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培养语感,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有效的教学指导策略倡导个性化朗读,鼓励个性化朗读,以发挥朗读的最佳效能。
【关键词】个性化朗读策略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因此,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培养语感。
作为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能力、感悟角度等也各不相同,当然朗读也千变万化。但是,在朗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往往以自己或班级中尖子生的朗读作为范本,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代替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以齐读压制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失去了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由于缺乏个体自由读的基础,过早齐读,中下学生只能滥竽充数。少数尖子过早亮相也会使多数学生失去训练读的机会和信心。
这对有效实施面向全体的策略,落实人人参与读书实践是不利的。而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倡导个性化朗读,鼓励个性化朗读,以发挥朗读的最佳效能。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个性化朗读的指导呢?
一、激发兴趣 确保参与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围绕课文内容,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体验的环境,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通过多种多样、活泼灵活的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参与面。
首先,要善用导语来调动。教师巧妙的导入,能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如一位教师教学《雪孩子》这篇课文,在指导学生朗读“梦见夏天到了,他们结满金色的麦穗,在阳光下唱丰收歌”这句话时,微笑着说:“小麦苗梦见自己长大了,成熟了,给农民伯伯带来了丰收的喜悦,这是多么令人高兴、自豪的事情啊!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为麦子庆贺一下。”“让我们一起再为麦苗唱一唱丰收歌。”教师寥寥数语,艺术性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想像、情感等心智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
其次,要恰当运用媒体来丰富。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录像等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设优美的情境,便能很好地诱发学生的朗读激情,使他们由不情愿朗读到渴望朗读,由被动观望到主动参与,从而最终热爱朗读。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火烧云》一课时,先播放火烧云绚丽多姿、色彩斑澜的课件,把那些无形无色的文字,变成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学生一下子被火烧云的美景所陶醉,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体会到语言文学的美妙,学生就容易爱读、乐读、读出情感。
再次,要确保个体参与的时间。在朗读教学中,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把握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保证个体自由朗读的时间,不能按中上生的速度来预定时间,以确保每位学生读完,基本读好,决不能流于形式,匆匆收场。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上《邱少云》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内容时,他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纪念邱少云的墓碑,为了让学生读好碑文,他除了先用图片、音乐渲染当时悲壮的气氛外,然后就让学生静静地思考,怎样读才能表达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情,这段时间安排得很充裕,学生相当投入,时而皱眉深思,时而闪亮着眼睛,似乎身临其境来到战场、墓地和英雄对话。因此当学生朗读同一句碑文时,就有着不同的风格:有深情的、有缅怀的、有敬仰的、有悲壮的、更有自豪的……由此可见,给学生以独立思考、充分酝酿的时间是多么重要,这是实现个性化朗读的奠基石。
二、淡化技巧 读中感悟
朗读是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还原语言形象,理解语言内涵,体会语言情感的复杂心理过程。朗读中所体现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章情感之前,纯属理性化的“朗读技术”是徒劳的。因为语音语速的变化是和情感变化是相一致的,因此,老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侧重引导学生自我的思、悟、品,让学生推敲课文的情感基调,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文字所包蕴的丰富内涵。
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和段落,读准读通。在理解的基础上,重点抓住:“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句话。教师让学生体味这句话包蕴着的丰富的情,自主进行朗读处理,读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有的学生为了强调作者悲痛万分的心情,读得缓慢而低沉,有的学生为了强调邱少云为了战斗胜利宁愿牺牲自己,把三个“为了”短句读得铿锵有力;有的学生强调为了邱少云坚强毅力,把“千斤巨石,一动不动”读得掷地有声,余音绕梁………
以上教学,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感受,尊重不同感受产生的不同的朗读处理,还原朗读本质,让他们读出个性、读出情韵。
三、体现层次 精当点拨
学生认识事物是有规律,超越了认识的阶段,思维就会受阻。所以,指导学生朗读要经历一个“粗读-细读-精读”的过程,即由理解性的读逐步过渡到品味性的读。那种一接触课文就要求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之类的毫无层次的指导方法是不可取的。
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于老师让学生充分读了两三遍课文后,问:“读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何感想?” 生1:“我十分恨英法联军。”(板书:恨)
生2:“我十分伤心。”(板书:伤心)
生3:“对圆明园的毁灭,我感到十分惋惜。”
生4:“对圆明园的毁灭,我感到十分难过。”
师:每一个人读了都很难过,请你告诉我们,你恨谁?
生1:我恨强盗似的英法联军。
生2:我恨落后腐败的清政府。
师:告诉我们,你读了哪一段最恨?
生:读了第5自然段感到最恨。
师:看书再读读,看谁能把恨读出来。(学生自由练读)
试想,学生如果没有两三遍读课文,学生是很难个性化地走进文本的。
在朗读指导中,教师应发挥点拨引导的作用,根据学生模仿性和依赖性的特点,通过自己的范读、导读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使他们知道重音、停顿、语气、速度、声调等在朗读中是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的,从而提高学生朗读的表现力,感受语言的音韵之美。教师在点拨时,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关注学生个体朗读能力的发展,既要进行学生和学生之间朗读的横向评比,更要重视学生个体本身朗读的纵向比较,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四、拓展想象 入境美读
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朗读是一个把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
如指导朗读《月光曲》一文中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段落时,让学生欣赏《月光曲》的音乐,在和谐优美的曲调中,学生的身心深受愉悦,心灵倍感震憾,智力得以开启,脑海充满想象,整个身心完全融进音乐的意境之中,学生很快便感受到最初是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洒满了银光,这时音乐是舒缓的,而朗读的语调是轻柔抒情的;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有了曲折,朗读应该是加速,音调稍高;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音乐高昂激越,朗读时应该是语调激昂。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因而当指名读、小组读,或是全班读时,达到“情动而辞发”,能够“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重在读的训练,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精心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使学生始终处在读书的享受之中。只有我们的语文课堂处处充满琅琅的读书声,我们的语文教师真正树立以读为本,把读作为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主线,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走出“山穷水尽”的现状,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陶金宝,《新理念指导下的朗读训练》,《小学语文教学》2003、5
[2]冯荷霞,《浅谈小学生朗读水平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2003、3
[3]蒋爱民,《阅读教学要做到“四有”》,《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4
[4]闻国强,《当前朗读教学的误区与对策》,《教育信息报》2000、11、25
【关键词】个性化朗读策略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因此,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培养语感。
作为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能力、感悟角度等也各不相同,当然朗读也千变万化。但是,在朗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往往以自己或班级中尖子生的朗读作为范本,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代替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以齐读压制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失去了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由于缺乏个体自由读的基础,过早齐读,中下学生只能滥竽充数。少数尖子过早亮相也会使多数学生失去训练读的机会和信心。
这对有效实施面向全体的策略,落实人人参与读书实践是不利的。而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倡导个性化朗读,鼓励个性化朗读,以发挥朗读的最佳效能。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个性化朗读的指导呢?
一、激发兴趣 确保参与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围绕课文内容,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体验的环境,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通过多种多样、活泼灵活的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参与面。
首先,要善用导语来调动。教师巧妙的导入,能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如一位教师教学《雪孩子》这篇课文,在指导学生朗读“梦见夏天到了,他们结满金色的麦穗,在阳光下唱丰收歌”这句话时,微笑着说:“小麦苗梦见自己长大了,成熟了,给农民伯伯带来了丰收的喜悦,这是多么令人高兴、自豪的事情啊!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为麦子庆贺一下。”“让我们一起再为麦苗唱一唱丰收歌。”教师寥寥数语,艺术性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想像、情感等心智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
其次,要恰当运用媒体来丰富。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录像等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设优美的情境,便能很好地诱发学生的朗读激情,使他们由不情愿朗读到渴望朗读,由被动观望到主动参与,从而最终热爱朗读。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火烧云》一课时,先播放火烧云绚丽多姿、色彩斑澜的课件,把那些无形无色的文字,变成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学生一下子被火烧云的美景所陶醉,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体会到语言文学的美妙,学生就容易爱读、乐读、读出情感。
再次,要确保个体参与的时间。在朗读教学中,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把握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保证个体自由朗读的时间,不能按中上生的速度来预定时间,以确保每位学生读完,基本读好,决不能流于形式,匆匆收场。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上《邱少云》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内容时,他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纪念邱少云的墓碑,为了让学生读好碑文,他除了先用图片、音乐渲染当时悲壮的气氛外,然后就让学生静静地思考,怎样读才能表达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情,这段时间安排得很充裕,学生相当投入,时而皱眉深思,时而闪亮着眼睛,似乎身临其境来到战场、墓地和英雄对话。因此当学生朗读同一句碑文时,就有着不同的风格:有深情的、有缅怀的、有敬仰的、有悲壮的、更有自豪的……由此可见,给学生以独立思考、充分酝酿的时间是多么重要,这是实现个性化朗读的奠基石。
二、淡化技巧 读中感悟
朗读是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还原语言形象,理解语言内涵,体会语言情感的复杂心理过程。朗读中所体现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章情感之前,纯属理性化的“朗读技术”是徒劳的。因为语音语速的变化是和情感变化是相一致的,因此,老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侧重引导学生自我的思、悟、品,让学生推敲课文的情感基调,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文字所包蕴的丰富内涵。
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和段落,读准读通。在理解的基础上,重点抓住:“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句话。教师让学生体味这句话包蕴着的丰富的情,自主进行朗读处理,读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有的学生为了强调作者悲痛万分的心情,读得缓慢而低沉,有的学生为了强调邱少云为了战斗胜利宁愿牺牲自己,把三个“为了”短句读得铿锵有力;有的学生强调为了邱少云坚强毅力,把“千斤巨石,一动不动”读得掷地有声,余音绕梁………
以上教学,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感受,尊重不同感受产生的不同的朗读处理,还原朗读本质,让他们读出个性、读出情韵。
三、体现层次 精当点拨
学生认识事物是有规律,超越了认识的阶段,思维就会受阻。所以,指导学生朗读要经历一个“粗读-细读-精读”的过程,即由理解性的读逐步过渡到品味性的读。那种一接触课文就要求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之类的毫无层次的指导方法是不可取的。
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于老师让学生充分读了两三遍课文后,问:“读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何感想?” 生1:“我十分恨英法联军。”(板书:恨)
生2:“我十分伤心。”(板书:伤心)
生3:“对圆明园的毁灭,我感到十分惋惜。”
生4:“对圆明园的毁灭,我感到十分难过。”
师:每一个人读了都很难过,请你告诉我们,你恨谁?
生1:我恨强盗似的英法联军。
生2:我恨落后腐败的清政府。
师:告诉我们,你读了哪一段最恨?
生:读了第5自然段感到最恨。
师:看书再读读,看谁能把恨读出来。(学生自由练读)
试想,学生如果没有两三遍读课文,学生是很难个性化地走进文本的。
在朗读指导中,教师应发挥点拨引导的作用,根据学生模仿性和依赖性的特点,通过自己的范读、导读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使他们知道重音、停顿、语气、速度、声调等在朗读中是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的,从而提高学生朗读的表现力,感受语言的音韵之美。教师在点拨时,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关注学生个体朗读能力的发展,既要进行学生和学生之间朗读的横向评比,更要重视学生个体本身朗读的纵向比较,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四、拓展想象 入境美读
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朗读是一个把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
如指导朗读《月光曲》一文中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段落时,让学生欣赏《月光曲》的音乐,在和谐优美的曲调中,学生的身心深受愉悦,心灵倍感震憾,智力得以开启,脑海充满想象,整个身心完全融进音乐的意境之中,学生很快便感受到最初是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洒满了银光,这时音乐是舒缓的,而朗读的语调是轻柔抒情的;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有了曲折,朗读应该是加速,音调稍高;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音乐高昂激越,朗读时应该是语调激昂。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因而当指名读、小组读,或是全班读时,达到“情动而辞发”,能够“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重在读的训练,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精心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使学生始终处在读书的享受之中。只有我们的语文课堂处处充满琅琅的读书声,我们的语文教师真正树立以读为本,把读作为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主线,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走出“山穷水尽”的现状,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陶金宝,《新理念指导下的朗读训练》,《小学语文教学》2003、5
[2]冯荷霞,《浅谈小学生朗读水平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2003、3
[3]蒋爱民,《阅读教学要做到“四有”》,《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4
[4]闻国强,《当前朗读教学的误区与对策》,《教育信息报》200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