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与人口迁移

来源 :中国园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niao1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地区经历2次农业开发,辽金时期与清代2次开发之间元、明300多年,东北地区再度恢复为草原或森林草原环境,清代同治、光绪以来的内地移民将农业开发转为持续性的生产活动.全面农业开发之前,东北地区保持以森林、森林草原为主的环境特征,农业开发一步步用农田取代了原有的地理环境,并具有从南部的松辽平原向北部松嫩平原逐步推进的空间特征.
其他文献
“我将于8月1日参加公交集团召开的三环路公交站名研討会,大家有什么高见?”前几天,记者所在小区群里,有邻居发了上述信息,引发你一言我一语刷屏。  “南三环路二段中外侧站”“南三环路二段东外侧站”“南三环路二段外侧站”……就在不久前,覆盖三环路西、南方向的成都137路车因站名难记,犹如听力考试,上了微博热搜,阅读量超2亿。而这一路车,是包括记者在内小区居民出行经常乘坐的。  “改成标志性建筑名嘛,比
期刊
小区车满为患,民意沸腾,社区干部想尽办法“螺蛳壳里做道场”,前脚刚开辟出了车位,居民满意了,后脚就接到了有关部门厉声问责——因为调整涉及绿化,尽管已经设法让绿化面积保持“动态平衡”,却仍难抵“毁绿”的批评。也有地方,既要整顿沿街商业,又要创造“活力经济”,也要照顾居民需求,还要确保井然有序,自上而下的“两全”指令,往往让一些基层干部陷入两难。  《解放日报》报道,这类让基层“吃力不讨好”的事,各地
期刊
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纵深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范畴逐步拓展,已经从早期的中心城市、地级城市逐渐向县域一级下沉,建设县域智慧城市意义重大。提出县域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基本原则和重点建设方向,最后进行总结。
前不久记者到川东某贫困村采访,早有耳闻此地盛产绿茶,经盘山公路一进村,山腰大片的茶园便映入眼帘。但走近一看发现有点不对劲儿,茶园里面杂草丛生,显然是长时间疏于管理。  原来,两年前,该村大力引进扶贫农牧产业,采取“公司承包+农户管护”的模式,提高村民的收入。然而,两年过去了,茶园几近荒废。问及原因,乡镇领导脸有惭色,说是承包人资金出现了问题。至于后期规划的“观茶路自驾游”的旅游项目,更是遥遥无期。
期刊
荷兰的圩田景观将再次被重新定义——这一次不是通过围垦使三角洲适合居住,也不是通过土地整理更有效地组织农业.取而代之的是,这次转型是为了应对当今极端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带来的挑战,为人类、动植物群形成更具弹性、宜居和包容性的景观,讨论了圩田景观的代表鹿特河人工流域的形成过程、现状、潜力、挑战和可能的未来.设计提案背后的抽象的设计原则对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圩田景观亦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