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中的适度惩戒策略

来源 :启迪·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ppgre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记》有云:“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同样在传统的西方教育也有关于体罚的记载,随着现代“儿童意识”的苏醒,“惩戒”已成为教育界中讳莫如深的词汇,于是我们越来越多见到了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说轻了起不到警醒的作用,说重了害怕引发所谓的“精神伤害”,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学校教育更处于了尴尬境地。怎样才能摆脱教育的这种“尴尬境地”呢?我们能不能用适当的惩戒去管理孩子?
  一、惩戒的方式要灵活机动
  英国皮亚丹博物馆里收藏着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另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麦克劳德的作品。麦克劳德上小学时,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他老是想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子。有一天,他杀了一条狗。说来也巧,这条狗正是他们校长的宠物。显然,麦克劳德闯了祸。校长知道了,决定给他以惩罚。惩罚的内容是罚他画两幅画,及人体骨骼图和人体血液循环图,也就是皮亚丹博物馆收藏的这两幅画。麦克劳德后来成为一名杰出的解剖学家,这得益于他的校长在他犯了错误能对他的好奇心加以恰当的保护和正确的引导。毫不讳言,麦克劳德的校长给了麦克劳德以惩戒,然而这样的惩戒应该说是高明的,没有一点个人泄愤的色彩,却弥漫着一种诗意的美丽,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辉色彩。这样的方式和陶行知的三颗糖的故事、苏霍姆林斯基对待摘花小女孩的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给孩子指引了正确的道路,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难以磨灭的印象。因此面对惩戒,需要的是我们的教育智慧,切不可将“惩戒”变成我们泄愤的方式,而是应该以“爱”和“责任”为目的,改变思路,将“危机”变为“转机”,还“惩戒”以教育的本质。
  二、惩戒的过程要量化适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赫尔巴特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现在很多班级都制定了班规,班规就是学生的行为底线,一旦突破,班主任必须有所行动,而不是做“老好人”任由学生摆布。例如我们班的小何,在我没有教他之前,早已听过他的“大名”,这个孩子由于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严重缺乏家教,又不断转学,导致学习习惯和学习知识都出现断裂层,成绩和行为都出现严重的障碍。今年安排入我的班级,在安排值日生时,他立刻被其他同学排斥,谁也不愿意和他同一组。原因是以前从不做值日的,同学们生怕耽误了整组值日活动,于是我给他单独安排了拖地的任务,果然每次值日都是溜之大吉。为了改变现状,我把他留了下来,明确告知,今天必须完成拖地,拖完地才能回家。他见有老师看着,无法溜走,便先转身去了洗手间,一会回来了,手里拿的不是拖把,而是脸盆和抹布,开始擦起讲台来了,我一愣,随即对他表达了帮我擦讲台的谢意,同时不忘再次嘱咐,今天必须拖地。等我从办公室处理完事情再次回到教室时,发现讲台被擦得干干净净,地面也有拖过的痕迹。心中大喜,这是绝好的机会,立刻奔回办公室,在QQ群里大力表扬了他一番。马上有其他家长在后面回复,表示赞扬。第二天,一上语文课,我又特地利用课前5分钟,将我的表扬和家长们回复的表扬一齐向全班学生朗读。全班同学都向小何投来惊讶的目光,他们从来没有想象过,这么个从来不做值日的人,居然主动帮老师擦讲台,太不可思议了。就在大家这种交织着赞赏和半信半疑的目光中,小何低下了头,甜甜地笑了。这大概是他第一次接受这么隆重的表扬,他在课堂上自信地笑了。从此事件之后,小何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每天放学,他都会主动来问我关于作业等问题,偶尔还说些家里或者班级里的小趣事。心理学家盖兹说:“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就这么一次机遇,小何改变他在同学和老师心目中的形象,这无疑是对他的最大成功。當然,习惯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何况他积弊已久,反复也在情理之中。至今,他仍是我们班的特殊生,但是比刚开学时可爱多了。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在学习上大致可分为四种:“生而好学为上,熏染而学次之,督促而学以次之,最下者虽督促不学。然而生而好学与督促不学的人究竟是少数,大多数得到相当熏染、督促就学了。”因此在日常教育,作为老师应抱着一颗“改变”的心去改变我们的孩子,而不是刻板化的思维看着我们的孩子,同时面对存在问题的孩子,切不可采用狂风暴雨式的惩戒强迫孩子,从点滴细微处出发,找到孩子行为道德的“最近发展区”锻炼孩子的品格。
  三、惩戒的目的要明确易懂
  有这样一种教育观点:为了体现正面引导作用,有的老师把对犯过错孩子的惩戒定为这个孩子最不喜欢做的事情。如他最不喜欢唱歌,就偏偏罚他唱一首歌,他最不喜欢看书,就罚他看一本课外书,不喜欢扫地的就罚扫地等,认为一举两得。但现实情况未必合适,我始终坚持认为,对孩子的惩罚内容,要和他所犯的过错有联系。例如面对不遵守游戏规则的孩子时,处理方法可以是一天不许玩游戏,如果一个孩子伤害了另一个孩子,那也必须要和对方说对不起,直到对方原谅,才能解除禁止。我曾亲见过这样一幕“惩戒”的场景:一个孩子在前面开心地玩着各种游戏,另一个孩子紧跟在后面,不断地说对不起,遇到一个好说话点的主,或许一会就原谅了,如果碰到个难缠的,也许说上一天,嘴皮子都干了,也未必能被原谅,于是只好第二天继续。当然,这样的惩罚方式我不敢说有多完美,但至少在这个过程中,犯错的孩子知道自己错了,就必须由自己来承担后果,而且这个解决的过程越痛苦越艰辛,他的记忆也就越深刻,力保不再犯同样的问题,同时这也是给其他孩子一个直观的教育,大家都能引以为戒,孩子也才能更明确地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在相应的处罚中体会到悔意。而这样的惩戒方式始终和事件起因有着密切直观的联系,便于儿童思考与反思自身行为,为儿童的行为树立了规范。
  孙云晓教授说:“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但是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惩戒,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如何适度而艺术地运用好这种工具,考验的是老师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以及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独特的人格魅力,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修炼和提升。
其他文献
[摘 要] 数学直觉是一种非逻辑的、自发的和“不可解释”的思维形式,它是对思维对象从整体上考察,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通过丰富的想象作出的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双基,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组块,培养学生的直觉顿悟。强调数形结合,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加强学生的直觉理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满足学生的直觉渴望。运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进行直觉诱发。注重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优势互补,培养
[摘 要]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评价与指导的密切结合。多元化评价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也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同学们养成了自评互评的习惯,体育成绩也随之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 体育 多元化评价 促进作用  
一、教材插图的作用  随着教科书编纂的发展,教材中插图的数量也在明显增加。现行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是由洪宗礼先生主编,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一套语文教材。就现行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而言,六册书共计包括了彩页插图50幅,黑白插图134幅,如此之多,插图越来越成为语文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  课本中的一幅幅插图画面美观,大部分都由文学素养深厚和绘画技艺精湛的专家绘制,大都能准确地抓住文本关键场景,能忠实地配
过度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致使黄土高原干旱灾害频发,造成了该地区巨大的农业和经济损失。本文基于黄土高原1961—2017年的逐月降水格点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
[摘要]安全教育是幼儿园工作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也可以说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安全有保障,才能使幼儿园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幼儿园的安全教育总是与幼儿园的保教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幼儿一日生活常规之中。小班的幼儿年龄小,自我保护能力很差,因此安全教育更是不容忽视。小班的幼儿与中大班的幼儿相比较,更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是在游戏与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时间所占比例非常大,如何让小班的幼儿
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小班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那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多种手段帮助幼儿丰富词汇  在与孩子的交往观察中发现:词汇丰富的孩子,都比较善于交流,喜欢表现自己。而词汇较贫乏的孩子,一般都沉默寡言,在他人面前比较胆小。一般说三岁幼儿可掌握1000个词,六岁幼儿可掌握3000至4000个词。在《纲要》中明确规定了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任务:“丰富幼儿词汇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传统教育体系和结构的重构势在必行。经合组织(OECD)、世界银行等各个国际组织都根据自己的预判发布了面向未来的学习与教育文件,重点阐述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我们要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沃土。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