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有多长?365天,8760小时;一年有多短?12月,4季度。
一年前,他选择了这里:“当干部,不求‘政绩工程’有多大多亮,但求把老百姓的路铺平,灯点亮。”
一年中,他想了些什么?可大——决策、思路,高屋建瓴;可小——吃饭,穿衣,民间点滴。但有一点,无论大小,都得围着老百姓想。
一年后,他写下了自己的感悟:“我本是百姓,何苦去扰百姓;你就是官,何必装个官样。”
以往提起中江,脑海里浮现出的关键词是:黄继光、中江挂面、中江表妹,以及一个关于在飞机上听下面一片喝稀饭声的尴尬笑话。
不久前,上任一年有余的中江县委书记贾瑞云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县委书记”,在四川今年评出的14个优秀县委书记中任职时间最短。他的典型事迹材料上写着:“他使中江这个农业、丘陵、人口、债务大县在较短时间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发展创历史新高……”
短短一年时间,中江发展明显提速,这里发生了什么?
10月10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中江,寻找答案。
一问:深陷与远走如何博奕?
走进贾瑞云的办公室,一阵爽朗的笑声顿时拉近了主宾距离,看着比记者更显风尘仆仆的县委书记,半日的等待显得微不足道。
“我没想过会当县委书记,更没想过当中江的县委书记。”贾瑞云开门见山,“组织一安排,我拎了个包,就来了。”眼前这个县委书记,稳重中不乏豪情,幽默中透着睿智……
贾瑞云为什么会来县上?
之前,他是德阳市委秘书长,再之前,他是省经贸委办公室主任。他为什么选择“深陷”?——从省级机关到市委再到县委;他为什么选择远走?——从成都到德阳再到中江;是什么力量推动他选择义无返顾地走向基层,并且越走越远?
他说:“要混级别,上面空间大;要多干实事,就得‘深陷’基层。”
贾瑞云为什么选择中江?
在原县委书记因经济问题被查处之后,这里的干部悲观失望、群众人心不稳、经济发展受挫、投资者纷纷迁出,德阳市一位领导评价:“中江像一个躺在病床上、周身插满输液管的病人,要靠输血输液过日子。”
他说:“当时亲友们劝我来不得,穷啊,乱啊!我就不信这些,一个地方无论多乱,老百姓值得信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就能走出困境。要我说自己被选为优秀惟一值得一提的,那就是当一个百万大县的人民对党、对政府失去信心的时候,我们恢复了百姓的信心。”
如何重拾老百姓的信心?
在他看来,县委书记只是一个代表,一个班子的代表,一个地区的代表,比起“我”,他更愿意用“我们”这个词。
贾瑞云上任的第一天就表明态度:从现在开始又多了一个中江人,自己将以一名新中江人的身份踏踏实实为中江人民办实事。他一来就要让中江的干部群众明白:新任的县委书记是来为老百姓做实事的!
领导上任,干部调整,这似乎成了官场的一条潜规则。在当时躁动不安、彷徨失措的气氛下,许多干部私下议论,中江干部可能有一次大换血。但一段时间后,大家发现,新来的县委书记并没有撤换一个干部,也没有急于烧“三把火”,他早出晚归,用短短3个多月的时间跑遍该县57个乡镇、近300个村和所有企业,与干部、工人、农民恳谈,摸实情、听实话、找问题;他在大会小会上为干部鼓气、宽心,稳定人心;他借“先教”东风,提出开展“英雄故乡行,弘扬先进性”主题实践活动,吸引了中央、省、市等各级单位621个、1万余名党员参与,不仅在短时间内聚集了人气,也为老百姓带来了实惠:得到捐资1500万元、结对帮扶困难群众1万4千余户……
重拾老百姓信心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贾瑞云认为,仅仅是稳定人心、聚集人气还远远不够,他强烈地感到,中江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不足,最缺的是自信与自强精神,最需要的是正确的发展思路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凝聚人心要靠科学的发展思路引导中江经济实现腾飞,更要靠在这种腾飞中真正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
“当干部,不求‘政绩工程’有多大多亮,但求把老百姓的路铺平,灯点亮。”贾瑞云对政绩有自己的理解。
二问:农业与工业如何并举?
贾瑞云曾说过一句誓言:“宁愿牺牲一届班子政绩,也要为中江发展打下基础。”这不是心血来潮的煽情,用他的话注解:“只有经济发展了,日子过好了,老百姓才服你,否则,耍再多的花招也没用,老百姓只会反感你。”
是啊!中江这个除了农民工外啥都缺的农业大县,地理位置不占优势,经济基础薄弱,各种资源匮乏,一些干部对发展的信心不足,普遍存在悲观失望的心态。
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整合优势资源突出中江的传统优势?如何在发展传统强项的同时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贾瑞云提出“特色农业立县,工业经济强县,第三产业活县,对外开放兴县”的科学发展思路。
中江还抓不抓农业?抓!贾瑞云说,首先是有啥用啥,然后才说缺啥补啥。如果141万人连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发展?
中江是个农业、人口大县,农业生产仍然是重中之重,不能盲目地转移发展重点,要在“农”字上大做文章。
“农”字文章怎么做?减!贾瑞云认为,握紧拳头才能打造特色,收缩战线方可突出重点。
中江以前不是没有抓农业,13个重点产业用力平均,分不清谁是重点,“要以抓工业的理念盘活农业。”贾瑞云顶着压力将13个重点砍成6个,剩下的粮食、生猪等产业,个个都是中江的强项,个个都是中江老百姓世世代代干的活路,“群众拥护得很!”贾瑞云笑了。
中江农业抓得咋样?成绩喜人啊!6大产业在国家和省上都获得了先进,去年中江作为全省惟一的县,捧回“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不久又获得“全国食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等多个“农字号”国家级荣誉,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3000元大关。
有人问贾瑞云,当时把以前长期作为传统重点产业的一半都砍掉时,面对不少反对的声音,就没有担心过?他说,没想那么多。是啊!县委书记该想什么?可大——决策、思路,高屋建瓴;可小——吃饭,穿衣,民间点滴。但有一点,无论大小,都得围着老百姓想。
中江农民多、农民穷,如何让农民富、农民强?贾瑞云提出打响农民工牌。他着力打造中江农民工品牌,从自发、有序到产业链,“输出前有培训,输出中有组织,输出后有服务”这一“中江做法”正在全省推广:中江与北京两地农民工培训基地遥相呼应、5所职业学校优势整合、订单招生、报告文学集《中江农民工》新鲜出炉、优秀农民工返乡给全县干部作报告、副县长带队律师事务所为外出农民工维权……2005年中江输出劳动力4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1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
中江的发展只能靠农业、靠输血?不!贾瑞云清楚,若中江的发展仅依靠特色农业和外出农民工输血,只有一个“稳”字,只能吃饱饭。他深知,“要想奔小康,要想解决内在发展动力不足,还得大力发展工业,还得造血。”
工业——这个令中江人自感卑之又心向往之的阵痛,对于一个财政收入1.5亿元、支出5.8亿元的丘陵农业大县来说,是难点,也是希望,是潜力。
把招商引资作为中江工业发展的生命线,贾瑞云又将如何支招?
三问:人缘与地缘如何兼容?
10月11日,记者被告知上午将举行一个台湾登美陆集团、东莞台商协会投资签约仪式,之前贾瑞云将率台商作一个紧凑的参观,记者一行陪同参加。
中江在招商引资上并不被看好,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以及硬件设施都不具备先天优势,甚至有人认为搞招商于中江是天方夜谭。但事实上,就在这短短的一年中,中江“一招就来十多家,一来就投上亿元”的招商成果被冠以“中江现象”正引起广泛关注,地缘不足靠什么来弥补?
在规划合理的工业园区,在整齐规范的生产车间,在充满朝气的职业培训学校……十多名台商啧啧称赞。一路上记者发现,随行的同行中有远道而来的凤凰卫视。原来,并不占地缘优势的中江在招商引资上取得的成绩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要做专题片探寻农业大县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吸引众多台资纷纷入驻的奥秘。
显然,他们是想在贾瑞云身上找答案,却被他婉拒。凤凰卫视记者说县委书记不来谈,节目力度就不够,“力度够不够不在于县委书记上不上节目,而要看老百姓最终是不是得到了实惠。”贾瑞云还是婉拒。
硬件不足软件补,地缘不足人缘补。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实施产业招商之路,贾瑞云依据中江的实际制定了扬长避短的差异化招商战略:有目标招商——集中发挥中江土地与劳动力优势,把引资目标瞄准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区域锁定“东资西移”的主力军深圳、东莞等沿海城市;无门槛入驻——全面清理整修县内闲置厂房借给入驻企业,做到“企业走到中江就开工”;保姆式服务——县上领导与企业一一对应,全程跟踪式服务,“这个人负责企业将要面对的所有部门,如工商税务城建等。”贾瑞云说,“我们不谈优惠,优惠各地都差不多,我们着力搞好服务,抓好环境建设,企业只管生产经营。”这就是贾瑞云打的人缘牌。
扎实的服务工作让企业感受到了中江的优势、政府的务实,也感动于县委书记的热忱。去年夏天,台资企业鸿磬公司老总李昌贵重病住院,贾瑞云闻讯后连夜赶赴医院看望,令李感动不已,在他的带动下,一大批台商涌向中江。今年正月初四,他放弃春节与家人难得的团聚,率众远赴广东登门拜访企业老总们,其执著与诚心打动了商家。贾瑞云用环境、感情、人文招商,得到了丰厚回报:2005年中江引进内资增长20%,利用外资增长73%,均创该县历史最高水平,工业正成为这个农业大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记者一行来到了中江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台湾涌德电子,副总经理陆芝衡向记者谈起了他的“中江印象”。
他认为,中江硬环境没法与沿海比,但软环境沿海比不上。“贾书记为请我们曾五顾东莞,现在我们保持私下两周聚一次的频率,他能为我们的难处提前打算。”陆芝衡说,“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替我们与政府部门打交道,像营业登记证6天就搞定,还是因为我们资料不齐耽误了4天。我告诉那些东莞的同行,没人信。要知道,在沿海不拖3个月想都别想。”
同行的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胡名森告诉记者:“只要在县上,贾书记几乎每天都要去工业园看看,或去厂房,或去工地,或与周边群众攀谈,发现问题立即解决。”征地拆迁就没出现纠纷?“没有一例。我们为群众考虑得比较周到,新房上可住宿,下可出租铺面,正在研究制定社保、医保政策。”
谈到这里,不禁让记者想起上午参观时心中的一个疑问:与那些一马平川的工业集中区不同,中江的工业园区周边还保留许多农宅,为什么?难道都是钉子户?
四问:为民与为官如何转换?
再次见到贾瑞云时,奔忙一天的他未显倦意。记者开门见山,贾瑞云一句解惑:“在老板与老百姓之间,我们首先考虑的肯定是老百姓。”
“谁说工业园区一定要一马平川?” 贾瑞云倒把我们给问住了,“征地拆迁不与民争利,建设发展不与民争利。发展经济也是为了老百姓,何必绕一大圈又回到初衷。我们的工业园要尽量避开民居,尽可能不给百姓添麻烦,周边有农宅就让它有,正好还可以开杂货铺赚点钱。和谐社会就是要容得下这个,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共享改革成果’。”
“我本是百姓,何苦去扰百姓;你就是官,何必装个官样。”——贾瑞云将自己的话找人写成书法作品,挂在办公室墙上,这里面当然有故事。
他怕惊扰百姓。一日,贾瑞云到县广播局,不料门口被4个挑着担子聊天的老乡堵住了。他示意司机不要鸣笛开道,自己悄悄下车步行,感叹中就有了上句;他下基层,不端架子,以致群众常常张冠李戴,把别人当成是他,感慨中就有了下句。
作为县委书记,他要为全县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出思路、拍板决策,对事关老百姓生活的小事,他同样了然于心。
贾瑞云每天早晚都有散步的习惯,这让一些干部备感压力。一日傍晚,他散步途经城郊南塔村小东河,周围百姓涉水过河引起了他的注意,当即要求交通部门搭建一座便民桥。一周后,一桥飞架两岸,小堑变通途。记者后来找到了这座桥,令人意外的是,“散步”居然能走到如此偏僻的村落,这让记者想起了有人这样形容在他手下干事:“以前强迫干工作偷工减料,如今主动干工作变本加厉。”
他路过城郊南渡村,发现街上灯光暗淡,他担心老百姓晚上出行不方便,当即致电责成有关部门把灯泡换亮;他看到群众在广场跳舞,为放音乐用电不规范,他担心群众触电,第二天就找人想办法解决;他担心拆迁户的新房离耕地距离太远生活不便,他说,这个距离就是老百姓的心与政府之间的距离……他常说,胸中有大事,做群众小事。
他拿出自己的工资为仓山镇困难村民田贵礼一家修房屋买电器送家畜,考虑到老人视力不好,他专门买了大彩电;他长期资助实验中学的贫困学生吕海儒,周末和妻子抽出时间看望,并常写信鼓励……他记挂孤寡老人,理解上访群众,他把老百姓为他衲的鞋垫摆在办公桌上,却把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放在自己心房里。
临别之际,贾瑞云感叹,这一年来最深的体会,就是离群众越近,越觉得自己渺小,“我没搞过县上的工作,刚来时很紧张、压力大。工作没成效时,大家都安慰我,别急啊!慢慢来,困难那么多,哪能那么快?到年底,大家又到处帮我找成绩,不停地说这也不错,那也很好。在中江的干部群众面前,我觉得自己好渺小……”
厮言朴实,诚如厮人,不饰半点雕琢。
一年前,他选择了这里:“当干部,不求‘政绩工程’有多大多亮,但求把老百姓的路铺平,灯点亮。”
一年中,他想了些什么?可大——决策、思路,高屋建瓴;可小——吃饭,穿衣,民间点滴。但有一点,无论大小,都得围着老百姓想。
一年后,他写下了自己的感悟:“我本是百姓,何苦去扰百姓;你就是官,何必装个官样。”
以往提起中江,脑海里浮现出的关键词是:黄继光、中江挂面、中江表妹,以及一个关于在飞机上听下面一片喝稀饭声的尴尬笑话。

不久前,上任一年有余的中江县委书记贾瑞云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县委书记”,在四川今年评出的14个优秀县委书记中任职时间最短。他的典型事迹材料上写着:“他使中江这个农业、丘陵、人口、债务大县在较短时间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发展创历史新高……”
短短一年时间,中江发展明显提速,这里发生了什么?
10月10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中江,寻找答案。
一问:深陷与远走如何博奕?
走进贾瑞云的办公室,一阵爽朗的笑声顿时拉近了主宾距离,看着比记者更显风尘仆仆的县委书记,半日的等待显得微不足道。
“我没想过会当县委书记,更没想过当中江的县委书记。”贾瑞云开门见山,“组织一安排,我拎了个包,就来了。”眼前这个县委书记,稳重中不乏豪情,幽默中透着睿智……
贾瑞云为什么会来县上?
之前,他是德阳市委秘书长,再之前,他是省经贸委办公室主任。他为什么选择“深陷”?——从省级机关到市委再到县委;他为什么选择远走?——从成都到德阳再到中江;是什么力量推动他选择义无返顾地走向基层,并且越走越远?
他说:“要混级别,上面空间大;要多干实事,就得‘深陷’基层。”
贾瑞云为什么选择中江?
在原县委书记因经济问题被查处之后,这里的干部悲观失望、群众人心不稳、经济发展受挫、投资者纷纷迁出,德阳市一位领导评价:“中江像一个躺在病床上、周身插满输液管的病人,要靠输血输液过日子。”
他说:“当时亲友们劝我来不得,穷啊,乱啊!我就不信这些,一个地方无论多乱,老百姓值得信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就能走出困境。要我说自己被选为优秀惟一值得一提的,那就是当一个百万大县的人民对党、对政府失去信心的时候,我们恢复了百姓的信心。”
如何重拾老百姓的信心?
在他看来,县委书记只是一个代表,一个班子的代表,一个地区的代表,比起“我”,他更愿意用“我们”这个词。
贾瑞云上任的第一天就表明态度:从现在开始又多了一个中江人,自己将以一名新中江人的身份踏踏实实为中江人民办实事。他一来就要让中江的干部群众明白:新任的县委书记是来为老百姓做实事的!
领导上任,干部调整,这似乎成了官场的一条潜规则。在当时躁动不安、彷徨失措的气氛下,许多干部私下议论,中江干部可能有一次大换血。但一段时间后,大家发现,新来的县委书记并没有撤换一个干部,也没有急于烧“三把火”,他早出晚归,用短短3个多月的时间跑遍该县57个乡镇、近300个村和所有企业,与干部、工人、农民恳谈,摸实情、听实话、找问题;他在大会小会上为干部鼓气、宽心,稳定人心;他借“先教”东风,提出开展“英雄故乡行,弘扬先进性”主题实践活动,吸引了中央、省、市等各级单位621个、1万余名党员参与,不仅在短时间内聚集了人气,也为老百姓带来了实惠:得到捐资1500万元、结对帮扶困难群众1万4千余户……
重拾老百姓信心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贾瑞云认为,仅仅是稳定人心、聚集人气还远远不够,他强烈地感到,中江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不足,最缺的是自信与自强精神,最需要的是正确的发展思路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凝聚人心要靠科学的发展思路引导中江经济实现腾飞,更要靠在这种腾飞中真正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
“当干部,不求‘政绩工程’有多大多亮,但求把老百姓的路铺平,灯点亮。”贾瑞云对政绩有自己的理解。
二问:农业与工业如何并举?
贾瑞云曾说过一句誓言:“宁愿牺牲一届班子政绩,也要为中江发展打下基础。”这不是心血来潮的煽情,用他的话注解:“只有经济发展了,日子过好了,老百姓才服你,否则,耍再多的花招也没用,老百姓只会反感你。”
是啊!中江这个除了农民工外啥都缺的农业大县,地理位置不占优势,经济基础薄弱,各种资源匮乏,一些干部对发展的信心不足,普遍存在悲观失望的心态。
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整合优势资源突出中江的传统优势?如何在发展传统强项的同时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贾瑞云提出“特色农业立县,工业经济强县,第三产业活县,对外开放兴县”的科学发展思路。
中江还抓不抓农业?抓!贾瑞云说,首先是有啥用啥,然后才说缺啥补啥。如果141万人连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发展?
中江是个农业、人口大县,农业生产仍然是重中之重,不能盲目地转移发展重点,要在“农”字上大做文章。
“农”字文章怎么做?减!贾瑞云认为,握紧拳头才能打造特色,收缩战线方可突出重点。
中江以前不是没有抓农业,13个重点产业用力平均,分不清谁是重点,“要以抓工业的理念盘活农业。”贾瑞云顶着压力将13个重点砍成6个,剩下的粮食、生猪等产业,个个都是中江的强项,个个都是中江老百姓世世代代干的活路,“群众拥护得很!”贾瑞云笑了。
中江农业抓得咋样?成绩喜人啊!6大产业在国家和省上都获得了先进,去年中江作为全省惟一的县,捧回“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不久又获得“全国食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等多个“农字号”国家级荣誉,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3000元大关。
有人问贾瑞云,当时把以前长期作为传统重点产业的一半都砍掉时,面对不少反对的声音,就没有担心过?他说,没想那么多。是啊!县委书记该想什么?可大——决策、思路,高屋建瓴;可小——吃饭,穿衣,民间点滴。但有一点,无论大小,都得围着老百姓想。
中江农民多、农民穷,如何让农民富、农民强?贾瑞云提出打响农民工牌。他着力打造中江农民工品牌,从自发、有序到产业链,“输出前有培训,输出中有组织,输出后有服务”这一“中江做法”正在全省推广:中江与北京两地农民工培训基地遥相呼应、5所职业学校优势整合、订单招生、报告文学集《中江农民工》新鲜出炉、优秀农民工返乡给全县干部作报告、副县长带队律师事务所为外出农民工维权……2005年中江输出劳动力4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1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
中江的发展只能靠农业、靠输血?不!贾瑞云清楚,若中江的发展仅依靠特色农业和外出农民工输血,只有一个“稳”字,只能吃饱饭。他深知,“要想奔小康,要想解决内在发展动力不足,还得大力发展工业,还得造血。”
工业——这个令中江人自感卑之又心向往之的阵痛,对于一个财政收入1.5亿元、支出5.8亿元的丘陵农业大县来说,是难点,也是希望,是潜力。
把招商引资作为中江工业发展的生命线,贾瑞云又将如何支招?
三问:人缘与地缘如何兼容?
10月11日,记者被告知上午将举行一个台湾登美陆集团、东莞台商协会投资签约仪式,之前贾瑞云将率台商作一个紧凑的参观,记者一行陪同参加。
中江在招商引资上并不被看好,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以及硬件设施都不具备先天优势,甚至有人认为搞招商于中江是天方夜谭。但事实上,就在这短短的一年中,中江“一招就来十多家,一来就投上亿元”的招商成果被冠以“中江现象”正引起广泛关注,地缘不足靠什么来弥补?
在规划合理的工业园区,在整齐规范的生产车间,在充满朝气的职业培训学校……十多名台商啧啧称赞。一路上记者发现,随行的同行中有远道而来的凤凰卫视。原来,并不占地缘优势的中江在招商引资上取得的成绩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要做专题片探寻农业大县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吸引众多台资纷纷入驻的奥秘。
显然,他们是想在贾瑞云身上找答案,却被他婉拒。凤凰卫视记者说县委书记不来谈,节目力度就不够,“力度够不够不在于县委书记上不上节目,而要看老百姓最终是不是得到了实惠。”贾瑞云还是婉拒。
硬件不足软件补,地缘不足人缘补。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实施产业招商之路,贾瑞云依据中江的实际制定了扬长避短的差异化招商战略:有目标招商——集中发挥中江土地与劳动力优势,把引资目标瞄准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区域锁定“东资西移”的主力军深圳、东莞等沿海城市;无门槛入驻——全面清理整修县内闲置厂房借给入驻企业,做到“企业走到中江就开工”;保姆式服务——县上领导与企业一一对应,全程跟踪式服务,“这个人负责企业将要面对的所有部门,如工商税务城建等。”贾瑞云说,“我们不谈优惠,优惠各地都差不多,我们着力搞好服务,抓好环境建设,企业只管生产经营。”这就是贾瑞云打的人缘牌。
扎实的服务工作让企业感受到了中江的优势、政府的务实,也感动于县委书记的热忱。去年夏天,台资企业鸿磬公司老总李昌贵重病住院,贾瑞云闻讯后连夜赶赴医院看望,令李感动不已,在他的带动下,一大批台商涌向中江。今年正月初四,他放弃春节与家人难得的团聚,率众远赴广东登门拜访企业老总们,其执著与诚心打动了商家。贾瑞云用环境、感情、人文招商,得到了丰厚回报:2005年中江引进内资增长20%,利用外资增长73%,均创该县历史最高水平,工业正成为这个农业大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记者一行来到了中江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台湾涌德电子,副总经理陆芝衡向记者谈起了他的“中江印象”。
他认为,中江硬环境没法与沿海比,但软环境沿海比不上。“贾书记为请我们曾五顾东莞,现在我们保持私下两周聚一次的频率,他能为我们的难处提前打算。”陆芝衡说,“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替我们与政府部门打交道,像营业登记证6天就搞定,还是因为我们资料不齐耽误了4天。我告诉那些东莞的同行,没人信。要知道,在沿海不拖3个月想都别想。”
同行的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胡名森告诉记者:“只要在县上,贾书记几乎每天都要去工业园看看,或去厂房,或去工地,或与周边群众攀谈,发现问题立即解决。”征地拆迁就没出现纠纷?“没有一例。我们为群众考虑得比较周到,新房上可住宿,下可出租铺面,正在研究制定社保、医保政策。”
谈到这里,不禁让记者想起上午参观时心中的一个疑问:与那些一马平川的工业集中区不同,中江的工业园区周边还保留许多农宅,为什么?难道都是钉子户?
四问:为民与为官如何转换?
再次见到贾瑞云时,奔忙一天的他未显倦意。记者开门见山,贾瑞云一句解惑:“在老板与老百姓之间,我们首先考虑的肯定是老百姓。”
“谁说工业园区一定要一马平川?” 贾瑞云倒把我们给问住了,“征地拆迁不与民争利,建设发展不与民争利。发展经济也是为了老百姓,何必绕一大圈又回到初衷。我们的工业园要尽量避开民居,尽可能不给百姓添麻烦,周边有农宅就让它有,正好还可以开杂货铺赚点钱。和谐社会就是要容得下这个,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共享改革成果’。”
“我本是百姓,何苦去扰百姓;你就是官,何必装个官样。”——贾瑞云将自己的话找人写成书法作品,挂在办公室墙上,这里面当然有故事。
他怕惊扰百姓。一日,贾瑞云到县广播局,不料门口被4个挑着担子聊天的老乡堵住了。他示意司机不要鸣笛开道,自己悄悄下车步行,感叹中就有了上句;他下基层,不端架子,以致群众常常张冠李戴,把别人当成是他,感慨中就有了下句。
作为县委书记,他要为全县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出思路、拍板决策,对事关老百姓生活的小事,他同样了然于心。
贾瑞云每天早晚都有散步的习惯,这让一些干部备感压力。一日傍晚,他散步途经城郊南塔村小东河,周围百姓涉水过河引起了他的注意,当即要求交通部门搭建一座便民桥。一周后,一桥飞架两岸,小堑变通途。记者后来找到了这座桥,令人意外的是,“散步”居然能走到如此偏僻的村落,这让记者想起了有人这样形容在他手下干事:“以前强迫干工作偷工减料,如今主动干工作变本加厉。”
他路过城郊南渡村,发现街上灯光暗淡,他担心老百姓晚上出行不方便,当即致电责成有关部门把灯泡换亮;他看到群众在广场跳舞,为放音乐用电不规范,他担心群众触电,第二天就找人想办法解决;他担心拆迁户的新房离耕地距离太远生活不便,他说,这个距离就是老百姓的心与政府之间的距离……他常说,胸中有大事,做群众小事。
他拿出自己的工资为仓山镇困难村民田贵礼一家修房屋买电器送家畜,考虑到老人视力不好,他专门买了大彩电;他长期资助实验中学的贫困学生吕海儒,周末和妻子抽出时间看望,并常写信鼓励……他记挂孤寡老人,理解上访群众,他把老百姓为他衲的鞋垫摆在办公桌上,却把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放在自己心房里。
临别之际,贾瑞云感叹,这一年来最深的体会,就是离群众越近,越觉得自己渺小,“我没搞过县上的工作,刚来时很紧张、压力大。工作没成效时,大家都安慰我,别急啊!慢慢来,困难那么多,哪能那么快?到年底,大家又到处帮我找成绩,不停地说这也不错,那也很好。在中江的干部群众面前,我觉得自己好渺小……”
厮言朴实,诚如厮人,不饰半点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