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本科教学“导师制”中的“人文精神”诉求

来源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k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科学本科“导师制”的实施对于高等教育意义重大,它需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事”。本科生要具备三种精神:自信、激情与德性,这不仅有精神化成的层级要求,也有精神圆融的整体涵摄。导师的经验同样有三种要求:指引、规范、身教。教育的目的不是知识灌输,而是自我修养的提升与精神境界的圆成。一切教育的根本在于使得人变得更加“文雅”,更富有涵养、情操与气象。
其他文献
文章以工程管理硕士教育为切入点,从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的现实意义出发,分析了工程管理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一带一路"背景,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考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培养法律知识丰富、法律服务能力强的人才。我国现行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在法律知识传授、法律服务技能训练、考评机制、培养意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要
公共管理专业的建设发展要立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多元、复合型人才,彰显高校新工科专业发展下的人文特色。新工科对于理工科高校而言是一种转型升级,广西理工科高校
当前,学生满意度已成为衡量高校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评估指标。文章基于满意度理论,评估W校公共管理专业课堂实践、课题研究及实习实训三种实践教学模式的学生满意度,进而剖析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是保障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构建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
在越发注重信息产业安全的大环境下,“自主可控”战略已经上升为商业银行科技部门的核心指导方针之一。立足下一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分析了如何搭建支撑数据中心
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非升即走”制引入我国已有二十余载。国内大部分重点高校已实行该项制度,而欠发达地区改革步伐较为缓慢,其高校在实施“非升即走”制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