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一位创业者面临一次路演机会。当时其父病重,路演当日他收到病危
期刊
我想起窑洞顶上的那些坟堆,还有那个空洞。此刻睡在我身旁的李老汉,填入那个洞穴以后会是个什么样子?还有我们自己……早在我们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像我们一样生活过。他们也曾像我们一样躺着坐着蹲着站着,在太阳下行走,为牙痛而烦恼,为多了一只玉米棒而欣喜,为一两句话逞气斗强甚至流血,因为磨粉而弄伤了手指,因为一个女子而发痴发狂,满周岁时请人吃过红鸡蛋,活到六十岁又有很多人赶来祝寿。他们也曾像我们一样,以
期刊
议论文写作,要避开老生常谈和人云亦云,首先是要进行多角度思考,运用创新思维,提炼新颖别致的观点。只有这样,你才能独辟蹊径,写出自己的东西,展现有别于他人思维的新思想。而这种新思想在考场作文中特别可贵,它能确保你的作品在众多的大众化的平庸之作中脱颖而出,让阅卷老师在审美疲劳中因你的作品而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反弹琵琶就是议论文立意求新最常用的方法。所谓反弹琵琶,也称逆向思维,对人们普遍认可的道理或
期刊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小猪在稀泥里打滚\不为讨人欢心\而改变自己的模样  鱼儿不羡慕兔子在岸上蹦跳\它只是喜欢水  大象也不想学鸟儿飞到树上\它有长长的鼻子\够得到天堂的树叶  思路引擎  这则材料节选自海桑《连枯枝败叶都是好的》。它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说的是小猪不为取悦别人而改变自己;第二句说的是鱼儿不因羡慕别人的优点而改变自己的喜
期刊
近段时间,随着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的热播,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小诗《苔》一夜爆红。节目中,支教老师梁俊和贵州乌蒙山区孩子用宛如天籁的声音动情演绎了《苔》。  梁俊,原籍江西,后生活在重庆。2013年9月,梁俊和新婚的妻子来到贵州乌蒙山区石门坎的苗寨支教。石门坎的孩子,80%是苗族,天生爱好唱歌。在进山之前,梁俊就想到,预先给一些古诗词谱曲,然后教孩子们唱。他希望孩子们活在诗里,可以感受诗的美好
期刊
清代戏曲家李渔认为,工匠盖屋务必先构图,考虑清楚“哪边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写议论文犹如建屋,挥笔着墨之前必有一个总体构思。  如果说“横向议论”是围绕一个观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体现并列关系,那么,“纵向议论”就是围绕一个观点,从不同的层面,逐层深入地展开议论,体现递进关系。纵向议论主要采用层进式结构,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
期刊
1.自设“启”姓当始祖  启功先生是满族人,清朝皇室后裔,雍正帝九世孙,名为爱新觉罗·启功,但他从未用过“爱新觉罗”的姓。他诙谐地说:“本人姓启名功字元伯,不吃祖宗饭,不当八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领谋生。”有人给启功写信,上书“爱新觉罗·启功收”,启功开始只是一笑,不以为意。后来这种写法的信件越来越多,启功索性标明“查无此人,请退回”。启功还特意在《中华读书报》上写文昭告天下:“我叫启功,字元白,也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