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龙应台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in00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子
  这一天是星期六,天空湛蓝。下午,龙应台出现在台北火车站,背一个咸菜绿双肩背包。她穿得像一个大学生:白衬衣束进牛仔裤,白色运动鞋,短发被一顶咸菜绿灯芯绒帽盖没。她跟随80位艺大的学生起舞,伸臂,扭胯,跑动,有点笨拙,但充满活力。
  龙应台生于1952年。朋友们说,很少有人在她这个年龄还能保有一团真气,一身热气。
  许多镜头对着她。其中一台摄像机后面站着黑衣墨镜的大导演王童,他会将由此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拍摄成纪录片。稍后,许多话筒伸向她。“我是身体很笨的人……”她一边用纸巾拭汗,一边微笑着解释这个名为“艺术席卷空间”的活动。
  星期四晚上10点,她来彩排过。面对汗涔涔的舞蹈系学生,她用悦耳的声音说:“我要告诉你们的是,这不仅仅是练舞室里的舞蹈,还是空间的释放。这个城市里的人很忙,心里积压了很多东西,他们经过这里,看到你们,被邀请一起跳舞,也许心里会有些小小的幸福感。”一双双年轻的、干净的眼睛注视着她。
  再早几天的星期一上午,她在14楼的小办公室里开会,同下属敲定“释放”的每一个细节。白衬衣、黑马夹,最普通的短发样式。
  一个流传颇广的故事:13年前,龙应台由德国初回台湾,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有一天,她踅进一家设计感颇强的美发沙龙,小妹一声“局长我是你的读者吔”,听得她欣慰:台湾文化有希望。于是晕陶陶被设计,又烫又剪,弄成一个“戴安娜王妃头”。她掏出七百多元(新台币)结账,赫然发现看错一个零,这“王妃头”价值七千七百大元。她掏干净口袋,在发廊员工一字排开的“欢迎再来”里落荒而逃,回去就问同事“台北物价怎么这么高”,被告知挨宰,“王妃头”实属“冤大头”。
  处理公务时的龙应台表现得思路清晰,心细如发。她的指间夹一支笔,不时在空中点划,如同乐队指挥手中的小棒。她常常用“等一下”、“你的意思是”、“请不要忘记”来起承转合,是高度灵敏的倾听者和反应者;她的想象力甚至延伸到现场在电视画面中的样子。
  在她右侧的墙上,悬挂《中国时报》创办人余纪忠先生90岁时的手泽:“取舍由时行藏在我,跨代凌霄一羽毛。”会议室两面书架上,是台湾各区、县、镇的地方志,《二二八事件辞典》之类的台湾史,以及琦君、赖和、张我军、李乔、周梦蝶等上一辈文学家的作品。有几层架上,是她的十几种著作,从《目送》、《亲爱的安德烈》到《大江大海》,她自己掏钱买来赠送往来宾客的。她在扉页上的签名,像一条不羁的龙。
  空间释放的创意来自龙应台的欧洲经验。她从YouTube上找来几段放给同仁看——在西班牙的中央市场,歌剧演员扮演的卖菜人突然开唱,市场陡然生色;在丹麦的车站,旅客愉快地被卷入突如其来的舞阵,肢体醒了。龙的一位同仁也亲历过在纽约梅西百货买鞋,柜台旁冷不丁有人开唱音乐剧的“文化”。
  “文化就是生活。”龙应台对我说,这些观念即使在文化部,也需要慢慢培养。
  彼岸的文化与本地的生活匹配吗?在这个女性都会拖着长音嗲嗲说“是~”、开计程车的男性习惯被称“先生”而非“师傅”的地方,路人忽遇邀舞是什么反应?机要秘书邓宗德告诉我,成人通常会害羞,若是一对小情侣,女的开跳,男的会跟随。两天里,我看到广场上不少用餐者举起手机录影;看到流浪汉光脚坐着看和听,忽然就拍起了巴掌;看到身材滚圆的中年妇女被音乐和节拍感染,从身体到容颜都动了起来;也看到许多人,瞄一眼,匆匆走过。
  就在几天前,车站广场大厅里拉起红线,阻止休息日到此集聚的外劳(外国劳工,台北有许多菲律宾、马来西亚籍务工者)进入。通常他们把这里当作台北的草坪,假日里三五席地而坐,说说闲话。我看到电视里有个女的忿忿不平:我们也不愿来这里“占用公共空间”、“有碍观瞻”,但休息天我们想出去的话,还能去哪里?这件事被视为侵害了外劳的人权,遭到舆论广泛批评。龙应台“敏感于人权”,与交通部长商议后,特别在议事会上强调邀请外劳参与“释放”。但不知什么缘故,头一场只见舞者,不见弱者。第二天,即使温和派报纸也表达了“一个车站,两种标准”的婉转批评,暗暗指向车站管理部门,这不是龙应台希望看到的。部委之间的沟通合作,本部门的上令下达,各个细密的齿轮在庞大的官僚机器里如何艰难咬合、负重运作,13年前她就有领教。如今,由局长而部长,意味着机器更庞大,齿轮更多,咬合更复杂,政治的因素更强大了。
  一
  广场表演告一段落,龙应台去窗口买了开往高雄的高铁车票,往屏东老家去,那里有她的母亲和哥哥。台湾资深媒体人陈浩告诉我,你见到龙家人就会知道,什么叫作淳朴。
  母亲应美君多次出现在她的著作里:浙江淳安人,杭州绸缎庄小姐,不顾家人反对下嫁湖南衡山人龙槐生,1949年随人潮涌向台湾,刚到高雄时,手里还抱着刚出生的龙应台的二哥龙应达。她用身上藏着的五两黄金租下一个小菜摊,卖西瓜、卖面粉、卖五金,卖自己包的粽子,卖一切难民需要的东西。她在有尿味的戏院里卖过票;编过渔网,半个月编好一张,换80元;她养过猪;她开口向邻居借钱,以便第二天交龙应台的学费……她像一株又柔又韧的水草,帮衬丈夫,带领4个孩子,在荒滩恶水中存活了下来。
  童年时龙应台看美国电视,常常有感于母亲的“不优雅”:讲话的声音是那么大,跟邻居讲到高兴时笑得惊天动地,开骂时正气懔然、轰轰烈烈,被骂的人只能抱头逃窜……她的生命里有一些放肆,一些充满豪气的东西。龙应台说,在有些方面,她像母亲。
  就在三天前,她偶然在一条巷子里听见一位老妇的哀号,浙江口音的哀号,心有所动,“多管闲事”过问起来——写过《大江大海》,她知道这岛上每一位七八十岁的人,身上都藏着一部颠沛离散史。她在巷子里东问西问,得到的结果是,老妇人精神有问题。她拨通了市长郝龙斌的电话。市长出差,她又拨副市长的电话,副市长自国外派人调查。龙应台刚上火车,就收到回馈:社会局已派人上门了解情况,这位邓女士确实精神异常,已享受社会福利中心的照顾,他们会继续,并“谢谢龙部长的通报”。龙应台毫不遮掩文人的感性,“那老人的口音跟妈妈一样,我受不了。”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近年来的本科教学实践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方式较为普遍,这一形式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引发诸多问题,而这些现象在课堂小组合作中十分普遍。从博弈论角度出发,以吕梁学院为例,分析研究本科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困境及其解决策略。  关键词 本科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4-0077-03  Game
2014年是我当记者的第三年。有点好笑,我们这一拨年轻记者,还没来得及产生职业倦怠就撞上整个大环境的凋落。几乎从我进入这个行业开始,每天都有朋友在离开。  小说《杰夫在威尼斯,死亡在瓦拉纳西》第一章,记者杰夫要交一篇艺术类的稿件,可是他写不出,半个小时,就盯着电邮发呆,邮件是准备发给编辑的,内容是:“我再也不能干这种破事了。你的杰·阿上。”说实话,我在心里写过这样的邮件。但我又深知这厌倦感多是来自
“看似圆滑老辣,但没有失去锋芒,没有放弃说话的权利,还有和年轻人产生碰撞的热情”  下午4点,长桌围坐着近十人。最靠外边的马东端一台单反,对准对面正在自诉清白的年轻面孔,咔哒,咔哒。“让他们看看自己怎么撒谎。”马东后来跟我说。当然,他也是这场杀人游戏的撒谎者。  这是米未传媒位于东四环的办公区,乍看上去像暑期夏令营。有点乱,不时人声鼎沸,一只灰黑色的加菲在四周悠然漫步。门上贴着白色纸条:请随手关门
摘 要 对晋中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微课培训作品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微课在教学设计和制作技术方面普遍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微课;教学设计;中小学教师;微课学习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029-02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关键词的出现,各地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关于什么是微课,国内外很
办公室有4个70后的女人,年纪分别是37岁、36岁和35岁。  36岁的A有个8岁的女孩儿,至今也没钱自己买房子,今天和父母混,明天和公婆混。她永远抱怨钱不够用,转过身来却买一堆廉价的衣服、包包、鞋子,并且不停地换手机。伊有个不争气的丈夫,没有固定工作,从不往家里拿钱,还爱赌,偷偷地在外面欠了几十万的赌债。但是伊的日子又跟全天下所有人的日子一样还不至于绝望而死。那个家底厚实的婆家永远在帮着伊的丈夫
时光倒流到数十年前,我辍学后赋闲在家,整天和一些猪朋狗友聚在一起,到处游荡,少不免和其他的坏分子冲突。  当时我家附近区域九成以上都是由“和”字头黑帮控制,其中“和胜X”为最大,“和X乐”次之。区内的小贩甚至茶楼酒馆,大多数都要受它们保护并缴保护费,否则定必受到滋扰。我们在区内属少数分子,就算和兄弟到餐厅喝茶也要带上武器,多数是童军刀或日本小剑,因为有刀套易于藏在身上。曾经有几次遭受袭击,虽然他们
我是在一位师友的建议下,接触到了这本当时还只是电子版书稿的《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和流动青年》。很快,我被深深吸引住了——第一次读到把故事讲得这么好、带着温度和情感,又如此犀利、直指弊病的中文人类学之作。  9月初,我在成都见到了刘绍华。离“女汉子”的形象颇远,她温柔,敏感,还有着韧性的刚强。大概只有兼具这些品质,才能支撑一个年轻女子孤身一人常年深入偏远封闭地区做艰难的田野调查。图/本刊记者 大
战场上的粟裕、林彪和杜聿明都是才为世出的一时人杰。他们在国民党与共产党兵戎相见、争夺天下之际,各以其军事奇才担负一个战区方面军的军事指挥重任,而深受双方最高统帅的倚重。  杜聿明还有一个经历上的独特之处是,国民党与共产党三大巅峰对决的决战中,他与共产党一南一北两位最杰出的将领粟裕和林彪都交过手。  杜聿明,字光亭,1904年11月生于陕西米脂,比林彪和粟裕大3岁,他算是一个世家子弟,还是后来毛泽东
当下,层出不穷的科技产品亮相课堂,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改变着传统课堂: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爱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充分讨论,积极思考,踊跃展示,以整个生命的姿态投入到课堂中来。前不久,在江苏省信息化教学能手大赛中,笔者执教了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下)》一课,尝试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引领学生了解孔子、司马迁等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及其主要成就,充分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一  2006年的最后一天,我去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到达时是上午,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经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讲》。他说:“对这个问题,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  话题也就从这儿开始,没想到,一发而不可收,并持续到整个聊天的结束。  “您信佛吗?”我问。  “如果说信,可能还不到;但我承认对佛教有亲近感,可能我们很多中国人都如此。”季老答。  接下来,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