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个美食家

来源 :家教世界·创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as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操不但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美食家,一个美食精神的先驱。
   曹操著有一本美食专著——《四时食制》。这本书对后代的豫菜(也就是河南菜)四季分明的特点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四时食制》记载了许多佳肴,其中的一道名菜是羹鲇,即用鲇鱼做的肉汤,鲇鱼是夏天吃的美味。
   曹操的美食家封号并不是浪得虚名,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三国演义》中,在饭局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曹操,这虽然经不起历史考证,但至少说明了曹操是个很爱吃、很会吃的人。
   《四时食制》记载,曹操很爱吃鸡肉,对鸡身上各个部位的味道非常了解。这一爱好甚至深入到其行军口令中,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鸡肋”故事。
   当年曹操进攻汉中,久攻不下,准备撤兵,但又心有不甘,犹豫不决。一晚,厨师送鸡汤来给曹操,湯中有鸡肋,这时恰巧夏侯惇来问当晚的军令口号,曹操有所感触,随口说道:“鸡肋。”众将不解其意,只有主簿杨修理解,让手下人收拾行囊,并说:“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魏王不久要班师矣。”曹操被杨修猜中心思,恼羞成怒,以扰乱军心为名,杀了杨修。过了不久,他还是班师回中原了。
   还有一道菜是曹操亲自命名的,叫作“官渡泥鳅”。据说,曹操率军在官渡和袁术对峙的时候,由于军粮匮乏,一个饿得不行的士卒在水泽中抓泥鳅烧着吃,被以违反军纪的罪名抓来交给曹操处罚,曹操却让这个士卒依样烧了两条吃,他觉得味道非常鲜美,所以没有处罚这个士卒,反而让他将这道菜推广到全军,并因此解除了这次饥荒。官渡之战大胜后,曹操再次奖赏这名士卒,而且把这道菜命名为“官渡泥鳅”。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大家很熟悉的,北方匈奴进献了一道点心,曹操很高兴,挥笔题字“一合酥”,杨修解为“一人一口酥”,让大家分吃了。这一合酥后来也成为了曹操府中名菜。
   曹操命名的这个点心应该是面做的。在唐代以前,点心又叫“毕罗”,一般是把面粉先做成片,然后再卷或者按压成形,经过蒸或者烤制而成的。南朝梁顾野王在《玉篇》中就说“毕罗,饼属”。遗憾的是,这种点心的做法已经失传了。
   限于历史资料,只能拼出曹操作为美食家的破碎背影,希望有兴趣的人可以继续研究,开掘出更多的曹操美食。
其他文献
有人说,一张明信片的背面就可以写得下所有和莎士比亚有关的事实,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他拥有中产阶级的家庭背景,到他具有广泛的商业兴趣,所有这些情况都可以找到充足的历史证据。然而,我们几乎找不到證据来了解他本人的情况,关于他天赋方面的证据就更少了。我们没有莎士比亚重要戏剧的手稿,没有详细注解的来源,也没有私人通信,只有零星存在的逸事让我们拼凑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若是这些逸事能让我们在某一点上达成共识
序 幕  亚洲某地  这所战略军事前哨基地戒备森严,连名字都没有,只有一个代号——243。  前哨基地所在的山谷远离城市和工业中心,这里地势崎岖不平,整日狂风呼啸。基地里的建筑有一种极简主义的风格,是高端难民营和三流大学的混合体,帐篷、拖车、几座简陋的水泥房子就是这座“大学”的全部设施了。唯一能体现其现代性的是有几辆拖车上写着“必胜客”“汉堡王”“地铁快餐”的字样,这些构成了军事基地的“美食广场”
从《格尔尼卡》到《朝鲜大屠杀》  有些艺术作品太过著名和精彩,以至于让许多其他作品——甚至出自同一艺术家之手的其他作品——都难以博人一瞥。格兰特·伍德的《美国哥特式》(1930)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其对乡村价值观的思考令人费解。占据整个画面的是两个双唇紧闭的乡巴佬,他俩那种别扭、难解的氛围却让伍德的所有其他作品都黯然失色。(试问你能想起几部伍德的其他作品呢?)西班牙艺术大师巴勃罗·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菲茨杰拉德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让笔下的人物重演他的人生故事,也借笔下的人物体验自己没能过上的人生。  这篇《一路同行》就是后者。故事刚开始,一个灵感枯竭的剧作家坐上南下的火车,和流浪汉们为伍,以此来体验生活,乍一看似乎不是菲氏的风格。再往下读到“年方二九的美妞儿”,读到英雄救美,你就知道,他还是那个菲茨杰拉德。出门远行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总让他魂牵梦绕,因为四处游逛会同时带来快乐和危险,想想《了不起的
一   香港女孩叶礽僖,爸爸是警察,妈妈是全职太太。   一次,幼儿园老师让学生回家画一幅画,主题是“我的一家”。叶礽僖很快画出了爸爸、妈妈、自己和弟弟。妈妈看后笑了,夸女儿画得好。可妈妈又说,要是有点创意就更好了。叶礽僖扬起小脸,稚气地问:“什么叫创意?”   “简单地说,创意就是要有自己的想象。比方说这幅画,你画的要有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创意。”妈妈笑着说。   小礽僖似懂非懂地
埃里克·溫特探长想在女人脸上找到答案。这个答案可以回答发生了什么事,以及为什么会发生。不,现在谈“为什么”还为时过早。女人脸上的表情似乎是想告诉他什么,她似乎觉得温特应该看得懂。他应该能找到答案,并带着答案走出这间安静得像是与世隔绝的公寓,回到外面喧嚣的现实世界中。  根据现场勘查结果,公寓门锁没有遭到破坏,房间里也没有搏斗的痕迹,只有一具女人的尸体。死者脸上的表情很奇怪——有点像微笑。温特俯下身
“当时,被害人站在楼前,一个身穿黄色雨衣、手打雨伞的女人出现了,用的是手术刀。”  “手术刀?”  “对!她挥舞起手术刀,冲着被害人脸上划去。被害人捂着脸倒在地上。女人又在其脖子上捅了一刀,随后逃离现场。”  报案人是一名护士,也是这桩凶杀案的目击者,在这栋楼二楼的一家牙科诊所上班。根据报案人的陈述,当时她没能赶上电梯,于是走楼梯下楼,在通向过道的入口处目睹了这一突发事件。她还说,一切就发生在眨眼
艾米莉觉察到自己的右侧有些动静。当时,坐在餐厅高脚椅上的小孩正向她咧嘴笑着。她朝右边瞥了一眼,看到一个男人正半开玩笑地对着那小男孩挥手。但随后这个男人意识到自己的动作瞧上去倒像个过分慈爱的爷爷,于是便隔着桌子向艾米莉说道:“您有没有像我这样想念自己的孙子孙女呀?”  艾米莉点了点头,脸部微微抽搐了一下:“离开他们可真是要了我的命。”  她打量着这位老人,认定他比她六十五岁的年龄要大——差不多十岁。
我妈妈说,格温·哈洛以前是个花匠,在灯塔街上开了家花店,迈克叔叔因为第一个妻子的葬礼去了她那里买花。在那间店容整洁、生意红火的花店里,格温带着对鳏夫油然而生的同情,帮迈克叔叔在康乃馨和菊花、白鸢尾花和剑兰花中挑选了他中意的品种。当时两人的心中一定已经埋下了爱的种子,因为六个月不到,迈克叔叔就邀请我们去波士顿参加他的婚礼了。  虽然我还在上大学,要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也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迈克叔叔还是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令人惊讶的预言。那些预测未来的作品或“正中靶心”,或离题万里。从诺查丹马斯预言1666年的伦敦大火,到玛雅人预言地球在2012年毁灭,历史上从来不缺预言家。  实际上,这些预言太普通了。从中世纪开始就有了宣扬末日即将来临的历书和教科书,当代一些公开出版的虚构作品也做出了许多预言。人们常常对文学作品中的预言不屑一顾,认为这些纯属巧合。但是,其中一些预言确实令人深感不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