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6月24日是高考成绩揭晓的日子,山东、湖北各有一名学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自杀。震惊之余,我不禁对目前的高三教学展开了反思。在高考的升学压力下,教师一味地追求知识、能力目标,而忽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以至学生心理脆弱、不能面对挫折,这是造成上述惨痛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其实,高三作为整个高中阶段最为关键的一年,更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高三这一年里,繁重的学习任务、频繁的考试排名、教师家长的殷切期望、强烈的升学愿望及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等多种因素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使他们处于紧张、焦虑之中,心理承受能力已达到极限,稍有不慎,就容易走向极端。这时更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会他们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帮助他们缓解压力、调整好心态,以轻松的心情迎接高考。
第二,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在高三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促进知识、能力目标的实现。
第三,高三学生面临着人生的转型,他们或将进入高校进行深造,或将直接进入社会,为了防止他们在新的环境里无所适从、迷失方向,学校必须提前对他们进行相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为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一个人如果有正确的价值观,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勤奋进取和造福人类的精神,那么,他的人生道路就是光明的,他就会为社会作出贡献;反之,就容易与平庸和苟且为伍,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危害社会。近年来,有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沉迷于网络、吃喝玩乐、不思进取,最终被高校劝退,究其原因就是由于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前我们的高中教师在劝学生要认真学习时通常喜欢说这样的话:再苦再累就这一年了,你要坚持下去,考上大学你就解放了。这句话无形之中就让学生形成了一种错误观念:大学就是我的终极目标,就是天堂。在这一错误观念指导下,他们自然就把大学当成了吃喝玩乐的地方。所以,在高三政治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长远利益、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抛弃“唯分数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义利观、生死观、金钱观、幸福观。
那么,怎样才能在高三紧张的政治复习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现“三维”目标的共赢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第一,第一轮复习以教材为基础,以考纲为依据,创设情境,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政治教材、考纲中都设置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传统的复习方法往往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像传授知识那样直接教给了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价值观,并转化为实际行动。而如果我们创设相应的情境,并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这就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感悟、体验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内化到行动中。如:《经济生活》第五课考纲的要求是:了解劳动和就业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懂得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我在复习时,创设了“小张的就业历程”这一情景:小张在“睡懒觉、玩”当中过完了大学生活,临毕业却犯难了:到哪儿找工作呢?一开始,小张想靠亲戚朋友帮忙在事业单位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结果没成功。后来,小张开始跑人才市场。他给自己的工作定了几个必备条件:(1)必须是东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2)不做底层工人;(3)月薪3000元以上。结果直到毕业,他也没找到工作,坐在家里干着急。设置问题:(1)找不到工作,小张为什么很着急?(2)小张为什么找不到工作?(3)怎样才能解决小张的就业问题?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我继续创设情境:几经周折,小张终于在一家私营企业找到了工作。但他又遇到了麻烦:国庆节老板不放假,还不给加班工资;厂长从不发放劳动安全卫生的防护用品;单位还不给年轻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小张去找老板要求给个说法,一怒之下打伤了老板,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设置问题:(1)小张的哪些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2)小张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一复习方法增强了复习课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又有效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从小张的身上明白了自己应该怎么做,实现了“三维目标”的共赢。
第二,第二轮复习巧借热点专题,挖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第二轮复习一般都以知识、热点专题为主,而热点背景材料事实上就是我们所创设的情境,我们在分析热点、设置问题时一定要挖掘其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甚至可以在准备背景材料时有意识地加入一些这方面的材料。如我在复习“低碳经济”这一专题时,给学生准备的背景材料中除了介绍低碳经济的内涵、提出背景和过程,还特意加上了中外能耗的对比和国外践行低碳的一些具体做法。然后设置以下问题: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角度分析(1)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2)国家应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个人应该怎么做?学生在阅读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一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中外能耗的对比及国外的一些做法”这些鲜活的材料能在情感上给他们强烈的震撼,然后通过第一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真正明白了低碳的重要性,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低碳理念。而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则有助于学生把低碳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所以,只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那么,每一个热点专题都可以成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素材。
第三,习题课精选精编,加大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考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要“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从2010年江苏政治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加大了对考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力度。例如,第10题关于“用工荒”问题,旨在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第11题通过考查“为什么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增强学生纳税人意识;第16题考查学生对民主团结重要性的认识;第33题通过创设对联情境启示学生应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第37题第(1)问通过考查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增强考生的爱国热情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第(2)问实际上在引导考生树立国际视野,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第(3)问的立意更直接地指向中学生要树立环保理念、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由此可见,整张试卷的德育导向功能非常明确。因此,我们高三教师平时在编制练习时也应与新课标和高考接轨,渗透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通过考查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人说“教学管人一阵子,教育管人一辈子”,教育的真正价值和终极目标在于育人。为了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我们高三政治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现知识、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共赢。
(责任编辑 袁 妮)
第一,在高三这一年里,繁重的学习任务、频繁的考试排名、教师家长的殷切期望、强烈的升学愿望及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等多种因素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使他们处于紧张、焦虑之中,心理承受能力已达到极限,稍有不慎,就容易走向极端。这时更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会他们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帮助他们缓解压力、调整好心态,以轻松的心情迎接高考。
第二,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在高三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促进知识、能力目标的实现。
第三,高三学生面临着人生的转型,他们或将进入高校进行深造,或将直接进入社会,为了防止他们在新的环境里无所适从、迷失方向,学校必须提前对他们进行相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为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一个人如果有正确的价值观,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勤奋进取和造福人类的精神,那么,他的人生道路就是光明的,他就会为社会作出贡献;反之,就容易与平庸和苟且为伍,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危害社会。近年来,有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沉迷于网络、吃喝玩乐、不思进取,最终被高校劝退,究其原因就是由于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前我们的高中教师在劝学生要认真学习时通常喜欢说这样的话:再苦再累就这一年了,你要坚持下去,考上大学你就解放了。这句话无形之中就让学生形成了一种错误观念:大学就是我的终极目标,就是天堂。在这一错误观念指导下,他们自然就把大学当成了吃喝玩乐的地方。所以,在高三政治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长远利益、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抛弃“唯分数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义利观、生死观、金钱观、幸福观。
那么,怎样才能在高三紧张的政治复习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现“三维”目标的共赢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第一,第一轮复习以教材为基础,以考纲为依据,创设情境,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政治教材、考纲中都设置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传统的复习方法往往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像传授知识那样直接教给了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价值观,并转化为实际行动。而如果我们创设相应的情境,并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这就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感悟、体验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内化到行动中。如:《经济生活》第五课考纲的要求是:了解劳动和就业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懂得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我在复习时,创设了“小张的就业历程”这一情景:小张在“睡懒觉、玩”当中过完了大学生活,临毕业却犯难了:到哪儿找工作呢?一开始,小张想靠亲戚朋友帮忙在事业单位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结果没成功。后来,小张开始跑人才市场。他给自己的工作定了几个必备条件:(1)必须是东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2)不做底层工人;(3)月薪3000元以上。结果直到毕业,他也没找到工作,坐在家里干着急。设置问题:(1)找不到工作,小张为什么很着急?(2)小张为什么找不到工作?(3)怎样才能解决小张的就业问题?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我继续创设情境:几经周折,小张终于在一家私营企业找到了工作。但他又遇到了麻烦:国庆节老板不放假,还不给加班工资;厂长从不发放劳动安全卫生的防护用品;单位还不给年轻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小张去找老板要求给个说法,一怒之下打伤了老板,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设置问题:(1)小张的哪些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2)小张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一复习方法增强了复习课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又有效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从小张的身上明白了自己应该怎么做,实现了“三维目标”的共赢。
第二,第二轮复习巧借热点专题,挖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第二轮复习一般都以知识、热点专题为主,而热点背景材料事实上就是我们所创设的情境,我们在分析热点、设置问题时一定要挖掘其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甚至可以在准备背景材料时有意识地加入一些这方面的材料。如我在复习“低碳经济”这一专题时,给学生准备的背景材料中除了介绍低碳经济的内涵、提出背景和过程,还特意加上了中外能耗的对比和国外践行低碳的一些具体做法。然后设置以下问题: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角度分析(1)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2)国家应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个人应该怎么做?学生在阅读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一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中外能耗的对比及国外的一些做法”这些鲜活的材料能在情感上给他们强烈的震撼,然后通过第一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真正明白了低碳的重要性,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低碳理念。而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则有助于学生把低碳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所以,只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那么,每一个热点专题都可以成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素材。
第三,习题课精选精编,加大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考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要“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从2010年江苏政治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加大了对考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力度。例如,第10题关于“用工荒”问题,旨在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第11题通过考查“为什么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增强学生纳税人意识;第16题考查学生对民主团结重要性的认识;第33题通过创设对联情境启示学生应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第37题第(1)问通过考查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增强考生的爱国热情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第(2)问实际上在引导考生树立国际视野,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第(3)问的立意更直接地指向中学生要树立环保理念、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由此可见,整张试卷的德育导向功能非常明确。因此,我们高三教师平时在编制练习时也应与新课标和高考接轨,渗透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通过考查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人说“教学管人一阵子,教育管人一辈子”,教育的真正价值和终极目标在于育人。为了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我们高三政治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现知识、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共赢。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