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有人批评很多网络文学作品实在是俗的很,实在是“不专业”的很,更有人居高临下地教训网络作家们要学学“文学的ABC”。对此,宋涛在《中华读书报》评论说,这些看来幼稚的文学作品,实际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就如现今已被捧为经典的《诗经》,当初不过是百姓们谋生之余随口吟唱的山歌罢了。后来大家唱开去,即如当今的网络上的读者们传开去,就是文学了。至于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则非网上读者所关心的。只要有读者,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出格”,这是网络文学另一特点,就是王朔这样“离经叛道”的作家,也达不到这样的境界。因为他们写作时,脑子里还是离不了“发表”的框框:社会效果、读者反应、作品销路、甚至领导喜怒。网络给了文学返璞归真的条件。
中国作家缺的是“关注现实”
据人民网报道,从近几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潮流和趋势来看,“关注现实”无疑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而中国文学之所以屡次失意诺贝尔奖,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我们缺少“伟大的现实主义的杰作”。曾几何时,中国文学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为文学而文学”、“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潮笼罩了一切,要么是剑走偏锋的先锋,要么是梦呓般的后现代。记录时代变迁,反映时代心声这一文学功能已经蜕化成为某些作家谋取功名利禄的工具。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深刻反映现实的题材了,这不能不说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大遗憾。笔者愿意相信,如果所有的作家都能在现实问题面前,作出“自己的精神选择”,诺贝尔文学奖最终会垂青中国作家的。
国产漫画分级先从书架做起
看漫画不再是小孩的专利,漫画的读者由原来的小朋友逐渐扩展为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国产漫画市场逐渐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漫画作品泥沙俱下,一些作品充斥着色情、暴力等低俗内容。现代出版社编辑右手谈到内地漫画分级的问题,他认为可以分,但是操作起来就比较难:“分级提法挺好,但目前国内的状况是,好的漫画作品还比较缺乏,没有什么可分的,不像日本,看漫画就像看报纸一样普及,针对不同读者,日本分得比较细,少男漫画、少女漫画、成人漫画等,我们这里还没有到达漫画产量大到必须分级的那种状态。”他建议,在漫画上市时,出版社都会有一个“上架建议”,对漫画在书店内的销售区域作出指导,出版社根据漫画定位,建议书店将其摆放在成人书架或儿童书架,以引导读者正确选择。
读者购买诺奖书不该是“行为艺术”
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88岁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该奖百余年历史上的第11位女性获奖者由此产生。“诺贝尔文学奖是文学的盛宴,也可以说是出版社的摇钱树,这个奖本身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国内最早系统介绍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出版人刘硕良说,诺贝尔文学奖总能在社会上造成波澜,出版社自然要分一杯羹。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文景公司总经理施宏俊对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国内,诺贝尔文学奖效用很大,中国人对文学还是有着崇敬的心理。好的文学作品得到大众的关注,这是可喜的一面。但是值得担忧的是,现在的读者似乎越来越不关注作品本身,诺贝尔文学奖变成了文化事件甚至娱乐新闻,真正阅读作品的人比例很低。”“我们的读者购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好像是行为艺术,买了却不见得读。”施宏俊觉得,是否应该弱化诺贝尔文学奖,回归到阅读本身。
图书排行榜的“猫儿腻”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排行榜一旦和商业挂上钩,出现排行文化的“军备竞赛”,则事情就变质了。你需要怎样的眼球,我就能设计出怎样的榜单。你有图书畅销榜、作家财富榜,我就弄个××实力榜。即便是中国相对权威的“开卷榜”榜单,统计的不过是这些书在“书店”里卖的如何?由此看来,排行榜是给人家看的。排行榜在刺激购买上有多大的效力,所有的出版者都宁可过高估计,也不敢小觑。于是,“打榜”就产生了:以自己的资金去书店一次性或几次性购买一定数量的图书,以保证上榜“露头”。当然,这类以为上榜可以产生“惯性推动”的朋友多少是坚信排行榜就是最好的广告的。怎样在中国这么广大的地区打好“上榜的游戏战”,如何释放图书畅销假象的“烟雾弹”,如何与媒介联合演习配合“打榜”行动,这一切,只要有利润空间,在中国都会形成产业链条。
让剽窃者“犯罪成本”高起来
据东方网报道:清史研究专家冯佐哲因为写了一部《和珅评传》,该著作连续横遭多家出版社和许多“文贼”剽窃,教授打假十年,弄得身心疲倦、最后发出“谁想抄就抄吧”。这对当前保护知识产权,无疑是个讽刺。为什么有了法律,剽窃者还能如此猖獗呢?这是因为一是出版社为了拉稿子,不惜支持甚至是组织剽窃行为,在此种情况下,剽窃者便有恃无恐。二是一些教授级名人为了学术成果而公然抄袭他人论文,这种“示范作用”助长了抄袭之风。三是一些青年学子剽窃论文,其学籍未见处理,反而蒙混过去,这类人已投机取巧成风,早已把剽窃看成是“很正常”的事,道德水准滑坡。四是剽窃者一旦案发,社会对其道德层面没有惩罚举动。如这里刚闹完剽窃官司,那边就有出版社因其是“名人”而给其出书,在这里,言论、出版自由权利被广泛滥用。如何制止剽窃?关键是让剽窃者的“犯罪成本”高起来,这种惩罚,应更多地在行政处罚和社会道德层面进行,这样,出版社就不敢再理直气壮出剽窃书了。
中国作家缺的是“关注现实”
据人民网报道,从近几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潮流和趋势来看,“关注现实”无疑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而中国文学之所以屡次失意诺贝尔奖,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我们缺少“伟大的现实主义的杰作”。曾几何时,中国文学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为文学而文学”、“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潮笼罩了一切,要么是剑走偏锋的先锋,要么是梦呓般的后现代。记录时代变迁,反映时代心声这一文学功能已经蜕化成为某些作家谋取功名利禄的工具。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深刻反映现实的题材了,这不能不说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大遗憾。笔者愿意相信,如果所有的作家都能在现实问题面前,作出“自己的精神选择”,诺贝尔文学奖最终会垂青中国作家的。
国产漫画分级先从书架做起
看漫画不再是小孩的专利,漫画的读者由原来的小朋友逐渐扩展为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国产漫画市场逐渐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漫画作品泥沙俱下,一些作品充斥着色情、暴力等低俗内容。现代出版社编辑右手谈到内地漫画分级的问题,他认为可以分,但是操作起来就比较难:“分级提法挺好,但目前国内的状况是,好的漫画作品还比较缺乏,没有什么可分的,不像日本,看漫画就像看报纸一样普及,针对不同读者,日本分得比较细,少男漫画、少女漫画、成人漫画等,我们这里还没有到达漫画产量大到必须分级的那种状态。”他建议,在漫画上市时,出版社都会有一个“上架建议”,对漫画在书店内的销售区域作出指导,出版社根据漫画定位,建议书店将其摆放在成人书架或儿童书架,以引导读者正确选择。
读者购买诺奖书不该是“行为艺术”
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88岁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该奖百余年历史上的第11位女性获奖者由此产生。“诺贝尔文学奖是文学的盛宴,也可以说是出版社的摇钱树,这个奖本身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国内最早系统介绍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出版人刘硕良说,诺贝尔文学奖总能在社会上造成波澜,出版社自然要分一杯羹。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文景公司总经理施宏俊对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国内,诺贝尔文学奖效用很大,中国人对文学还是有着崇敬的心理。好的文学作品得到大众的关注,这是可喜的一面。但是值得担忧的是,现在的读者似乎越来越不关注作品本身,诺贝尔文学奖变成了文化事件甚至娱乐新闻,真正阅读作品的人比例很低。”“我们的读者购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好像是行为艺术,买了却不见得读。”施宏俊觉得,是否应该弱化诺贝尔文学奖,回归到阅读本身。
图书排行榜的“猫儿腻”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排行榜一旦和商业挂上钩,出现排行文化的“军备竞赛”,则事情就变质了。你需要怎样的眼球,我就能设计出怎样的榜单。你有图书畅销榜、作家财富榜,我就弄个××实力榜。即便是中国相对权威的“开卷榜”榜单,统计的不过是这些书在“书店”里卖的如何?由此看来,排行榜是给人家看的。排行榜在刺激购买上有多大的效力,所有的出版者都宁可过高估计,也不敢小觑。于是,“打榜”就产生了:以自己的资金去书店一次性或几次性购买一定数量的图书,以保证上榜“露头”。当然,这类以为上榜可以产生“惯性推动”的朋友多少是坚信排行榜就是最好的广告的。怎样在中国这么广大的地区打好“上榜的游戏战”,如何释放图书畅销假象的“烟雾弹”,如何与媒介联合演习配合“打榜”行动,这一切,只要有利润空间,在中国都会形成产业链条。
让剽窃者“犯罪成本”高起来
据东方网报道:清史研究专家冯佐哲因为写了一部《和珅评传》,该著作连续横遭多家出版社和许多“文贼”剽窃,教授打假十年,弄得身心疲倦、最后发出“谁想抄就抄吧”。这对当前保护知识产权,无疑是个讽刺。为什么有了法律,剽窃者还能如此猖獗呢?这是因为一是出版社为了拉稿子,不惜支持甚至是组织剽窃行为,在此种情况下,剽窃者便有恃无恐。二是一些教授级名人为了学术成果而公然抄袭他人论文,这种“示范作用”助长了抄袭之风。三是一些青年学子剽窃论文,其学籍未见处理,反而蒙混过去,这类人已投机取巧成风,早已把剽窃看成是“很正常”的事,道德水准滑坡。四是剽窃者一旦案发,社会对其道德层面没有惩罚举动。如这里刚闹完剽窃官司,那边就有出版社因其是“名人”而给其出书,在这里,言论、出版自由权利被广泛滥用。如何制止剽窃?关键是让剽窃者的“犯罪成本”高起来,这种惩罚,应更多地在行政处罚和社会道德层面进行,这样,出版社就不敢再理直气壮出剽窃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