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要建立“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语文课堂呈现出生机与活力。语文学习应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随着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的确使课堂增色不少。最近聆听几位语文老师的公开课,使我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产生一些思考:
一、语文老师要激发学生的激情,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
这是听戏曲鉴赏《哀江南》的思考。这节课的主题是品味戏曲语言,体悟亡国哀思的情感。在这节课上,授课老师充分表现了他良好的素质:标准流利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生动的语词;多媒体播放凄婉悲凉的《虞美人》歌曲营造了一种悲忧的气氛,加上声情并茂的录音诵读也可以在学生的内心奠定情感基调。但是学生的激情很快消失,课堂陷入沉闷与枯燥之中,如此精美的文本为什么不能持续打动学生引起心灵的震撼呢?我觉得问题有三点:其一,教师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不能代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感情,他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却只是做成功的独唱,而学生变成了听众,刚开始他们还兴趣盎然,时间一久,兴趣索然。所以,教师仅有个人的激情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激情者。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单向表演的过程,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其二,品味语言时,忽略朗读,没有做好点拨引导。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齐读,然后指导个别朗读。看起来朗读是挺充分的,但问题在于学生朗读未能读出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作品与学生之间有一条沟,必须在两者间架起一座桥,而教师则是搭桥者。其三,借助语文知识去品味精彩诗词自然是可行的,但仅仅如此,对文本的理解则是肤浅的。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选取几句写景句来赏析,以表现作者亡国的哀思。运用诗词鉴赏的知识固然对诗词的理解很有帮助,但切不可忽视朗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朗读时,要让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要沉浸于其中。要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体悟情感的迭宕起伏及深邃哲理。要做好这些,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朗读的信心,重建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从而构建对自我的信心。同时要指导好对朗读要领的把握,引导学生把握情感的基调,纠正学生朗读中存在的不足。
二、阅读课要讲究提问设计的艺术性
“问题”的设计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关键,高质量的提问使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一半。不过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这方面还是欠缺的。
比如《胡同文化》,主要是指导学生能在文中筛选出重要信息,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及作者的感情。听某老师上这一课,可谓细微入化,条分缕析,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未因新课程改革而产生真正的改变。在阅读课中,老师习惯于碎问碎答,生动的课文被肢解为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有些文学作品很感人,学生自已阅读时往往直接受感动,可是经老师一提问一分析却对作品无动于衷。吕叔湘先生称其为“七宝楼台,拆下来不成片段”。不是说老师什么都不用讲了,而是要做到“少问”、“精问”、“击中要害”,对学生不懂之处、疑惑之处点拨一下。
过去我们批判老师“满堂讲”,提倡师生之间“对话”意识,而现在的主要问题则变为课堂上问题太多了,在组织课堂教学程序时,大部分的教师操作了学生自主性即在课堂中教师要尽可能多提问,然后是学生作回答,再则是教师作评价。而教师提出的问题基本上是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对那些开放性问题、社会性问题我们往往提得太少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是打着新课程改革的旗子,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还是给学生灌输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只不过是用提问的方式;上课看到的是学生忙于抄答案,而不是读文章做思考了。学生们对语文学习可谓是越来越偷懒了。长此以往,学生如何能获得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呢?
三、关于阅读课上的阅读批判与人文性的把握
培养多元化、开放性、探究性思维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十分注重“开放性阅读”、“个性化解读”,对文本的解读讲究多元化方式,提倡要尊重并理解学生的阅读感受。学生有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权利,有质问、怀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的自由和权利。教师要把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学生被解放了,教材开放了,课堂因此变得有生气与活力。这里以公开课《项链》为例,这一节课教师围绕课文设计了几个思考题:如“假如一个十年前的玛蒂尔德和一个十年后的玛蒂尔德出现在你面前你更喜欢谁”?“玛蒂尔德的失败说明了什么”?“小说给了你什么启示”等。这种充满自主性理解的问题的巧妙设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讨论发言各抒已见。遗憾的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似乎忘记了自已的作用,把自已置于一个倾听者的位置,对应该做总结概括的问题没有归纳,对有些学生不恰当地理解没有加以纠正,对某些学生肤浅甚至不健康的思想情感没有引导。比如有的学生回答自已喜欢十年前的女主人公是因为漂亮的女人谁都爱,或说任何一个时代女人都是男人的玩物,甚至有学生说诚信并不见得好,如果玛蒂尔德买一条假项链还给她的朋友就不用受苦了。学生的回答听了让人心寒。在这样的节骨眼上如果我们教师认为高中生的思想已相当成人化了,他们爱怎么想就怎么想,思想自由嘛,因而听之任之,那是把学生给害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逐步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阶段,世界丰富多彩,学生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但是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观淡薄,有些学生甚至比较极端,学生对文本理解能力会有高有低、有深有浅、有正有误。所以在自由化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一味鼓吹个性化阅读而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教育和“育人”的功能。虽然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但也绝不是所有的答案都是合情合理的。教师要借题发挥,正确引导,使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钱梦龙先生也说“语文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着眼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在阅读批判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倾听者,还是参与者、指导者,千万不可丢失对人的教育,否则,其得失不仅仅是一堂课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人的教育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语文教育尤其要注重人格与心灵重塑的持久性。
通过以上思考与分析,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很多问题是出现在教师身上。真正要落实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教师本身的角色重塑是关键。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不断学习,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做一个持续的学习者。其二,在教学中,要增强问题意识,要不断反思教学行为,感悟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与策略。相信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自主性学习一定能真正走进课堂。
(潘枫,浙江省瑞安市第四中学)
一、语文老师要激发学生的激情,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
这是听戏曲鉴赏《哀江南》的思考。这节课的主题是品味戏曲语言,体悟亡国哀思的情感。在这节课上,授课老师充分表现了他良好的素质:标准流利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生动的语词;多媒体播放凄婉悲凉的《虞美人》歌曲营造了一种悲忧的气氛,加上声情并茂的录音诵读也可以在学生的内心奠定情感基调。但是学生的激情很快消失,课堂陷入沉闷与枯燥之中,如此精美的文本为什么不能持续打动学生引起心灵的震撼呢?我觉得问题有三点:其一,教师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不能代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感情,他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却只是做成功的独唱,而学生变成了听众,刚开始他们还兴趣盎然,时间一久,兴趣索然。所以,教师仅有个人的激情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激情者。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单向表演的过程,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其二,品味语言时,忽略朗读,没有做好点拨引导。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齐读,然后指导个别朗读。看起来朗读是挺充分的,但问题在于学生朗读未能读出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作品与学生之间有一条沟,必须在两者间架起一座桥,而教师则是搭桥者。其三,借助语文知识去品味精彩诗词自然是可行的,但仅仅如此,对文本的理解则是肤浅的。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选取几句写景句来赏析,以表现作者亡国的哀思。运用诗词鉴赏的知识固然对诗词的理解很有帮助,但切不可忽视朗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朗读时,要让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要沉浸于其中。要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体悟情感的迭宕起伏及深邃哲理。要做好这些,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朗读的信心,重建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从而构建对自我的信心。同时要指导好对朗读要领的把握,引导学生把握情感的基调,纠正学生朗读中存在的不足。
二、阅读课要讲究提问设计的艺术性
“问题”的设计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关键,高质量的提问使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一半。不过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这方面还是欠缺的。
比如《胡同文化》,主要是指导学生能在文中筛选出重要信息,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及作者的感情。听某老师上这一课,可谓细微入化,条分缕析,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未因新课程改革而产生真正的改变。在阅读课中,老师习惯于碎问碎答,生动的课文被肢解为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有些文学作品很感人,学生自已阅读时往往直接受感动,可是经老师一提问一分析却对作品无动于衷。吕叔湘先生称其为“七宝楼台,拆下来不成片段”。不是说老师什么都不用讲了,而是要做到“少问”、“精问”、“击中要害”,对学生不懂之处、疑惑之处点拨一下。
过去我们批判老师“满堂讲”,提倡师生之间“对话”意识,而现在的主要问题则变为课堂上问题太多了,在组织课堂教学程序时,大部分的教师操作了学生自主性即在课堂中教师要尽可能多提问,然后是学生作回答,再则是教师作评价。而教师提出的问题基本上是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对那些开放性问题、社会性问题我们往往提得太少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是打着新课程改革的旗子,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还是给学生灌输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只不过是用提问的方式;上课看到的是学生忙于抄答案,而不是读文章做思考了。学生们对语文学习可谓是越来越偷懒了。长此以往,学生如何能获得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呢?
三、关于阅读课上的阅读批判与人文性的把握
培养多元化、开放性、探究性思维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十分注重“开放性阅读”、“个性化解读”,对文本的解读讲究多元化方式,提倡要尊重并理解学生的阅读感受。学生有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权利,有质问、怀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的自由和权利。教师要把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学生被解放了,教材开放了,课堂因此变得有生气与活力。这里以公开课《项链》为例,这一节课教师围绕课文设计了几个思考题:如“假如一个十年前的玛蒂尔德和一个十年后的玛蒂尔德出现在你面前你更喜欢谁”?“玛蒂尔德的失败说明了什么”?“小说给了你什么启示”等。这种充满自主性理解的问题的巧妙设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讨论发言各抒已见。遗憾的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似乎忘记了自已的作用,把自已置于一个倾听者的位置,对应该做总结概括的问题没有归纳,对有些学生不恰当地理解没有加以纠正,对某些学生肤浅甚至不健康的思想情感没有引导。比如有的学生回答自已喜欢十年前的女主人公是因为漂亮的女人谁都爱,或说任何一个时代女人都是男人的玩物,甚至有学生说诚信并不见得好,如果玛蒂尔德买一条假项链还给她的朋友就不用受苦了。学生的回答听了让人心寒。在这样的节骨眼上如果我们教师认为高中生的思想已相当成人化了,他们爱怎么想就怎么想,思想自由嘛,因而听之任之,那是把学生给害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逐步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阶段,世界丰富多彩,学生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但是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观淡薄,有些学生甚至比较极端,学生对文本理解能力会有高有低、有深有浅、有正有误。所以在自由化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一味鼓吹个性化阅读而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教育和“育人”的功能。虽然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但也绝不是所有的答案都是合情合理的。教师要借题发挥,正确引导,使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钱梦龙先生也说“语文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着眼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在阅读批判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倾听者,还是参与者、指导者,千万不可丢失对人的教育,否则,其得失不仅仅是一堂课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人的教育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语文教育尤其要注重人格与心灵重塑的持久性。
通过以上思考与分析,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很多问题是出现在教师身上。真正要落实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教师本身的角色重塑是关键。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不断学习,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做一个持续的学习者。其二,在教学中,要增强问题意识,要不断反思教学行为,感悟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与策略。相信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自主性学习一定能真正走进课堂。
(潘枫,浙江省瑞安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