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操作致医源性消化道穿孔的特点及治疗转归

来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e_L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消化内镜操作所致医源性消化道穿孔的特点及治疗转归。

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3年10月至2013年10月行消化内镜诊疗所致的107例医源性消化道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穿孔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进行分析。

结果

消化内镜操作所致医源性消化道穿孔总的发生率为0.041%(107/263 549),其中诊断性穿孔总发生率为0.006%(13/232 011)、治疗性穿孔总发生率为0.298%(94/31 538)。107例医源性消化道穿孔患者,发现穿孔后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内科保守治疗、内镜下钛夹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穿孔预后均良好。

结论

消化内镜治疗性操作较诊断性操作更易导致医源性消化道穿孔的发生,一旦发生穿孔,若治疗得当,预后一般良好。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三镜联合"一步法"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53例确诊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29例采用腹腔镜、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三镜联合的"一步法"进行治疗(三镜联合组),24例采用先行内镜下胆管取石并放置鼻胆引流管,数天后再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切除胆囊的"二步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对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滴鼻复合丙泊酚静脉注射在小儿无痛结肠镜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0例拟行无痛结肠镜检查或结肠息肉摘除的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平均分入3组,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滴鼻复合丙泊酚麻醉方式,对照A组采用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麻醉方式,对照B组采用单纯丙泊酚麻醉方式,对比分析各组滴鼻后30 min的镇静满意率,术中麻醉效果,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离院时间,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围手术期不良反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