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原理来源于生活,也应运用到生活中去。新的社会时期,需要的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应结合学科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构建良好、有效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感受去体验、感悟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了解生活与知识的密切相关性,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自主性,实现“生活走向化学”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新背景下;化学教学;生活化
化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化学教学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化学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特点相结合,构建生活化的化学教学课堂。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新背景下化学教学的生活化,与各位同仁共同进步。
一、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化学教学生活化没有定性的概念,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其大概范畴为:教学中,根据化学教学内容,结合人与自然和谐、相通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生活案例探究、实践、总结理论的教学过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更直观、更真实地了解和认识其知识原理,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由浅到深,逐步引导学生熟悉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
对生活化教学,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我国的陶行知也曾说过“生活教育”等,这一系列的教育理念让我们教师深刻认识到生活本身的教育意义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结合新课改理念,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学習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更好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生活,验证生活,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体验生活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对学习化学知识有着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生活无限大,蕴含着太多的知识和道理,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学不完的。化学教学生活化,可以拓展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空间,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化学与科学、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密切性,激励学生学习化学,为社会作贡献等。真正实现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二、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
1.分层教学
传统教学中大多教师注重以尖子生的培养为构建课堂教学方法的基准,忽略了尖子生外其他同学的想法,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我们知道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其个性差异、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差异等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分层教学法,确保每个层次的每位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如:让全班同学以身边的事物为例来体现化学知识的存在。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发现的结果不尽相同,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对自我的发现进行交流、评价,鼓励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和了解化学,同时将化学运用到生活中去。教师在此应注意的是,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尊重学生的选择,从而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发展动向,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渗透化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
2.探究教学
探究教学,即: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出示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思考、讨论,查阅资料等突进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总结并掌握相应知识点的一种方法。化学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同时树立学生正确认识化学的价值观念,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的实践、探究、争论。如:在物质鉴别教学中,设置疑问“在一次做饭中,妈妈将放盐的瓶子与放纯碱的瓶子相混淆,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妈妈分清哪个是盐瓶,哪个是纯碱瓶呢?”通过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总结其特点,这样能够提高了其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加强了化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亲身实践、感悟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化学知识的价值所在,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化学知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情境教学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世间万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将化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使学生产生相见不相识,然而又似曾相识的状态,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励学生探究的动力,加强生活与化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让学生了解、体验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空间,从而也使得科学性的化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接近学生的生活空间,便于学生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教师可以将真实的生活情境引进教学中来,让学生由感性升华到理性,对化学知识有个整体的把握,树立正确的化学价值观,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
三、化学教学生活化应注意的问题
1.寻找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衔接点
各科教学内容与知识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的衔接。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知识内容有着很强的衔接性,作为教师,在构思教育知识回归自然时应注重寻找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衔接关系,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思路模式,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如: 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理论强调,新的概念和原理的学习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合理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就是新旧意义的同化,其结果是新概念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认知结构得以丰富和扩大。诱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与化学教学内容在某些方面产生共鸣,构建化学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创新、总结,得出结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同时也达到了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同化。
2.构思应选择倾向学生生活的教学模式
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在构思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时,应结合全部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各个层次学生了解和认识的生活实际情况,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经验,激发学生从不同的生活经验中探究出不同的化学知识,感受化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学生在教学与生活之间搭建“桥梁”,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距离,由浅到难,用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解释化学内容,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推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步伐,使得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读懂“简易化”,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促进知识与生活的同化,实现“从生活走向化学”的教学理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的源泉在于读懂“生活”,“生活是一切活力源泉”。新课改也一直注重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知识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引导学生感知化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再将化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知识、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到学化学的价值所在,用科学的眼光对待生活,加强学生生活中的化学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知识与生活同化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何 新.让化学走进生活[J].新课程,2008(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王祖浩,王 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新背景下;化学教学;生活化
化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化学教学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化学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特点相结合,构建生活化的化学教学课堂。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新背景下化学教学的生活化,与各位同仁共同进步。
一、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化学教学生活化没有定性的概念,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其大概范畴为:教学中,根据化学教学内容,结合人与自然和谐、相通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生活案例探究、实践、总结理论的教学过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更直观、更真实地了解和认识其知识原理,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由浅到深,逐步引导学生熟悉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
对生活化教学,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我国的陶行知也曾说过“生活教育”等,这一系列的教育理念让我们教师深刻认识到生活本身的教育意义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结合新课改理念,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学習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更好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生活,验证生活,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体验生活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对学习化学知识有着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生活无限大,蕴含着太多的知识和道理,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学不完的。化学教学生活化,可以拓展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空间,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化学与科学、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密切性,激励学生学习化学,为社会作贡献等。真正实现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二、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
1.分层教学
传统教学中大多教师注重以尖子生的培养为构建课堂教学方法的基准,忽略了尖子生外其他同学的想法,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我们知道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其个性差异、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差异等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分层教学法,确保每个层次的每位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如:让全班同学以身边的事物为例来体现化学知识的存在。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发现的结果不尽相同,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对自我的发现进行交流、评价,鼓励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和了解化学,同时将化学运用到生活中去。教师在此应注意的是,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尊重学生的选择,从而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发展动向,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渗透化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
2.探究教学
探究教学,即: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出示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思考、讨论,查阅资料等突进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总结并掌握相应知识点的一种方法。化学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同时树立学生正确认识化学的价值观念,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的实践、探究、争论。如:在物质鉴别教学中,设置疑问“在一次做饭中,妈妈将放盐的瓶子与放纯碱的瓶子相混淆,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妈妈分清哪个是盐瓶,哪个是纯碱瓶呢?”通过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总结其特点,这样能够提高了其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加强了化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亲身实践、感悟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化学知识的价值所在,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化学知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情境教学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世间万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将化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使学生产生相见不相识,然而又似曾相识的状态,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励学生探究的动力,加强生活与化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让学生了解、体验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空间,从而也使得科学性的化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接近学生的生活空间,便于学生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教师可以将真实的生活情境引进教学中来,让学生由感性升华到理性,对化学知识有个整体的把握,树立正确的化学价值观,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
三、化学教学生活化应注意的问题
1.寻找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衔接点
各科教学内容与知识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的衔接。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知识内容有着很强的衔接性,作为教师,在构思教育知识回归自然时应注重寻找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衔接关系,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思路模式,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如: 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理论强调,新的概念和原理的学习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合理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就是新旧意义的同化,其结果是新概念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认知结构得以丰富和扩大。诱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与化学教学内容在某些方面产生共鸣,构建化学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创新、总结,得出结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同时也达到了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同化。
2.构思应选择倾向学生生活的教学模式
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在构思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时,应结合全部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各个层次学生了解和认识的生活实际情况,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经验,激发学生从不同的生活经验中探究出不同的化学知识,感受化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学生在教学与生活之间搭建“桥梁”,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距离,由浅到难,用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解释化学内容,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推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步伐,使得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读懂“简易化”,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促进知识与生活的同化,实现“从生活走向化学”的教学理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的源泉在于读懂“生活”,“生活是一切活力源泉”。新课改也一直注重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知识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引导学生感知化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再将化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知识、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到学化学的价值所在,用科学的眼光对待生活,加强学生生活中的化学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知识与生活同化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何 新.让化学走进生活[J].新课程,2008(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王祖浩,王 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