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茬口安排、产量及效益分析、芡实栽培技术要点和水芹栽培技术要点4个方面,探讨露地特色蔬菜苏芡-水芹优质高效接茬新技术。其规模化生产平均效益可达22.5万元/hm2以上,比传统芡实栽培增加纯效益7.5万~15.0万元/hm2,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关键词 芡实;水芹;优质高效接茬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5-08547-02
苏州拥有种植水生蔬菜得天独厚的、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着数千年的栽培历史,是全国著名的“水八仙”主产地。在长年栽培过程中,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结合品种多的优势,建立形成了很多好的耕作制度,在丰富市场和增加菜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苏芡是水生蔬菜中栽培效益最好的品种之一,其价格可谓蔬菜之王,传统1年栽培1茬。然而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速推进,原有耕作方式面临挑战,工业化发展又给土地供需带来矛盾,尤其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显得更为突出。为此,探索土地产出率高、单位收益率高且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好的茬口安排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1-5]。“芡实-水芹”为近年探索、总结、完善、创新开发出的周年高效生产模式,其规模化生产平均效益可达22.5万元/hm2以上,比传统芡实栽培增加纯效益7.5万~15.0万元/hm2,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 茬口安排
第1茬种植芡实(苏芡),时间安排在4月~9月20日,一般3月中下旬催芽播种,5月上旬移栽,6月上旬定植,8月上旬~9月20日分批收获,比常规单茬栽培提早7 d播种,提前20 d采收,少收2次。第2茬种植水芹(常熟白芹或玉祁红芹),时间安排在9月中旬至翌年4月上旬,9月中旬催芽,9月下旬排种,11月深栽软化,12月~翌年4月上旬收获(3月中旬后宜去根上市)。
2 产量及效益分析
第1茬苏芡原产于苏州,是著名的地方特色水生蔬菜品种,由于米仁大、糯性强、吃口好,深受市场青睐,鲜芡米更是趋之若鹜,近年来价格节节攀升,市场价高达200元/kg,产量达1 200~1 350 kg/hm2,产值12万元/hm2左右。第2茬水芹也是江苏的地方特色品种,其上市期恰逢元旦、春节期间,市场需求量较大,2~3月又是春淡季节,市场价格较为紧俏,加上周边上海市场的拓展,批发价格稳定在3元/kg以上,产量达6.0万~7.5万kg/hm2,产值达18.0万~22.5万元/hm2。
3 芡实栽培技术要点
3.1 选择品种 选择适宜于江苏地区种植的生长势强、植株无刺、粒大、产量高、品质佳的苏芡(曾称南芡,无刺芡)或其杂种后代,如紫花苏芡、姑苏芡2号、姑苏芡4号等良种。
3.2 培育壮苗
3.2.1 苗床准备。播种前准备好苗床,平整床面,床土厚15 cm左右,清除丝状藻类、浮萍。
3.2.2 催芽播种。一般可提早5~10 d,于3月中下旬选取成熟、无损伤种子,淘洗干净后将种子放在缸盆里催芽,白天日晒增温,夜晚盖帘保温,7~10 d后种子露白播种,也可不催芽直播露地(气温较低时,可用塑料薄膜覆盖)。播种量1 kg/m2左右,播时要近水面轻撒,播后保持浅水层5 cm,并防止浮萍入池。
3.2.3 移苗假植。播种后30~40 d,幼苗出现1~2张圆叶时,带子起苗假植,一般行株距30 cm×30 cm,防止泥土埋没心叶。
3.3 适时定植
3.3.1 田块选择。选用地势平坦、有机质丰富、耕作层30 cm左右的壤土、黏壤土,不用污泥深及腐殖质含量过高的池塘、藕田种植,能灌能排,前茬为茭白、水芹或油菜、小麦及地四季豆、蚕豆等作物田块。
3.3.2 整地筑埂。大田耕翻,耕深30 cm左右,耙平,并去除杂草、浮萍、藻类等。同时在田块四周做高60~70 cm、宽40~50 cm的田埂,必要时在田埂内侧粘贴塑料薄膜,防止漏水。
3.3.3
清塘挖穴。定植前5 d施茶子饼或石灰或氯氰菊酯等清除圹内食草鱼类及小龙虾等有害生物。同时按距埂首行1 m,其他株行距2.2 m×2.2 m挖锅形穴,穴深15~20 cm,上部直径60~80 cm。每行间可适当栽些芡苗以备移苗补缺。
3.3.4 定植标准。定植可适当提前至6月上旬,苗龄在60~70 d,圆叶3~4张,大叶直径20~25 cm,叶柄长40~50 cm,粗1.0~1.5 cm。注意不可定植过深,也不可太浅。
3.4 田间管理 芡实主要做好防风、补苗、雍土、除草、灌水和追肥等工作。
3.4.1 水层管理。芡实整个生长期应保持一定水层。定植初期保持水位10 cm左右(定植穴内水深25 cm),以后随植株生长,水位逐渐增至30~50 cm。生长期间不能断水露出水面。
3.4.2 培土补苗。定植后10 d左右,随芡苗心叶逐步向上生长和新根长出进行分批培土,一般分2次将扒开的泥土回填入穴,以不埋心叶为准。如有缺株,及时补栽。
3.4.3 清除杂草。芡实定植后7~10 d,开始捞除浮萍至田外,并拔除杂草、揉成团埋入泥中作肥料。7月底8月初叶片封行后停止除草。
3.4.4 巧施肥料。芡实不耐肥,氮肥过多,叶色深绿光亮,叶大肥厚,但易影响结果和易发生叶瘤病。
(1)基肥。一般肥力田块撒施腐熟优质有机肥7 500 kg/hm2,耕翻、耙平、挖穴;定植前,在锅形穴底部,再施腐熟鸡粪3.75~7.50 kg/hm2或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0~3.00 kg/hm2,并与穴内泥土拌匀。
(2)追肥。应远离植株并呈螺旋状分3次施,以氮磷钾三元复合肥为主,也可选用“粪搅泥”和腐熟畜禽粪等。苏州地区应适当减少磷的比例,而增加钾的比例。第1次于缓苗后追施225 kg/hm2左右,15~20 d后第2次追施300 kg/hm2左右,第3次于封垅前追施450 kg/hm2左右,采收后期视植株生长情况可再追肥150 kg/hm2左右。封行时结合喷药可叶面喷施0.1%硼肥或微量元素。采收后期视植株生长情况可再适当追肥150 kg/hm2左右。
关键词 芡实;水芹;优质高效接茬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5-08547-02
苏州拥有种植水生蔬菜得天独厚的、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着数千年的栽培历史,是全国著名的“水八仙”主产地。在长年栽培过程中,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结合品种多的优势,建立形成了很多好的耕作制度,在丰富市场和增加菜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苏芡是水生蔬菜中栽培效益最好的品种之一,其价格可谓蔬菜之王,传统1年栽培1茬。然而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速推进,原有耕作方式面临挑战,工业化发展又给土地供需带来矛盾,尤其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显得更为突出。为此,探索土地产出率高、单位收益率高且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好的茬口安排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1-5]。“芡实-水芹”为近年探索、总结、完善、创新开发出的周年高效生产模式,其规模化生产平均效益可达22.5万元/hm2以上,比传统芡实栽培增加纯效益7.5万~15.0万元/hm2,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 茬口安排
第1茬种植芡实(苏芡),时间安排在4月~9月20日,一般3月中下旬催芽播种,5月上旬移栽,6月上旬定植,8月上旬~9月20日分批收获,比常规单茬栽培提早7 d播种,提前20 d采收,少收2次。第2茬种植水芹(常熟白芹或玉祁红芹),时间安排在9月中旬至翌年4月上旬,9月中旬催芽,9月下旬排种,11月深栽软化,12月~翌年4月上旬收获(3月中旬后宜去根上市)。
2 产量及效益分析
第1茬苏芡原产于苏州,是著名的地方特色水生蔬菜品种,由于米仁大、糯性强、吃口好,深受市场青睐,鲜芡米更是趋之若鹜,近年来价格节节攀升,市场价高达200元/kg,产量达1 200~1 350 kg/hm2,产值12万元/hm2左右。第2茬水芹也是江苏的地方特色品种,其上市期恰逢元旦、春节期间,市场需求量较大,2~3月又是春淡季节,市场价格较为紧俏,加上周边上海市场的拓展,批发价格稳定在3元/kg以上,产量达6.0万~7.5万kg/hm2,产值达18.0万~22.5万元/hm2。
3 芡实栽培技术要点
3.1 选择品种 选择适宜于江苏地区种植的生长势强、植株无刺、粒大、产量高、品质佳的苏芡(曾称南芡,无刺芡)或其杂种后代,如紫花苏芡、姑苏芡2号、姑苏芡4号等良种。
3.2 培育壮苗
3.2.1 苗床准备。播种前准备好苗床,平整床面,床土厚15 cm左右,清除丝状藻类、浮萍。
3.2.2 催芽播种。一般可提早5~10 d,于3月中下旬选取成熟、无损伤种子,淘洗干净后将种子放在缸盆里催芽,白天日晒增温,夜晚盖帘保温,7~10 d后种子露白播种,也可不催芽直播露地(气温较低时,可用塑料薄膜覆盖)。播种量1 kg/m2左右,播时要近水面轻撒,播后保持浅水层5 cm,并防止浮萍入池。
3.2.3 移苗假植。播种后30~40 d,幼苗出现1~2张圆叶时,带子起苗假植,一般行株距30 cm×30 cm,防止泥土埋没心叶。
3.3 适时定植
3.3.1 田块选择。选用地势平坦、有机质丰富、耕作层30 cm左右的壤土、黏壤土,不用污泥深及腐殖质含量过高的池塘、藕田种植,能灌能排,前茬为茭白、水芹或油菜、小麦及地四季豆、蚕豆等作物田块。
3.3.2 整地筑埂。大田耕翻,耕深30 cm左右,耙平,并去除杂草、浮萍、藻类等。同时在田块四周做高60~70 cm、宽40~50 cm的田埂,必要时在田埂内侧粘贴塑料薄膜,防止漏水。
3.3.3
清塘挖穴。定植前5 d施茶子饼或石灰或氯氰菊酯等清除圹内食草鱼类及小龙虾等有害生物。同时按距埂首行1 m,其他株行距2.2 m×2.2 m挖锅形穴,穴深15~20 cm,上部直径60~80 cm。每行间可适当栽些芡苗以备移苗补缺。
3.3.4 定植标准。定植可适当提前至6月上旬,苗龄在60~70 d,圆叶3~4张,大叶直径20~25 cm,叶柄长40~50 cm,粗1.0~1.5 cm。注意不可定植过深,也不可太浅。
3.4 田间管理 芡实主要做好防风、补苗、雍土、除草、灌水和追肥等工作。
3.4.1 水层管理。芡实整个生长期应保持一定水层。定植初期保持水位10 cm左右(定植穴内水深25 cm),以后随植株生长,水位逐渐增至30~50 cm。生长期间不能断水露出水面。
3.4.2 培土补苗。定植后10 d左右,随芡苗心叶逐步向上生长和新根长出进行分批培土,一般分2次将扒开的泥土回填入穴,以不埋心叶为准。如有缺株,及时补栽。
3.4.3 清除杂草。芡实定植后7~10 d,开始捞除浮萍至田外,并拔除杂草、揉成团埋入泥中作肥料。7月底8月初叶片封行后停止除草。
3.4.4 巧施肥料。芡实不耐肥,氮肥过多,叶色深绿光亮,叶大肥厚,但易影响结果和易发生叶瘤病。
(1)基肥。一般肥力田块撒施腐熟优质有机肥7 500 kg/hm2,耕翻、耙平、挖穴;定植前,在锅形穴底部,再施腐熟鸡粪3.75~7.50 kg/hm2或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0~3.00 kg/hm2,并与穴内泥土拌匀。
(2)追肥。应远离植株并呈螺旋状分3次施,以氮磷钾三元复合肥为主,也可选用“粪搅泥”和腐熟畜禽粪等。苏州地区应适当减少磷的比例,而增加钾的比例。第1次于缓苗后追施225 kg/hm2左右,15~20 d后第2次追施300 kg/hm2左右,第3次于封垅前追施450 kg/hm2左右,采收后期视植株生长情况可再追肥150 kg/hm2左右。封行时结合喷药可叶面喷施0.1%硼肥或微量元素。采收后期视植株生长情况可再适当追肥150 kg/hm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