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dric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有数据表明:在衡量青少年科技创造力的7个项目上,我国学生的创造性问题解决(即通常说的解题)明显强于英国青少年,而创造性知识应用、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产品改进能力、创造性想象能力、实验活动设计能力、创造性产品设计能力等6项较弱于英国青少年。在信息技术教育不断普及、新课程推进不断深入的今天,该如何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结合《练习和使用游标卡尺》这节实验课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
  1.教师创造性应用教学软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引领示范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应抓住教学中的每一块创造之地,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宽广舞台为教师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支撑,特别是各种教学软件的模块化操作,使计算机应用不再是精英人才的专有工具,而变成了每个有志于研究、有志于创造之人的助手和工具。多年前我自己的发明“学生游标卡尺”就获得了国家专利(专利号:02234615.5),每当学习到这一部分,我总是将自己发明“学生游标卡尺”从问题的提出到创造性应用计算机软件Corel draw制作10分度和20分度的纸制游标,从多次失败的经历到最终成功申报并取得国家专利的故事讲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创新过程有着许多的艰辛也孕育着无穷乐趣,有不少学生被这个故事所感染,积极参与到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总之,教师创造性地使用计算机软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很好的引领示范和榜样作用。
  2.应用互联网的大量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互联网信息容量大、来源广,与教科书的有限信息形成鲜明的对比。新课程中为此增加了不少利用互联网收集、整理、筛选信息的课后练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设计《练习和使用游标卡尺》这节课的结构教学时,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作业:登陆中国知识产权局网站,浏览有关卡尺结构的各种设计,提出一个你对卡尺结构的新设想。课上师生交流时,有的学生设想对外测脚的形状进行改变,使它能当圆规使用;有的学生设想将内测脚变小使它能测量更小的小孔内径;有的学生设想将20分度的游标尺刻在与50分度游标钢尺对称的上边钢尺上增加卡尺的功能;有的学生设想在背面移动钢架上开一个窗口,在主尺上刻上英制单位刻度线从而实现国际单位和英制单位的直接换算;有的学生设想将测量深度的直杆变成可折叠的,从而增加测量深度的范围等。实践表明,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创新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使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也对培养学生的产品改进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应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地对所给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横向拓展思路、纵向深入探究、逆向反复比较,从而找出多种符合条件的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计算机制作课件的交互性使学生能随时知道自己答案正确与否,及时的反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练习和使用游标卡尺》这节课的课后巩固练习环节,我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制作了一个游标卡尺读数练习的课件放在学校网站上,并列出了以下一组数据:12.30mm、10.00mm、10.02mm、10.20mm、1.02mm、1.128cm、0.964cm,让学生指出这些数据分别是由哪种卡尺读出来的,并让学生在计算机课件中将游标卡尺调整到相应的位置。计算机的交互性不仅可以进行正向思维训练,也使不受实际器材制约的逆向思维训练成为可能,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4.应用信息技术成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做中学”,即教师应该尽量通过实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与理解,进而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和应用知识。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个特点决定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的重要性。如果教师在课上增加一些学生自制学具的活动,将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经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我在上《练习使用游标卡尺》这节实验课时,增加了这么一个教学安排,即让学生利用发给他们的一套纸制10分度和20分度游标,自制10分度和20分度的游标卡尺并练习使用和读数。这样,在课上不仅实现了准确度为0.02mm的游标卡尺的读数及练习,也实现了准确度为0.1mm和准确度为0.05mm的游标卡尺的读数及练习,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总之,“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教师时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设更多的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情境,就能够真正对提高我国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 教材分析  本课为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下)期末阶段的一节读写综合复习课,主要围绕“Hellen烦恼什么是真正的快乐”这一话题展开听、说、读、写活动。从情境和兴趣出发,联系前几个单元学生所学的状语从句,通过设计情境、教师示范、学生两两交流,借助网络环境自主听读,复习旧知,以“听说”为辅,“读写”为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综合能力。  ●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风格:该初二网络实验班的学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只是示范发音,学生观察模仿,反复练读,教起来费时费力,而运用信息技术后可融视、听于一体,将声、形、动安排在同一界面,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那么,
学校秉承“文化育人,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以“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为主旨,举办校园“读书节”系列活动,对初中生经典诵读模式的探索与建构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场景往往由多边形逼近表示,提出的背向面去除算法首先将场景中的多边形法向量正则化为单位向量,并将起始点移至原点,这些单位向量必定位于单位圆球上;然后将单位圆球分成若干个中心对称的区域,每个区域进行拓扑映射得到参考平面,可以求得每个多边形法向量所在的区域,并求出多边形法向量在区域边界圆盘面上的拓扑映射坐标·对同一场景而言,这些计算只需进行一次,称为前置运算·当视点向量位置改变时,则需动态计算视点向量和
依据质量驱动的虚拟原型设计理论,构建基于ACIS的产品虚拟原型设计总体框架,用C++开发了可从可视化数据库中读出实体,再加以渲染产品的LINUX可视化系统,并建立了基于STEP标准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