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让中职学校学生喜欢听课,关键在于教之有法、教之得法,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得有成就感。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生;听课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S0-0155-02
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听课呢?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喜欢上课,关键还在教师教之有法、教之得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成就感。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上专业基础课,若能把章节之间关联性比较强的内容进行对比,把复杂的问题简化理顺,使之简单明了,学生就爱听;若能把基础理论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学生主动学习的就多。其实,学生不想上课,就是怕动脑筋,学生怕动脑筋不是懒得动脑筋,而是不知如何动脑筋。所以,教师教之有法要体现在多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等方面。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是关键所在
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前提是教师在备课时要多“想学生”。教师要进行“假若我是一名学生”的换位思考,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考虑教材中知识技能的传授方法,把备课当作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对知识进行简单的复制。教师只有在备课环节中下足了工夫,学生听起课来才会是轻松的。书本上每个知识点、每条术语、每个定义和每个原理,都是先人从客观世界的物质现象和运动规律中研究提炼出来的,只是抽象性增强了,直观性相对减弱了。教师在备课时若能把握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把书本中的定理、定义等一些纯文字抽象表述的内容经过再加工还原出来,或多联系一些直观、客观的东西,学生就容易接受了。例如,笔者在讲解《机械基础》齿轮失效五个形式中“轮齿折断失效”这部分知识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过载折断”的含义,就举出了生活中最常见的事例:一个学生在家里帮助父母挑水,所用的扁担本来只能承受前后各挂半桶水的重量,但因路途太远,他不想再担一次水,于是在扁担前后各挂了一个盛满水的水桶,结果把扁担压断了。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水桶太重,超出了扁担的承受能力。从学生课后反映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轻松理解了“过载折断”的含义。这表明教师的备课思路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是客观要求
教师授课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把一堂课的内容归纳好,变成易学、好记的简单图文信息(即板书)。平时我们常说这么一句话:“会学习的人能把一本书越读越薄。”也就是说,读书要善于概括。因此,在讲课时,教师不仅要讲知识,更应该传授方法,好的方法可让学生学得轻松、提高能力。例如,在讲解《机械基础》绪论这部分知识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机械、机器、机构、构件、零件等相互之间的关系,笔者画了部“机械五轮车”,如图1所示。(1)说明。方框:表示包含关系;大圆:表示高副,意指效率高;小圆:表示低副,意指效率低;圆多:表示承载能力强。(2)要求。看图能系统地说出各定义及关系。
这部“机械五轮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因为它把本章节的重要内容新鲜地“装载”到了车上。令人高兴的是,在下一次讲课前,笔者随机地叫一位学生把上一堂课的重要知识板书到黑板上,这部车就被快捷地画了出来,在逐一点击车上的知识信息点时,他自信地说出了各定义及各知识点的相互关系。看来,形象直观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书本上许多文字表述让学生糊涂的内容,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用作图表的方式把各知识点进行对比,就可以帮助学生简化分析、理清思路、提高学习效率;若遇到计算时,有很多的公式要记忆,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考虑如何帮助学生抓住关键的几个基本公式用推理的方式来学习。当然,讲知识和传授方法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教师在每一次授课的过程中都要注意在讲知识的同时传授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是内在动力
教师授课如果能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就会注重研究学生,主动考虑课堂上怎样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其实,这也是教师授课所达到的另一种境界——乐趣。客观地说,教师一堂课的授课质量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个人的综合能力,如果说教师善于把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而且也会在一次次课堂教学中提高自身的教学威信。笔者曾经做过这样一种尝试:在《机械基础》这门课程中,右手螺旋定则是很重要的知识点,因为螺旋传动和蜗杆传动都要用它判断传动件的旋转方向。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常犯不是把左手、右手用错,就是把传动件的运动方向判断错的错误。为了突破难点,笔者针对教法特别用心地去研究,几经琢磨,把右手螺旋定则编成了一个“顺口溜”式的助记口诀:
螺旋传动真奇怪,四指弯弯顺转向,回转移动集一件,
旋转移动同时在;拇指直直判方向;运动方向同指向;
要问移动向何方,左旋螺纹左拇指,回转移动分两件,
不看四指看拇指。右旋螺纹右拇指,运动方向逆指向。
这个助记口诀是笔者在课间通过多媒体投影到黑板上的,并在上课时领全班学生念了两遍,当时学生念得朗朗上口。考虑这个助记口诀仅是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右手螺旋定则的,也没有统一规定记笔记,但过了几周讲到“蜗杆传动”这一章节时,笔者要求学生判断蜗轮旋转方向,不少学生在堂上异口同声地复述了这个助记口诀。无独有偶,在另一个教学班,顺口溜式的助记口诀被演变成山歌唱了出来。教师引导学生找到了学习窍门,学生的学习劲头就足了。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实践是生命,多实践才会产生创造力。抓住中等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特点,引导学生发挥长处去改进教学,才会有更大的收获。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学生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笔者在给机械制造专业学生讲授“铰链四杆机构”这一章节时,并没有按传统式的教法(讲机构→讲原理→讲运动规律)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先给学生一篇精心设计的引导文并提供一定的自学时间。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学生依照课本中图示自觉地分工协作,先动手制作了相关的木质模型,再展示运动特点,最后由教师揭示它们的运动规律。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自己得出初步结论,体验到了自豪和快乐。当每一个人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时,无疑是在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也激起了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这样就为教师最后揭示各机构的运动规律做了有力的铺垫。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时,备课就好似写词谱曲,享受着创作的快乐;站在讲台上就好比站在舞台上,洋溢着激情,引导着学生快乐地学习。唯有这样的好教态、好教法,才会让学生喜欢听课。
参考文献:
[1]龚春燕,郎天燕.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第4卷)[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2]刘显国.激发学习兴趣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彭钢,蔡守龙.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胡天卫,男,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基础理论教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生;听课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S0-0155-02
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听课呢?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喜欢上课,关键还在教师教之有法、教之得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成就感。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上专业基础课,若能把章节之间关联性比较强的内容进行对比,把复杂的问题简化理顺,使之简单明了,学生就爱听;若能把基础理论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学生主动学习的就多。其实,学生不想上课,就是怕动脑筋,学生怕动脑筋不是懒得动脑筋,而是不知如何动脑筋。所以,教师教之有法要体现在多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等方面。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是关键所在
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前提是教师在备课时要多“想学生”。教师要进行“假若我是一名学生”的换位思考,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考虑教材中知识技能的传授方法,把备课当作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对知识进行简单的复制。教师只有在备课环节中下足了工夫,学生听起课来才会是轻松的。书本上每个知识点、每条术语、每个定义和每个原理,都是先人从客观世界的物质现象和运动规律中研究提炼出来的,只是抽象性增强了,直观性相对减弱了。教师在备课时若能把握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把书本中的定理、定义等一些纯文字抽象表述的内容经过再加工还原出来,或多联系一些直观、客观的东西,学生就容易接受了。例如,笔者在讲解《机械基础》齿轮失效五个形式中“轮齿折断失效”这部分知识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过载折断”的含义,就举出了生活中最常见的事例:一个学生在家里帮助父母挑水,所用的扁担本来只能承受前后各挂半桶水的重量,但因路途太远,他不想再担一次水,于是在扁担前后各挂了一个盛满水的水桶,结果把扁担压断了。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水桶太重,超出了扁担的承受能力。从学生课后反映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轻松理解了“过载折断”的含义。这表明教师的备课思路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是客观要求
教师授课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把一堂课的内容归纳好,变成易学、好记的简单图文信息(即板书)。平时我们常说这么一句话:“会学习的人能把一本书越读越薄。”也就是说,读书要善于概括。因此,在讲课时,教师不仅要讲知识,更应该传授方法,好的方法可让学生学得轻松、提高能力。例如,在讲解《机械基础》绪论这部分知识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机械、机器、机构、构件、零件等相互之间的关系,笔者画了部“机械五轮车”,如图1所示。(1)说明。方框:表示包含关系;大圆:表示高副,意指效率高;小圆:表示低副,意指效率低;圆多:表示承载能力强。(2)要求。看图能系统地说出各定义及关系。
这部“机械五轮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因为它把本章节的重要内容新鲜地“装载”到了车上。令人高兴的是,在下一次讲课前,笔者随机地叫一位学生把上一堂课的重要知识板书到黑板上,这部车就被快捷地画了出来,在逐一点击车上的知识信息点时,他自信地说出了各定义及各知识点的相互关系。看来,形象直观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书本上许多文字表述让学生糊涂的内容,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用作图表的方式把各知识点进行对比,就可以帮助学生简化分析、理清思路、提高学习效率;若遇到计算时,有很多的公式要记忆,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考虑如何帮助学生抓住关键的几个基本公式用推理的方式来学习。当然,讲知识和传授方法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教师在每一次授课的过程中都要注意在讲知识的同时传授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是内在动力
教师授课如果能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就会注重研究学生,主动考虑课堂上怎样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其实,这也是教师授课所达到的另一种境界——乐趣。客观地说,教师一堂课的授课质量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个人的综合能力,如果说教师善于把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而且也会在一次次课堂教学中提高自身的教学威信。笔者曾经做过这样一种尝试:在《机械基础》这门课程中,右手螺旋定则是很重要的知识点,因为螺旋传动和蜗杆传动都要用它判断传动件的旋转方向。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常犯不是把左手、右手用错,就是把传动件的运动方向判断错的错误。为了突破难点,笔者针对教法特别用心地去研究,几经琢磨,把右手螺旋定则编成了一个“顺口溜”式的助记口诀:
螺旋传动真奇怪,四指弯弯顺转向,回转移动集一件,
旋转移动同时在;拇指直直判方向;运动方向同指向;
要问移动向何方,左旋螺纹左拇指,回转移动分两件,
不看四指看拇指。右旋螺纹右拇指,运动方向逆指向。
这个助记口诀是笔者在课间通过多媒体投影到黑板上的,并在上课时领全班学生念了两遍,当时学生念得朗朗上口。考虑这个助记口诀仅是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右手螺旋定则的,也没有统一规定记笔记,但过了几周讲到“蜗杆传动”这一章节时,笔者要求学生判断蜗轮旋转方向,不少学生在堂上异口同声地复述了这个助记口诀。无独有偶,在另一个教学班,顺口溜式的助记口诀被演变成山歌唱了出来。教师引导学生找到了学习窍门,学生的学习劲头就足了。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实践是生命,多实践才会产生创造力。抓住中等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特点,引导学生发挥长处去改进教学,才会有更大的收获。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学生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笔者在给机械制造专业学生讲授“铰链四杆机构”这一章节时,并没有按传统式的教法(讲机构→讲原理→讲运动规律)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先给学生一篇精心设计的引导文并提供一定的自学时间。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学生依照课本中图示自觉地分工协作,先动手制作了相关的木质模型,再展示运动特点,最后由教师揭示它们的运动规律。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自己得出初步结论,体验到了自豪和快乐。当每一个人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时,无疑是在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也激起了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这样就为教师最后揭示各机构的运动规律做了有力的铺垫。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时,备课就好似写词谱曲,享受着创作的快乐;站在讲台上就好比站在舞台上,洋溢着激情,引导着学生快乐地学习。唯有这样的好教态、好教法,才会让学生喜欢听课。
参考文献:
[1]龚春燕,郎天燕.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第4卷)[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2]刘显国.激发学习兴趣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彭钢,蔡守龙.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胡天卫,男,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基础理论教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