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作用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ecu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几十年,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其仍是全球致死以及致残的首要原因,对全球健康带来巨大负担。药物治疗一般都有副作用,且费用昂贵,因此寻找新型、廉价且有效的心血管疾病干预手段尤为重要。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不健康饮食、久坐、吸烟、酒精、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心理压力等。迄今为止,诸多研究报到了冥想对身心健康的益处,提示其对心血管疾病潜在的积极作用。本研究从压力、高血压、吸烟、饮酒、动脉粥样硬化几大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以及衰老信号端粒酶出发,综述了冥想对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作用。本研究局限于坐姿冥想训练,把瑜伽、气功和太极拳等身心练习排除在外,以减少物理疗法的联合效应对研究带来的混杂影响。纵观目前的冥想研究,尽管在样本数量、质量、方法学上还有所欠缺(如样本量较少,缺少随机对照,冥想周期短等),但仍提示冥想对缓解压力,降低血压,减少吸烟、饮酒,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提高端粒酶活性方面有潜在益处。由于冥想易开展、成本低、风险小,冥想有可能作为心血管疾病辅助治疗的理想手段,但其在心血管疾病风险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以确立和证实其益处。

其他文献
大量研究证明,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明确疗效。文章介绍了CBT在精神疾病,尤其是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躯体形式障碍、物质滥用、进食障碍和人格障碍等治疗中的疗效证据,讨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的探讨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受体信号通路是否参与调控丘脑未定带(thalamic undefined,ZI)-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神经通路对大鼠胃牵张(gastric distraction,GD)敏感神经元放电活动及对大鼠4 h累计摄食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6只大鼠,采用荧光金(fluorescent gold,FG)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