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意味的荒诞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hi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开篇即自题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中“满纸荒唐言”即《红楼梦》的语言的荒诞,“一把辛酸泪”则指意味上的荒诞。《红楼梦》意味上的荒诞,涵盖自然、社会、人际、感情和生命终极诸多层面。既有曹雪芹个人的遭遇,家族的盛衰,又寓示对人生终极追问所产生的荒唐感。寓意深广,独步千古,呈现出曹雪芹的超前之思。时至今日,《红楼梦》不失为可用现代哲学解读荒唐人生的经典文本。
  
  (一)创作小说本身的荒诞
  
  曹雪芹所处时代的小说家,无法等同于当今作家,拥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当时士人热衷的是科举,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曹雪芹从事小说创作,时常会遭受周围人讥笑。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投入到《红楼梦》的写作,并最终“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甲戌本第一回脂评)。曹雪芹潜心创作的同时,有“于国于家无望”的负罪感。又强烈预感自己呕心沥血之作,却很可能永远难觅知音。超常的痛苦、虚空和茫然,啮食作者的心灵。殚精竭虑,却又清醒意识到这一切无异于徒劳。明知一切皆空,又极其残酷地奋力前行。执著中的荒唐感,类似一句当代流行语——痛并快乐着。
  
  (二)社会现实的荒诞
  
  《红楼梦》描写的是封建社会的“末世”,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荒谬感。有如打开了潘多拉的匣子,群魔乱舞,丑态百出。官场腐败,贪赃枉法,冤狱遍地。贾雨村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一味讨好权门贾府,断送了自己恩人之女甄英莲的终生。第十五回写水月庵的老尼净虚包揽官司,转送给王熙凤三千两银子,活活逼死了两条人命。在所谓的佛门净地,上演了一场阴谋肮脏交易,产生辛辣绝妙的讽刺。封建家族内部也是明争暗斗,乌烟瘴气。林黛玉的老师,是名利熏心的贾雨村。贾政的妾,竟是庸俗不堪的赵姨娘。贾政对贾宝玉恨铁不成钢、爱之有加的父子亲情,却异化为要将他往死里打。探春常因其是庶出而羞愧不已,对自己的生母赵姨娘,唯恐躲之不及。王熙凤和贾琏夫妻之间的同床异梦,一举一动都散发着铜臭味。第四十四回贾琏的偷鸡摸狗,多么荒唐的事,在贾母看来却没什么大不了的,“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作为底下丫鬟们的命运,尤其荒唐悲惨。大观园可以允许贵族主子们的苟且乱伦,却绝不允许司棋与潘又安之间的谈情说爱;金钏和宝玉说话有点随便,就遭到王夫人的痛斥,最终投井而亡;晴雯的美丽灵巧,也成为一种罪过。这种荒谬,既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朝政的腐败,也揭示封建家长制、妻妾制、奴婢制和名分礼仪的腐朽、冷酷和荒唐。黑白颠倒,美丑不分,玉石俱焚。贾政在元妃省亲时,对自己的亲生女儿,口口称臣,诚惶诚恐。贾政是严肃而虔诚的,正因为他是认真的,才让读者倍感“荒唐愈可悲”,虽然封建统治者一直宣扬忠孝两全,自我标榜吾皇以孝而治天下。但具体到实际生活,则孝必让位于忠,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由此可见纲常伦理体系自身,破绽百出,自相矛盾。荒唐的人生,源自制度的荒谬。同美国著名黑色幽默派作家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在寓示社会制度的荒诞性上,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和深刻。
  
  (三)生命本体存在的荒诞
  
  《红楼梦》开篇的“大荒山”“无稽崖”和“青埂峰”,既还原着人类创始的蛮荒氛围,也寓示生命本初的荒诞。弃石作为贾宝玉的原型,意味人被神的遗弃,要忍受人间的不足与无常。顽石以幻形入世,“反认他乡是故乡”,生是如此,活是如此,死也是如此荒诞。《红楼梦》通过贾宝玉天上人间的历程寓示整个人类的生命,开始和最后的归宿都是“空”。降临人间贾宝玉由一僧一道挟着由“空”的神话世界来到了贾府所代表的“色”的现实世界,历经家族、爱情和青春的三重悲剧后,最终又由一僧一道挟着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空的世界”,真可谓是来无影去无踪,生来无端,死去茫然。按照当代科学家的论断,地球最终会毁灭的,即人类有一天也会归于空的。而每一生命个体从第一声啼哭开始,就一步步逼近死亡,谁也无法逃脱一死。《红楼梦》中妙玉最喜欢王梵志的两句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好了歌》《好了歌注》及林黛玉的《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无不表现出死亡给生命带来的虚空感。第一一三回写贾宝玉:“‘当日园中何等热闹,自从二姐姐出阁以来,死的死,嫁的嫁,我想他(妙玉)一尘不染是保得住了,岂知风波顿起,比林妹妹死得更奇!’由是一而二,二而三,追思起来,想起《庄子》上的话,虚无缥缈,人生在世,难免风流云散,不禁大哭起来。”贾宝玉最喜欢花和尚鲁智深唱的《寄生草》中的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红楼梦》中的诸多女性,吞金的、上吊的、自刎的、投井的、病逝的……形式各不相同,“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但寻到的只能是死亡之门。不特女性如此,所有的男性,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死路一条,别无选择!生命的终端是死亡带来的一片巨大的虚无,“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
  贾宝玉的生命基因是三重的,有作为顽石的自然性,作为通灵宝玉的神性和作为贾府贵族公子哥的社会属性。基于这一点而言,我认为《红楼梦》塑造艺术形象,是暗合甚或承继了《西游记》的塑造手法,该不会被大家视作是武断吧?由此观之,贾宝玉是物性、人性和神性的对立统一。宝玉生命自身三维体系,也是一个荒诞的存在。证之于贾宝玉的感情世界,贾宝玉陷入“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矛盾痛苦之中,而他最理想的爱人,却是兼有钗黛双美的警幻仙姑之妹。梦醒后,却是与粗笨丫头袭人初试云雨情。这一切的阴差阳错,人生的“终无意趣”是封建婚姻制度对青年男女自由爱情的摧残,是社会家庭规范和个人独立性之间的对立,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同时也象征着生命本体的分裂和荒唐。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的《玫瑰门》叙述了男主人公叶兆北自身角色的四分五裂。他认为乡下女子秀姑适合于婚姻,爱情上心仪高雅女性苏眉,现代女性竹西在性爱上更让他销魂。这两者正好可以比较研读,思考现代人生命本体,如何摆脱自身的分裂和荒诞存在。也许物性、人性和神性的对立和统一,类似《红楼梦》里真假一体的风月宝鉴,永远是一个矛盾的存在。分裂是绝对的,和谐是相对的。不断弥兮分裂,是生命在水一方的“伊人”,如同加谬笔下的西西弗,永远无法将石头滚到山顶,却从不向神灵屈服,永远在滚动!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什么都可以从中解读,而解读出的一切,又让我们很难十分满意。这也许正是《红楼梦》研究的艰难和魔力之所在。本文探讨了《红楼梦》语言和意味的荒诞,并认为这种荒诞寓意深刻,有时代、制度、礼教和哲学的深厚蕴涵。对它的研究,既有哲学价值,也有审美意义。
其他文献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重要方法,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要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增强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质量;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获得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的体验;学
作文教学中,学生最感头疼的是作文没有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学生每天都在多彩多姿的现实中生活,怎么会没有写作素材呢?主要是他们没有能够感受生活,缺少对生活的思考和体悟。为了让学生能够真实地体验生活,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场合,有意无意地利用或者创设一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感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
几天前,某晚报登出一篇“时评”:周杰伦新歌入试卷是汲取营养还是拨弄垃圾?原来,武汉市一中学语文试卷中,有一道选做题是默写周杰伦新歌《青花瓷》的歌词。老师因为学生喜欢所以大胆尝试一下。专家则认为,流行文化无孔不入,容易对学生造成误导。由此引发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其实,我们谁都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流行音乐,更具体地讲,流行歌曲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论你喜欢或是不喜欢,他们时时刻
文章题目,是文章章法的有机构成部分。如果说其他的艺术形式或其他的文体,对此要求或许还比较宽松的话,如“无标题音乐”,有些诗歌直接标出的是“无题”,有些甚至就没有题目,文章要有题目却是一项比较明确的规定。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历史的概念,过去的就不见得这样。如《论语》章节的题目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只是取下边紧接着文字开头的两个字而已(古人文章、文学不作明确区分,《诗经》也是这样处理的)。这种认识
初步研究了微波处理对哈密瓜汁中POD、PPO、LOX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控制微波处理温度不超过48℃时,最优处理组合为微波处理时间40s、微波处理9次、pH值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