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vin8124281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它们相辅相成。英语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并在教学中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阅读教学;口语教学;词汇教学
  语言是文化载体,文化是语言形式所负荷的内容,一种语言储存了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因此,语言、语言学习和运用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每种语言都具有明显的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英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是人们彼此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亦是人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媒介。中学英语中的文化是指使用英语的人民的生活方式总和,包括社会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惯、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现行中学英语教材中,西方文化的内容比比皆是,为我们进行跨文化教学创造了条件。因此,英语教师应把文化教学融人语言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而发展成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外语教学专家认为,交流中的错误主要有两种: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且认为后者的性质更为严重。如果一个人缺乏相应的语言运用规范常识,缺乏对对方文化背景的了解,那么他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失败就越惨痛。重视文化知识的渗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对其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使交流与沟通不至于受到影响,以达到良好的交流效果。
  二、文化渗透的有效途径
  1.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备课过程中,要注意充分挖掘教材里面蕴涵的文化知识,把教材所涉及的文化内容与实际结合起来,给学生展现相关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上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时,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各国不同的节日以及各自的庆祝方式和活动来增加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同时,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中国的节日,比较中西节日及它们庆祝方式的不同,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不同的民俗。比如在讲到西方国家圣诞节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现在中国很多地方也开始过这个洋节的事实,让学生讨论过圣诞节的习俗,同时引导学生比较圣诞节跟中国的春节。这样,既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两个节日各自的习俗,也增加了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
  2.社会背景和历史观念的培养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其关联社会背景和历史观念的教学培养。不同地域的英语国家,其社会背景和历史观念也不是完全相同的。相应地,英语单词在这些国家的称谓也不尽相同。比如说在英国秋季是“autumn”,而在美国则是“fall”。美国独立于英国,是众所周知的。在其社会背景上,英国的历史观念自然也不同于美国。还有新加坡,这是一个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但是其社会背景和历史观念体系却是以汉文化为主体。
  在这种情况下,高中英语教学必须要关注英语国家之间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观念。英语跨文化意识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英语国家都是相同的价值意识形态和观念。我们要教导学生们与不同英语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交流要坚持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观念,并尽量减少汉语言文化的影响。
  3.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高中英语课堂上的文化渗透,不仅仅是背景文化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能力与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是一个层层递近的关系,后者都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但并不意味着有了文化知识的积累就必然会有对文化理解的能力,有进行文化对比的意识,能够得体地进行交际。而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即使有些教师意识到文化渗透的重要性,但也仅仅是局限在文化知识的传授上,为了教文化而教文化。内容只是对目的语文化的一些笼统、概括性的描述,而且较少的涉及文化在日常交际中的具体化和文化因素在交际中的直接作用,不能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正确理解文化渗透的三个层次,把文化知识的传授延伸到培养学生文化理解力和交际能力上来,并围绕这三个层次,丰富文化渗透的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关注汉英文化在各方面的差异,成为一个有效地文化学习者。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比如课件制作、网络教室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电影等视频材料作为最直观的文化教学的媒介,通过生动的情景再现达到文化教学的目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欣赏电影中的内容,和观察电影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知识。比如,在电影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那就是在西方,孩子总是直呼父母的名字。而这个在中国一般是禁忌,孩子如果直呼父母的姓名,那是不孝顺和不尊重父母的表现。还有在西方国家,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像朋友的关系,而孩子的独立性也更强。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挣取自己的零用钱,即使在家里也是通过帮父母干家务活来获得他们的零用钱。而在中国呢,孩子的独立性就没那么强了,他们的零用钱通常也是父母直接给的。通过电影这些直观的材料,学生也可以了解到各国不同的风土人情,欣赏到各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和经典建筑。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运用英语时能够正确地对待这种不同的文化内涵。
  5.英语对话和课文中文化内涵的渗透
  在跨文化交流中,谈话的内容、话题的选择是产生交流失误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一个文化中人们习惯交流的话题,可能是另一个文化中人们设法回避的话题;一种文化人们常常涉及的内容,可能构成对另一个文化中隐私的侵犯。因此,在教对话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应让学生知道话题的选择和禁忌。教学英语课文时,我们可采取“文化旁白”的方法。例如:在Abraham Lincoln一课,英语教师可以介绍有关美国内战及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的情况,让学生知道美国的一些历史及林肯本人的一些情况,特别是林肯对美国的伟大贡献。另外,英语教师可采用“文学作品分析”的方法来教和欣赏教材中的文学名篇,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其他文献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目前,高等院校已成为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中国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借鉴其教学模式、管理机制等,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带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更快更好发展。自1985年我国第一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诞生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已经从中国教育事业的补充发展成为教育事业的
期刊
摘 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人的素质所包含的两大系统,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促进。实际上,任何活动的结果都是活动者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反映。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更应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为它在人的发展和成长中,具有重要的甚至决定性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非智力因素;培养  决定人才培养主要依靠两个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认识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观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技术水平的发展,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钢琴教育的普及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我国引进钢琴这种乐器的一百多年里,在深度上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了很多有名的钢琴家,但在广度上,在民族化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有待发展。  关键词:钢琴教育;乐器;民族化教育;发展  随着“地球村”时代的到来,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越来越普遍。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在全世界享
摘 要:写作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既是一大重点,也属于一个难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为数不少的学生“谈作文而色变”。新课改的今天,提出要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写作能力,就是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表现之一。由此可见,提升之,是当务之急。写作需要素材,除了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是要多阅读来潜移默化的提升写作水平。  关键词:课外;阅读;学生;作文;水平  中国自古代以来,留下有关于读书的名诗、谚语、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