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虚实品意境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a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词的创作讲究“虚实结合”。在一首诗中,一般地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纯粹的写景和抽象的抒情都缺少生气和韵味,所以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便成为创造诗歌意境的重要方法。领会虚实结合,便成为品味诗词意境的一把金钥匙。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指出艺术意境具有“象”(实)与“境”(虚)两个不同层次,欣赏者充分调动想象力,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于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领会“境”这一“象”外之旨,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春色满园”是虚写,是想象,“一枝红杏”是实写,是眼前之景。两句虚实相映,以小景传大景,引发读者无穷遐想,让人获得一种审美满足。曹操的《观沧海》一诗,先是写实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是一个铺垫,给后面写大海设置了一个陪衬,“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以神奇瑰丽的想象写出了大海的雄浑浩瀚。全诗由近及远,由实到虚,显示了景物的层次感和意境的深邃。白居易的《琵琶行》,全诗共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其中第二次是实写,第一次和第三次都用了虚写——第一次送客于浔阳江头之时,只写了“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一句,第三次是在琵琶女自叙身世之后,也仅写了“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一句,这种侧面描写、借宾衬主的虚写用得真是恰到好处,既表现了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又成功塑造了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形象,同时也完成了被压抑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刻画。如果三次都是实写详写,会让人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也会使全诗拖沓冗长,失去了诗的整体美感。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颖悟的情思往来于现实与想象之间,驰骋于实境与虚境之中时,人们才能领会诗词的妙处,懂得那疏密有秩的节律,灵动多姿的情采,参差变换的意境。
  在诗人笔下虚实相生往往表现为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即把外在的客体物景与内在的主体情致依附在一起,情傍景生,景依情活,情景沟通成整体,综合成一个独立天地,完美地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感情。杜甫的《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而说家人怎样念己。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已暗含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读者可以从诗人对妻子的念之深去推想妻子对丈夫的思之切,抽象的情感(思家念子)附丽于具体的形象(对月怀人)画面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由当前(“今夜”)的“独看”(实),到往日的“同看”(虚)和未来的“同看”(虚),读者自然感悟到“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全诗虚实结合,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虚实相生有时是缘情写景。诗人常把自己的情绪、心境、感触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化虚为实,聚焦一景。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的《青玉案》:“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把无形之“忧”,无象之“愁”进行感情物化。说自己的忧愁如春水、如烟草、如满城风絮、如黄梅雨、如终南山一样高,像无边的茫茫大水那样无法收拾。“写一代之事”的巨构《北征》:“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此诗中,诗人没有写战乱带来的灾难,没有写自己的深悲,只写爱子的饥色,写他们啼哭、垢腻等战乱的灾难,诗人内心的悲痛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写朱门内外的两个画面,读者根据画面,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审美感受去补充和丰富诗的想象,就深刻地感受到:荒野上那冻死的穷人的骸骨,是“朱门”敲骨吸髓的剥削所致;朱门的酒池肉林,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造成的。作者的这种感情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化虚为实,将情感物化。
  虚实相生有时是情景交融。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言:“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王国维也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这说明意境创造的核心是一个“情”字。而“情”的本质只是一种感觉和体验,它有时甚至是不可言传的。所以当作者具有某种情感体验冲动时,是景触发了他的情,它就必然会将自己的情感移情于景,寓情于景。杜荀鹤的《春宫怨》:“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一二句写宫女正对着铜镜顾影自怜,本想梳妆打扮一番,但想到美貌误人,又不免迟疑起来,懒得动手了。三四句进一步写出了欲妆又罢的思想活动。这四句诗像是写实,其实是做隐语,暗指诗人自己在政治上的遭遇。五六句写宫女的所见所闻所感:春风骀荡,鸟声繁碎,丽日高照,花影层叠。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在欲妆又罢的一刻,透过帘栊,见到了“日高花影重”的景象,无意中发现了自然界的春天,风是“暖”的,鸟声是“碎”的,盎然春意扑面而来,立即唤起了她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花影重”,足见花开的繁茂,“鸟声碎”,足见鸟啼的欢快。由花的空自繁茂、鸟的空自欢快想到现实中人的“承恩不在貌”的凄然。这两句既是盛春正午景象的实写,又是临镜宫女怨苦之情的虚写;在章法上,承上启下,眼前声音、光亮、色彩交错融合的景象,引出了新的联想,想起了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以过去(虚)对比现在(实),以往日的欢乐(虚)反衬出今日的愁苦(实),虚实映衬,使含而不露的怨情具有更为悠远的神韵。这联想(虚)更让读者透过字句的帷幕听到宫女隐微而又极其伤痛的啜泣之声。从诗的意境来看,《春宫怨》也不只是诗人代宫女寄怨写恨(实),同时也是诗人自况(虚)。人臣之得宠主要不是凭仗才学,这与宫女“承恩不在貌”如出一辙;宫禁斗争的复杂与仕途的凶险,又不免使人憧憬起民间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与宫女羡慕越溪女天真无邪的生活又并无二致。它不仅是宫女之怨情,还隐喻当时黑暗政治对人才的戕杀(虚)。好的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已不是纯客观的生活,而是被诗人感受了的生活,是情感化、意象化了的生活,是已经化为心灵一部分的生活。心灵客观化,景物情感化,“情景相融,不能区别”。
  古典诗词中,虚与实是相对的,诗人有时以虚喻实、有时以实代虚来创造意境。李白的《赠汪伦》是首临别赠友之作。当诗人登舟欲行之际,“忽闻岸上踏歌声”。未见其人而先闻其声,以歌声代人,以虚喻实,其人物情状呼之欲出,丰富了诗境的视听感,并显出情感心曲的回流。“桃花潭”非一般浅潭小流可比,然而,千尺之深的潭水比起汪伦那种诚挚、朴素之情来,是远远“不及”的,而汪伦“送我情”到底有多深,诗人留下了大片空白(虚),任人情思去度量,去驰骋。虚实相生的手法,将难以丈量的无形情愫借用“眼前景”加以比较度量,化抽象的情谊(虚)为具体的形象(实),以实代虚,使人透过形象——潭水千尺去体味到诗人与歌者之间的情谊。有实有虚,跳跃转换,灵动自然。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这首诗首联明写昨夜,实际上暗含由今宵到昨夜的情景联想与对比。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空气中充溢着令人沉醉的温馨气息,一切都似乎和昨夜相仿佛。诗人没有去具体叙写昨夜的情事(实),只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的点染,画楼桂堂的映衬,烘托出一种温馨旖旎、富于暗示性的环境气氛,让读者去意会(虚)。颔联似应续写昨夜,却突然回到今夕相隔的现境。颈联又转为对对方处境的想象。宴席之上,灯红酒暖,觥筹交错,笑语喧哗,隔座送钩,分曹射覆,气氛是何等热烈。读者不难想到此刻诗人处境又是何等凄清寂寞。尾联再回到自身。在终宵的追怀思念中,不知不觉,晨鼓已经敲响,上班应差的时间要到了。可叹的是自己正像飘转不定的蓬草,又不得不匆匆走马兰台,开始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这样大幅度的跳跃,实境虚写(如颔联),虚境实写(如颈联),使诗歌显得断续无端,变幻迷离。结尾又将爱情间隔的怅惘与身世飘蓬的慨叹融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内涵,而且深化了诗的意蕴,含有某种自伤身世的意味。
  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咏物诗,刘熙载《艺概》中提出咏物诗应该做到“不即不离”,就是既要切合于物(实),又要在咏物中表现作者的情思(虚),也就是做到虚实相生。李商隐的咏物诗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如《落花》:“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一二句写落花景象,落花虽然早有,客在时却浑然不觉,待到人去楼空,客散园寂,孤独惆怅之情袭上心头,诗人这才注意到满园缤纷的落花,而且生出同病相怜的情思。两句诗不单写花,也兼写人。三四句表面上写“落花”乱飞的情状,显得很客观,但仔细想来,作者对“斜晖”的点染却透露出内心的不平静。此时此刻,在他眼前出现的“落花”和“斜晖”已经不是常人眼里的自然现象,而是同人一样充满感情具有生命的事物,他们像是同自己十分美好的青春和年华告别。由实到虚,我们不难理解诗人心灵的伤感和悲哀。五六句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最后两句“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语意双关,低回凄婉,感慨无限。明写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一片芳心,最终却落得个凋零残破、沾人衣裾的凄凉结局。这不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吗?诗人素怀壮志,极欲见用于世,却屡遭挫折,报效无门,所得只有悲苦失望,泪落沾衣而已。理解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我们才能对这样的咏物诗有更深切的领会和品味。
  高明的诗人不仅能体贴物情,能委婉曲折地透露心迹,同时还能缘情而异。譬如同是咏落花,李商隐还有一首《和张秀才落花诗》,其中有“落花犹自舞,扫后更闻香”两句,用舞姿来形容飞动的落花(实),既形象鲜明又蓬勃富有生气,对经久不灭的花香的描写更表现了落花形象的美好和品格的高洁,创造了新鲜的意境。这是诗人借助落花勉励别人不要因落第而颓废(虚)。这和寄寓身世之哀的《落花》一诗,就显得情趣迥异了。
  虚实结合是诗词创作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同时也是我们走进古典诗词,品味诗词意境的一把金钥匙。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诗词欣赏,应该是在一片恬然空明中,读者与诗人的心灵在宇宙生生不息、虚实相依的律动中对话,在一片感觉与想象交织的灵境中达到心灵间的默契。它不独使我们得到美感的愉悦,更让我们参悟到宇宙和人生的奥义,不独让我们接受间接解释给我们的理智,而且要我们反复品味,使我们的人格都受到诗的感化和陶冶。
  
  参考文献
  1.汤高才《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5.戴平《戏剧美》[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其他文献
傅玄生活的时期包括了整个魏代和西晋初期,作为一个由魏到晋的承上启下的诗人,傅玄的文学创作的风格对有晋一代文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建安时期的“慷慨悲凉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步步深入,语文天地里可谓是硕果累累、异彩纷呈。我们一方面惊喜于新课改把我们语文教学带入了一个新天地,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新课改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有一部分教师一味盲从于课改,不慎走入了以下两个误区:    一、以字、词读写用为基础的“双基”教学存在严重缺失    重视语文基本能力的意识缺失,直接导致了教学行为过程的缺乏。部分语文教师打着“课改”的幌子,曲解“淡化训练”的
俗话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写作文也是如此,只要经过“事事四五通”的装扮,何愁它不“精妙世无双”?装扮的手段很多。而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使用修辞。    一、巧用比喻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一考生的作文《诚信归去来》中有这样一段话:“诚信是一轮金赤朗耀的圆月,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