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道坤住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黄埔村以东,遥远且荒芜。
他早早站在街道口等我们,穿过香蕉林和小水沟,拐进看不到尽头的小巷,扭头一问:“你猜我住哪栋?”他头发微卷,双目有神,面露微笑,像任何一个慈祥的老人。我看了看他的腰,之前一篇文章写他干瘦到“几乎挂不住皮带”。其实还好。
王道坤住在一栋四层楼的别墅,客厅摆着两台电影放映机,现在依然能动,右边是《东方红》,左边是《望乡》——他最爱的栗原小卷主演的片子。这只是他一千多部收藏中的两部。往上三层楼,每个房间都装满电影胶片,一进门便是胶片特有的醋酸味,熏得人想往外跑。胶片加起来重好几吨,他一直瞒着房东,怕房东知道了担心房子被压垮。
你很难理解,一个60岁的老人,在可以乐安天命的年纪,竟然花了多年时间折腾老旧的胶片,且在可见的时间内会一直折腾下去。他说:“已经没有人会像我这么做了,但我就想这么做。”
多年以后,面对波澜不兴的西湖,王道坤总会想起,那些夏天在农村的小院,父母津津乐道城市美好的光景。蚊子声嗡嗡不绝,西瓜味甜腻绵长。
1962年干部下放,王道坤一家去了湖北一个乡村,父母本是电工,不识种地,父亲成了企业管理员,母亲继续做电工。村里是没有电的,父母说要有电,把电线拉过去,于是有了电。父亲管送电,成了资产阶级电工,母亲的声音开始出现在高音喇叭里,成了广播员。村民觉得城里人有思想,父亲就成了村支书,母亲成了妇女队长,兼职赤脚医生。后来文化娱乐开始了,又成了一个演员。夏天晚上,他们家成了一个八卦场所,父母与村民们分享城里人的生活,王道坤听着想着,自认“与乡下孩子还是有区别,好像血统不一样”。即便是玩泥巴、偷地瓜、放牛、钓鱼,他都比别的孩子学得快、干得好。
政策允许后,王道坤回了杭州工作。他放下行李第一件事就是看西湖。明明走到西湖边了,问路人,西湖在哪?路人一指:这就是了。他彻底傻了,这和自家的池塘有什么两样?
王道坤有些幻灭。同样幻灭的还有阶级认知,父母常说工人阶级如何高尚,他发现其实只是工人服高尚,工人服带着符号,脱了和农民一样。在城里工作久了,才发现很多东西都是被拔高的。工人炼钢炼铁,农民犁地犁田,行业不一样,哪能相互领导。越是思考,自小形成的逻辑越是混乱,世界越是怪异糊涂。没有寻求的东西,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看个电影,看个戏,看个书,你只觉得非常需要一些地方,需要看见卖衣服的店铺、理发店、电线杆,除此之外你需要什么都不清楚。”
这么在浙江过了好几年,王道坤成了杭州人,满脑子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哪怕是上街开出租车,皮鞋也擦得锃亮,白衬衣上身,西装笔挺。他说自己是个诗人,在摇滚青年的80年代,他写的诗上过《青年文学》,两组,两三百行,几百块稿费。即便后来进了报社,在一堆文化人里头,他的诗也是“敢挂到墙上读的”。
时至今日,他仍会在入睡前读一两首诗。他也一直记得“如果我看到秋风起来,梅花就落了一地”之类的句子,要命的诗,太能把人软弱的地方打中。
混沌的日子里,电影好像成了情绪唯一的出口。
第一部电影还是在乡下看的,8岁还是9岁,名字已经不记得了。10岁“文革”就开始了,《小兵张嘎》很难看到,《地雷战》也是很难得的,西片更少。几个村子跑来跑去,一部电影百看不厌。都是革命的、打仗的。现在他收藏胶片,鉴定证书到手一看,那会儿的一些片子都放到500场、1000场,胶片寿命200场就应该报废了。
即便在那时候看,银幕上也是有云雾模糊的。乡亲才不管,白布上有人在晃就行了。有块白布挂着,就是一个期待已久的节日。一场电影生产队得出16块——那会儿有时连买袋化肥都是欠钱的,尽量一年放个一场两场。他们几个生产队、几个村子到处跑。看同样的片子,看白布上动着的人。“片子不丰富,很单调。不能想象的艰苦和简陋,人过着赤贫的生活。什么叫赤贫?赤贫大概是一年能吃到两回猪肉,这我都经历过。贫得像毛泽东时代,红色的贫,真的是这样一点都不夸张。”
第一年参加工作工资16块,第二年18块,第三年21块。到食堂买饭,两毛钱是好菜,他舍不得,只买三分钱,米饭加青菜。最节约的时候是买一坨饭,用铲子铲一个方块,加一块霉豆腐,泡着开水吃掉。一个月八九块。攒下的钱发狠买双布鞋,三块五。再攒段时间,买 双涤纶袜子。
看电影反倒是没那么省,虽然看之前仍然会纠结挺久。印象最深的是《生死恋》,震撼。怎么资产阶级国家会拍出这么好看的电影呢?资本主义社会都是腐朽社会啊。但《生死恋》不腐朽,即便三角恋爱也拍得很有情操。栗原小卷一袭运动白衣,半袖上衬,飘逸短裤,微笑着说,对不起,球太高了。“很阳光。我觉得找女朋友就应该找这样的。帮助你成长。”王道坤看了七八遍。到现在,他仍然没有找到《生死恋》的拷贝,吉林有个收藏家有缺本,8000元,可惜不完整。
王道坤爱上了花鸟市场。古玩店、陶瓷店,从废旧货物里淘东西,每次出差一定会在当地花鸟市场晃悠。
淘东西得看运气。王道坤运气还不错,经常能淘到好的。有段时间他什么都收,看到一个电影机器,旁边两个胶卷,第一个放出来没声音,老板以为是坏的,让他把胶卷和机器都拿走了。买回去才发现,第一卷是个默片,讲的是周恩来、江青接见伊朗王室,是伊朗随行记者拍的。第二个也是伊朗拍的——《伊斯兰教是怎么回事》。第二卷一放,声音就出来了。
从那以后,他开始收藏胶片。
收藏多了,精品不少。卓别林系列,省电影公司没有,广东也没有一个厂家有。外国的片子,数王道坤最多。中国电影110年,4万多部电影,王道坤收藏了一千多部,太多好电影找不到来源。
他早早站在街道口等我们,穿过香蕉林和小水沟,拐进看不到尽头的小巷,扭头一问:“你猜我住哪栋?”他头发微卷,双目有神,面露微笑,像任何一个慈祥的老人。我看了看他的腰,之前一篇文章写他干瘦到“几乎挂不住皮带”。其实还好。
王道坤住在一栋四层楼的别墅,客厅摆着两台电影放映机,现在依然能动,右边是《东方红》,左边是《望乡》——他最爱的栗原小卷主演的片子。这只是他一千多部收藏中的两部。往上三层楼,每个房间都装满电影胶片,一进门便是胶片特有的醋酸味,熏得人想往外跑。胶片加起来重好几吨,他一直瞒着房东,怕房东知道了担心房子被压垮。
你很难理解,一个60岁的老人,在可以乐安天命的年纪,竟然花了多年时间折腾老旧的胶片,且在可见的时间内会一直折腾下去。他说:“已经没有人会像我这么做了,但我就想这么做。”
杭州人
多年以后,面对波澜不兴的西湖,王道坤总会想起,那些夏天在农村的小院,父母津津乐道城市美好的光景。蚊子声嗡嗡不绝,西瓜味甜腻绵长。
1962年干部下放,王道坤一家去了湖北一个乡村,父母本是电工,不识种地,父亲成了企业管理员,母亲继续做电工。村里是没有电的,父母说要有电,把电线拉过去,于是有了电。父亲管送电,成了资产阶级电工,母亲的声音开始出现在高音喇叭里,成了广播员。村民觉得城里人有思想,父亲就成了村支书,母亲成了妇女队长,兼职赤脚医生。后来文化娱乐开始了,又成了一个演员。夏天晚上,他们家成了一个八卦场所,父母与村民们分享城里人的生活,王道坤听着想着,自认“与乡下孩子还是有区别,好像血统不一样”。即便是玩泥巴、偷地瓜、放牛、钓鱼,他都比别的孩子学得快、干得好。
政策允许后,王道坤回了杭州工作。他放下行李第一件事就是看西湖。明明走到西湖边了,问路人,西湖在哪?路人一指:这就是了。他彻底傻了,这和自家的池塘有什么两样?
王道坤有些幻灭。同样幻灭的还有阶级认知,父母常说工人阶级如何高尚,他发现其实只是工人服高尚,工人服带着符号,脱了和农民一样。在城里工作久了,才发现很多东西都是被拔高的。工人炼钢炼铁,农民犁地犁田,行业不一样,哪能相互领导。越是思考,自小形成的逻辑越是混乱,世界越是怪异糊涂。没有寻求的东西,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看个电影,看个戏,看个书,你只觉得非常需要一些地方,需要看见卖衣服的店铺、理发店、电线杆,除此之外你需要什么都不清楚。”
这么在浙江过了好几年,王道坤成了杭州人,满脑子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哪怕是上街开出租车,皮鞋也擦得锃亮,白衬衣上身,西装笔挺。他说自己是个诗人,在摇滚青年的80年代,他写的诗上过《青年文学》,两组,两三百行,几百块稿费。即便后来进了报社,在一堆文化人里头,他的诗也是“敢挂到墙上读的”。
时至今日,他仍会在入睡前读一两首诗。他也一直记得“如果我看到秋风起来,梅花就落了一地”之类的句子,要命的诗,太能把人软弱的地方打中。
出口
混沌的日子里,电影好像成了情绪唯一的出口。
第一部电影还是在乡下看的,8岁还是9岁,名字已经不记得了。10岁“文革”就开始了,《小兵张嘎》很难看到,《地雷战》也是很难得的,西片更少。几个村子跑来跑去,一部电影百看不厌。都是革命的、打仗的。现在他收藏胶片,鉴定证书到手一看,那会儿的一些片子都放到500场、1000场,胶片寿命200场就应该报废了。
即便在那时候看,银幕上也是有云雾模糊的。乡亲才不管,白布上有人在晃就行了。有块白布挂着,就是一个期待已久的节日。一场电影生产队得出16块——那会儿有时连买袋化肥都是欠钱的,尽量一年放个一场两场。他们几个生产队、几个村子到处跑。看同样的片子,看白布上动着的人。“片子不丰富,很单调。不能想象的艰苦和简陋,人过着赤贫的生活。什么叫赤贫?赤贫大概是一年能吃到两回猪肉,这我都经历过。贫得像毛泽东时代,红色的贫,真的是这样一点都不夸张。”
第一年参加工作工资16块,第二年18块,第三年21块。到食堂买饭,两毛钱是好菜,他舍不得,只买三分钱,米饭加青菜。最节约的时候是买一坨饭,用铲子铲一个方块,加一块霉豆腐,泡着开水吃掉。一个月八九块。攒下的钱发狠买双布鞋,三块五。再攒段时间,买 双涤纶袜子。
看电影反倒是没那么省,虽然看之前仍然会纠结挺久。印象最深的是《生死恋》,震撼。怎么资产阶级国家会拍出这么好看的电影呢?资本主义社会都是腐朽社会啊。但《生死恋》不腐朽,即便三角恋爱也拍得很有情操。栗原小卷一袭运动白衣,半袖上衬,飘逸短裤,微笑着说,对不起,球太高了。“很阳光。我觉得找女朋友就应该找这样的。帮助你成长。”王道坤看了七八遍。到现在,他仍然没有找到《生死恋》的拷贝,吉林有个收藏家有缺本,8000元,可惜不完整。
买卖
王道坤爱上了花鸟市场。古玩店、陶瓷店,从废旧货物里淘东西,每次出差一定会在当地花鸟市场晃悠。
淘东西得看运气。王道坤运气还不错,经常能淘到好的。有段时间他什么都收,看到一个电影机器,旁边两个胶卷,第一个放出来没声音,老板以为是坏的,让他把胶卷和机器都拿走了。买回去才发现,第一卷是个默片,讲的是周恩来、江青接见伊朗王室,是伊朗随行记者拍的。第二个也是伊朗拍的——《伊斯兰教是怎么回事》。第二卷一放,声音就出来了。
从那以后,他开始收藏胶片。
收藏多了,精品不少。卓别林系列,省电影公司没有,广东也没有一个厂家有。外国的片子,数王道坤最多。中国电影110年,4万多部电影,王道坤收藏了一千多部,太多好电影找不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