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海湾六国的劳动力本土化政策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Des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王欣(1987— ),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国际关系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卡塔尔国政治制度。
  
  摘 要:以石油为支柱产业的沙特、科威特、卡塔尔、阿曼、阿联酋和巴林六国普遍存在本土劳动力匮乏问题,长久以来都需要输入大量的外籍劳工以满足其劳动力需求。一方面外籍劳工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另一方面大量外籍劳工涌入也给这些国家的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为此海湾六国政府相继开始实行劳动力本土化政策来解决外籍劳工问题。本文将分析海湾六国政府所采取的劳动力本土化政策,为我国向海湾输出劳工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海湾;外籍劳工;劳动力本土化
  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1-117-03
  
   石油的发现彻底改写了海湾地区的历史,1973年石油危机后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提升,依靠石油出口的海湾各国财政收入猛增,其社会和经济都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但是由于本土劳动力资源的匮乏,海湾六国都不得不大量引入外籍劳工以满足本国经济发展需要。然而大量的外籍劳工涌入却给上述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海湾六国试图以劳动力本土化政策来解决外籍劳工带来的这种种问题,然而事情的进展却并不一帆风顺。那么到底海湾六国的劳动力本土化政策具体内容是什么,其实行又出现了什么问题,对中国的劳务输出又有什么影响呢?
  一、海湾外籍劳工问题的出现
  早在20世纪早期海湾发现石油时,外籍劳工就已经开始进入这一地区从事石油开采工作了。1973年因国际油价暴涨,海湾六国获得了巨额石油收入并将这庞大的收入投资到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部门上。这样大规模的投资计划必然需要一支数量多、素质高的劳动力队伍,但是由于这些国家人口稀少,本土居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所以不得不输入大量的外籍劳工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依照输入外籍劳工这一战略,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期间,海湾君主国当局实施自由的移民政策。新的移民政策与巨大的劳动力需求结合使海湾六国的外籍劳工数量激增。据统计1975年海湾君主国的外籍劳工总数达1400万,占劳工总数的51%,而1985年这一数字增至4400万,占劳工总数超过70%。①
  大量的外籍劳工满足了海湾各国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问题。首先,外籍劳工引发本国国民失业问题。外籍劳工充斥着海湾就业市场的主体,造成这些国家本国国民的高失业率。而更可怕的是长期以来由于外籍劳工从事了许多劳动密集型工作,使海湾国民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和寄生性②,不愿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这样下去只会令海湾本土居民竞争意识更差,竞争能力更弱。其次,外籍劳工一般从事于社会底层工作,各种社会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就埋下了不安全的因素。1979年麦加清真寺骚乱事件、1996 年初巴林的骚乱事件等都有外籍劳工的参与。③而通过非法入境或者无官方记载进入海湾各国进行工作的外籍劳工给海湾六国安全带来的问题就更严重了。再次,在海湾六国工作的外籍劳工每年将自己工资收入的大部分汇回祖国,大量劳务侨汇已对海湾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直接造成了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流失。此外,大量的外籍劳工也带来了各式各样的外来文化,对海湾国家的本土文化冲击也很大。这些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海湾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些国家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外籍劳工问题,劳动力本土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之一。
  二、应对策略—劳动力本土化政策
  为了应对外籍劳工带来的种种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海湾君主国当局开始实施劳动力本土化政策,他们希望逐渐减少外国工人在总劳动力人数中的数量和比例,以本土居民替代外籍劳工。劳动力本土化的基本策略是限制外籍劳工获取工作许可证,最终以本国国民取代外籍劳工。尽管海湾六国的基本策略都以此为主,但是在具体实行上也有所不同。
  科威特劳动力本土化政策主要目标是在2000年达到本国国民和外籍劳工人数相等。科威特政府鼓励私营企业雇佣本国国民,通过让雇主承担外籍劳工的医疗保健、其家庭成员的教育支出来加大雇主负担,如果雇主无法支付这些费用就不得不辞退外籍劳工而雇用由政府承担福利费用的本国工人。④
  1989年秋,巴林政府也开始了为期五年的巴林化计划,试图借此计划在所有行业以本国国民替代外籍劳工。政府领导人直接写信给私营公司,直接命令其增加雇佣本国国民,以每年5%的速度进行替换,具体需要替换的岗位包括管理人员、工程师、监理人员、技师、计算机操作人员、护士、文员、会计、秘书和市场营销人员。该计划目标是在1994年使国内400家公司的6万名外籍劳工裁减到2万人,⑤裁掉的人员由本国国民替代。
  沙特的第四个五年计划(1985-1990)中计划到1989年年末裁减120万外籍劳工。⑥此外,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外籍高级技术人员被要求给沙特本国人提供专业技能培训,这作为他们工作义务中的一部分。
  1987年4月阿曼劳工部长宣布外籍劳工在11个行业中将不再被雇用,包括公共关系人员、保安人员和运输人员等。⑦
  1980年颁布的阿联酋劳工法严格限制外籍劳工的工作岗位流动,要求他们在换工作后至少在6个月内离开阿联酋。此外阿联酋还掀起了全国的检查运动,也是为了制裁非法迁徙和违反劳工法的外籍劳工。
  据卡塔尔官方统计显示外籍人员已经占到卡塔尔居民的三分之二,不同于其他五国卡塔尔没有严格实施劳动力本土化政策,只是在法律中规定不允许外籍劳工获得卡塔尔国籍。⑧
  经过上述劳动力本土化政策的实施,许多学者认为海湾六国的外籍劳工总数将会大幅下降。随着劳动力本土化政策的实施和1986-1987年的原油价格下跌以及海湾国家大量雇用外籍劳工建设基础设施时代的结束,外籍劳工的人数在1984-1987年间的确有所减少。在阿联酋1985年有600多外籍劳工失业。科威特在1984-1985年间大约有5万外籍劳工离开科威特。而在沙特有工作许可证的外籍劳工与上年相比下降了8%,巴林这一比例下降到21%。阿曼官方证实1986年-1987年间离境的外籍劳工超过十万人。
  然而,下降只不过昙花一现。从总体上看,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外籍劳工人数并没有下降,随着1989年的油价回升,外籍劳工人数又开始增加。到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前夕,6个海湾君主国的外籍劳工人数已经超过520万,相对于1985年的440万增长了大约20%。⑨这些数据证明了劳动力本土化并没有实现总体上降低外籍劳工比例的目标。
  三、阻碍劳动力本土化政策的因素
  劳动力本土化政策的实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一政策不仅遭到雇主的反对,也遭到了本国国民的反对。
  首先,本国国民不原意接受不理想的工作。在沙特,政府通过提供水、电、汽油和通信费用的高额补贴,以及医疗保健和教育的完全免费使得沙特国民的就业选择有非常大的选择性,本土居民不愿意去收入低且劳动强度大的私营公司就业。政府单位的工作比私营部门更受欢迎,政府单位提供更清闲的工作,更稳定得职业保障和较高的工资。⑩
  其次,本土雇主喜欢雇用外国人超过本国国民。这主要是因为外国工人的工资要求普遍低于本国工人。例如在沙特,相关资料显示制造业中沙特工人的工资是外国工人的两倍。
  最重要的一点是海湾六国技术性职业中缺乏熟练的工人和毕业生,雇主对于教育系统不能为劳动力市场提供多种高质量人才而很不满,他们希望教育系统能把重点放在职业技能培训上,他们主张大学应该更多的致力于工程、计算机、机械、化学和财经等学科,而不是艺术、社会科学和伊斯兰宗教研究。实际上,1993年到1994年间沙特有153780名学生在不同的机构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学习工程、农业、机械和医学的人数只有25266名(占总人数的16.4%),其余大多数人都就读于艺术、文学、伊斯兰教法和宗教学等学科。在卡塔尔,1995年到1996年间,8271名学生中只有1627人学习工程、机械和工业技术。B11这种不重视理工科学习的模式在科威特、阿联酋、阿曼和巴林同样存在。
  四、未来海湾劳务市场的发展及中国向海湾的劳务输出
  随着海湾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六国政府相继开始了经济结构调整,他们希望体托石油开采发展起石油化工、运输、金融和旅游的多元化经济体系。这就意味着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海湾各国将转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因此海湾六国对于一般劳工的引入将严格控制,技术熟练劳工和高素质人才的引入将会将大。
  另一方面,历史上我国与中东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而近年来我国与海湾各国政治关系也很稳定,经济合作不断扩展,我国与海湾君主国的劳务合作也在逐渐扩大,B12所以海湾六国的劳务市场变化对于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针对海湾六国的劳动力本土化政策和未来海湾劳务市场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
  (一)针对海湾君主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培训专业高素质人才。结合上文提到的海湾君主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国情,我国应该加强对输出劳工的技术培训,按照海湾君主国的实际需求提供专业的机械、计算机、化学、财经、建筑类人才,避免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外籍劳工出现同专业同质量竞争。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沟通作用,规范劳务输出管理。商务部、外交部驻中东部门应该及时与当地政府沟通,将最新的劳务需求信息提供给国内有关部门。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要严格审查劳务中介机构,严打非法劳务输出。
  (三)加强对输出劳工的国情培训。我国于海湾国家相距甚远,其文化与国情有很大的不同,加强对输出劳工的海湾国情培训可以使他们更好的适应当地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更能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这里的国情培训包括海湾的基本宗教、法律、习俗和历史文化等方面。
  五、结语
  进入21世纪后,海湾君主国政府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一方面减少社会福利补贴,加大税收,加大引入外籍劳工则可能激发潜在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动乱,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安全问题;而另一方面继续提供高额社会福利补贴,实行劳动力本土化政策,为本土人员提供更多公共职位将会增加政府财政预算,给经济的长久发展带来沉重负担。尽管如此,海湾地区劳务市场的巨大潜力要求我们不得不关注海湾各国政府对劳务政策的改革与调整,在我国与海湾国家经贸合作不断强化的今天,拓展与海湾国家的劳务合作意义重大,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发展,也关系到我国国内的就业压力,更关系到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在充分了解海湾各国劳务政策和劳务市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才能为我国与海湾的劳务合作赢得先机,相信在党中央的科学领导下我国与海湾国家的劳务合作一定会步入一个新阶段。
  注释:
  ①⑨Bernard Lewis,“Gulf Monarchies as Rentier States:The Nationalization Policies of the Labor Force”in Middle East Monarchies:the Challenge of Modernity,Joseph Kostiner ed.Lynne Rienner Publishers,2000,p.240;p.246.
  ②陈杰.海湾外籍劳务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5).
  ③王京烈.论海湾六国移民与人口结构安全[J].西亚非洲,1999,(2).
  ④A.L.Kohli and Musa’ad al-Omaim,“Changing Patterns of Migration in Kuwait,”Population Bulletin of ESCWA,No.32(June 1988),p.92;UN,Kuwait,p51.
  ⑤Gulf States Newsletter,21 August 1989,P.13. 
  ⑥Arab Times,16 July 1987,15 October 1988.
  ⑦Middle East Newsletters,Gulf States,20 April 1987,pp.11-12.
  ⑧吴茴萱.当代卡塔尔国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⑩王铁铮.世界现代化历程中东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B11ESCWA,Statistical Abstract,No,pp.145-146.
  B12王铁铮.海湾地区的劳工与劳务合作[J].西北大学学报,1986,(3).
其他文献
SINUMERIK 840D是德国西门子公司上世纪九十年代推出的一种数控系统,840D系统的特点是计算机化,驱动的模块化,控制与驱动接口的数字化。它与以往的数控的不同点是数控与驱动的接
本文依据2010—2014年棘洪滩水库入水口与出水口水质监测资料,分析叶绿素a变化规律,水库富营养化程度,同时对叶绿素a与水质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论表明:棘洪滩水库叶绿素
摘 要:王夫之被认为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集大成者。本文通过探究王夫之诗学理论、分析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关系、兴及情景之间的关系及其现量说在情景关系中的体现,从更深层次来挖掘情景说的内在意蕴。  关键词:王夫之;情景说;兴;现量说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3-104-02    情景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而王夫之诗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抒情诗,这就决
摘 要: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各类艺术之间的交流不断深入,民间故事也日益受到导演、编剧喜爱,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影视作品中。本文从民间故事与影视结合形式、民间故事元素在影视中的运用等方面探讨影视如何借用民间故事以及借用、融合所带来的弊益。  关键词:民间故事元素;影视剧;母题;类型;主题;人物角色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3-106-02    《剑蝶》是一部青春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威海市适时调整农业灌溉结构,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的灌溉新思路、新方式,但在灌区改造、节水工程、管理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