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喷他佐辛(PTZ)介导的sigma-1受体(Sig-1R)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健康成年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SD大鼠48只,6~8周,体重230~250 g,由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组)、模型组(MOD组)、PTZ处理组(PTZ组)和PTZ+Sig-1R拮抗剂(BD1047)处理组(PTZ+BD组)每组12只。MOD、PTZ和PTZ+BD组大鼠建立保留性神经损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CON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模型制备完成后,PTZ单次用量为2 mg/kg,PTZ+BD组大鼠实验前2 d静脉注射BD1047 2 mg·kg-1·d-1,以生理盐水为对照。于术前1 d,治疗后2、24和48 h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痛,最后一次检测痛阈值后麻醉处死各组大鼠,提取L4~6节段脊髓,采用Western blot和RT-qPCR法测定术侧L4~6节段脊髓Sig-1R、丝氨酸消旋酶(Srr)、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的表达。
结果与CON组比较,MOD组大鼠治疗后疼痛明显增加。PTZ组大鼠治疗后2、24和48 h时50%缩爪阈值和热痛差异性评分降低而缩腿时间增高。PTZ+BD组50%缩爪阈值和热痛差异性评分较MOD组增高,但低于PTZ组;缩腿时间较MOD组降低,而较PTZ组增高。与CON组比较,MOD、PTZ和PTZ+BD组Sig-1R、Srr和p-ERK1/2表达均显著上调。与MOD组比较,PTZ组Sig-1R和Srr表达显著上调,但p-ERK1/2表达下降;PTZ+BD组Sig-1R和p-ERK1/2表达下调,但Sr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Z+BD组Sig-1R和Srr表达较PTZ组均显著下调,但p-ERK1/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PTZ可改善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Sig-1R和Srr上调、p-ERK1/2下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