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文学作品 提升审美情趣

来源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k12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应性测试(八省联考)是对2021年夏季高考的一次适应性考试,更是新高考的一次最直接、最权威的模拟考试。这里我们把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2021年八省联考卷和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的文学作品阅读题拎出来做个比较,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复习提供参考。
  从表面来看,三套试卷考查的文学作品阅读题的体裁有明显差异:全国新高考Ⅰ卷《建水记》是散文;八省联考卷《国文教员》是小品文(一般归纳为散文),且是非连续性文本;全国Ⅰ卷《越野滑雪》是小说,似乎没有可比性。其实不然,因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都将其明确表述为“文学阅读”,并且划定范围,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均属“文学阅读”。
  我们先从课程标准及评价体系解析说起。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1】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一共有四条,高考评价体系的“文学性阅读能力”【2】也有四条。请看表一:
  对比表一,不难发现新课标的目标与内容和高考评价体系要求高度吻合,可以归纳为下面三个方面:
  1.考查作品的内容角度:其对象(材料)是优秀文学作品,体裁选择统一;其起点是感受,要在感受艺术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内涵,体验作品描述的社会生活;其过程是积极主动地阅读,发挥想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阅读经验(含知识积累);其目标是理解作者的意图,能进行审美鉴赏与审美评价,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时代精神和美学价值等。
  2.考查作品的形式角度:不同的文学作品样式在艺术表达方式、语言风格、行文构思等方面会有所不同。但是,不管是哪种文学样式,都应与这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一般体例和主要表现手法有关联。因此,对这些常见文学类作品的基本特征、一般体例和主要表现手法等有所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常见文学类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的基本特征,是指小说的虚构性、散文的形散神聚、诗歌的意境、艺术的综合性等主要特征。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们又有共同的特征,即都要用具体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3.考查阅读者的自身角度:一是通过阅读,积累了一定的文学类作品的阅读经验,也形成了自己的阅读取向;二是对不同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体例、主要艺术表达方式有一定认识,能从不同的文学作品中获得审美体验;三是阅读者的阅读与写作习惯。除了通过阅读总结出作者的写作个性,掌握一般的写作规律之外,还要有良好的阅读与写作习惯,如杂感、随笔、评论、小论文等,并能与同学分享交流。
  以上三个方面是对高考命题规则的一个简单归纳,简言之,就是阅读文学类作品选择什么体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关于文学类作品在高考时到底要考什么。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下面我们结合三套考题进行具体分析。请看表二:
  首先,我们看选择题:全国新高考Ⅰ卷、八省联考卷都是两道题,全国Ⅰ卷是一道。不难看出,全国新高考Ⅰ卷两道题不过是全国Ⅰ卷一道题的分解,也就是把内容与表现形式分开,必须提醒的是,全国新高考Ⅰ卷、八省联考的题干关键词表述是“本文”和“文本”,而全国Ⅰ卷则是“小说”。这样的命题形式就是回应新课标与高考评价体系的解说内容。八省联考卷第一道选择题的出题模式与全国Ⅰ卷相比,应该是命题者看到选择题(其实简答题也如此)中内容与艺术表现方式紧密联系,只要看看两套试卷的具体情况即知。
  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八省联考卷的第二道选择题,题干表述为“与文本有关”,这就是反映课堂内外的融通情况了。这里的四个选项前半句都是文本中有的,后半句都在檢验我们的积累和对作品的理解,是符合新课标与高考评价体系精神的。以B项为例,《老残游记》中对大明湖听书一段的精彩描写,如果阅读过这篇作品,结论自然清楚。其他选项也是如此。
  其次,全国新高考Ⅰ卷与全国Ⅰ卷的简答题虽然题目不同,但是我们不难发现,题目与新课标和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要求非常吻合,那就是考查各自体裁的基本特征、一般体例与主要艺术表现方式,从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清楚思想蕴涵,获得审美鉴赏体验,进而感悟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特色。如全国Ⅰ卷的两道简答题就能很好地体现体裁的基本特征、创作意图与审美体验等。
  最后,如果说前两者关注的是文本的内容与形式,那么八省联考卷则给我们一个新的角度——读者的角度(新课标中的第三条、第四条),这样考查不仅落实了任务驱动、情景设计,也更加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作为此次考题最大的亮点,也向我们发出了信号,那就是课标的理念会在考试中逐步落实。
  这样看来,后一轮文学类作品的复习,更要扎实对照课标,落实评价体系,做到提升审美情趣,方能考出好的成绩。
其他文献
一、考点分析  根据最新的考纲要求: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应对考纲的要求,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由前几年的人物传记改为这两年的新闻阅读。  高考考查新闻阅读,从选材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连续性文本,另一种是非连续性文本。  从考点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六个方面:一、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二、筛选并整合新闻的信息;三、分析新闻的思想内
2020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年份。本应该是阖家欢乐的日子,但可恶的病魔可能因嫉妒我们人类的团团圆圆,向我们伸出了魔爪。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由此拉开了序幕。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可能就是一座山。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平凡人。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医院就是战场,医务工作者就是英雄。他们不畏生死,勇敢冲到最危险的地方;他
自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使用以来,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以小說为主。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进行了部分调整,文学类文本阅读由选做题变为必做题,小说阅读也就成了高考测试中的必考内容。  一、近年来高考全国卷小说试题内容分析  1. 知识结构分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考查的能力要求如下: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对于小说:了解其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莫道棺材乃阴间冥物,见棺如官,见材如财。路遇棺材,求之不得。早年间,京城王侯贝勒爷出殡出棺,非亲非故想求缘求官求财的人要花上银子买上冥钱,早早站在道边,虔诚地祈祷,见到十八抬大棺材顶礼膜拜,一头磕在黄土道上。  光绪三十四年,鬼节的朗朗月夜,时任清光绪军机大臣的醇亲王在他什刹海后海的王府开了一个规模不大,但品位极高的“堂会”,会后请各位来宾大员参观他的“寿材”,棺材也。西殿正堂摆着一副“大料”,此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清明时节,人们会踏青,扫墓,纪念那些故去的亲人,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今年的清明,分外凝重。上午10:00整,举国上下,停止一切活动,降半旗致哀,表达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斗争中牺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的哀悼之情。  回想2020年1月至今,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太多太多。全国人民齐心抗疫,传统佳节倏忽过。面对日益肆虐的病毒,总有一批“负重前行的逆行者”挡在我们前面
选择题部分  一、 选择题 (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舸(gě) 寥廓(liáo) 颠簸(bō) 安土重迁(zhòng)  B. 蛰居(zhé) 恪守(gè) 酾酒(shī) 还酹江月(lèi)  C. 煮茗(míng) 犄角(jī) 宫绦(tā
你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碰到了哪些难题?  欢迎发邮件“我要提问 具体问题”到ztyuwenke@qq.com,并留下你的学校、班级和姓名。  你將在两周内收到回答。提出的问题如果被杂志收录,你还将收到稿费哦!  引号,表示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有时也用来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或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等。从概念出发,结合常考错误类型,可知,用法重点在直接引用时,辨析引号与句末点号的关系,明确与其他标点
导语  无论是“愿儿力耕足衣食,读书万卷真何益”的殷切希望,是“分食”到“合餐”饮食习惯的演变,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还是声名鹊起、风靡中外的国产动漫……都带有鲜明的传统印记。如今,它们在新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素材一  以劳动教育树时代新人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
2013年,科幻影片《地心引力》(Gravity)在全球卷起了一场科幻浪潮。众所周知,这的确是一部不同凡响的优秀影片,但出人意料的是,《自然》杂志于显著位置发表了《地心引力》的影评,称它“确实是一部伟大的影片”。这篇影评让许多对《自然》杂志顶礼膜拜的人士感到震撼,他们惊呼:《自然》上竟会刊登影评?  《自然》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在科学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国,《自然》杂
夜幕将至,夕阳在幢幢高楼之间缓缓下沉,将房屋的影子拉长,再拉长,最终拖着疲惫的身躯,消失在地平线中,一并带走了交错斑驳的光与影。一轮圆月如期而至,安静的世界在冷冷白光的映衬下更多了几分落寞。  今日是元宵节,没有鞭炮,没有花灯,没有灯火阑珊的热闹街景,没有熙熙攘攘上街游逛的人群,有的只是漫漫长夜,还有身边的彼此。  我站在阳台,靠着窗,看着楼底忽明忽灭的路灯,等着家人归来,保安室的广播里循环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