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他佐辛介导的sigma-1受体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中华疼痛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ding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喷他佐辛(PTZ)介导的sigma-1受体(Sig-1R)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健康成年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SD大鼠48只,6~8周,体重230~250 g,由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组)、模型组(MOD组)、PTZ处理组(PTZ组)和PTZ+Sig-1R拮抗剂(BD1047)处理组(PTZ+BD组)每组12只。MOD、PTZ和PTZ+BD组大鼠建立保留性神经损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CON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模型制备完成后,PTZ单次用量为2 mg/kg,PTZ+BD组大鼠实验前2 d静脉注射BD1047 2 mg·kg-1·d-1,以生理盐水为对照。于术前1 d,治疗后2、24和48 h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痛,最后一次检测痛阈值后麻醉处死各组大鼠,提取L4~6节段脊髓,采用Western blot和RT-qPCR法测定术侧L4~6节段脊髓Sig-1R、丝氨酸消旋酶(Srr)、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的表达。

结果

与CON组比较,MOD组大鼠治疗后疼痛明显增加。PTZ组大鼠治疗后2、24和48 h时50%缩爪阈值和热痛差异性评分降低而缩腿时间增高。PTZ+BD组50%缩爪阈值和热痛差异性评分较MOD组增高,但低于PTZ组;缩腿时间较MOD组降低,而较PTZ组增高。与CON组比较,MOD、PTZ和PTZ+BD组Sig-1R、Srr和p-ERK1/2表达均显著上调。与MOD组比较,PTZ组Sig-1R和Srr表达显著上调,但p-ERK1/2表达下降;PTZ+BD组Sig-1R和p-ERK1/2表达下调,但Sr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Z+BD组Sig-1R和Srr表达较PTZ组均显著下调,但p-ERK1/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PTZ可改善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Sig-1R和Srr上调、p-ERK1/2下调有关。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麦肯基(Mekenzie)疗法联合神经松动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疼痛与颈椎活动受限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在甘肃省中医医院疼痛科诊治的CSR疼痛患者15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麦肯基组和联合组,每组79例。麦肯基组给予常规物理治疗联合麦肯基疗法,联合组在麦肯基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全部患者均治疗两个疗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颈椎
针刺镇痛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实践,临床镇痛效果确切,在西方文化乃至世界范围内均得到了认可。但其与安慰剂效应的神经生理学方面的关系却鲜有论述。本文就近些年国内外关于针刺镇痛与安慰剂效应之间关系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行综述,旨在论证针刺疗法自身确切的镇痛效果,而非单纯的安慰剂效应。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肩峰下滑囊注射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西安市灞桥区中医医院疼痛门诊收治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超声引导组和盲探穿刺组,每组28例;超声引导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盲探穿刺组采用传统解剖定位注射治疗。于治疗后1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和临床疗效评分进行治疗效果评估。结果注射治疗后,两组
目的观察3种不同入路腹横肌平面阻滞(TAP)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在全麻行下腹部手术患儿90例,年龄1~6岁,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在全身麻醉后肋缘下组行肋缘下TAP,侧路组行侧路TAP,后路组行后路TAP。记录术后4、8、12、16、24 h时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评分(CHEOPS)、Ramsay镇静评分与术后4 h时镇
目的评价地佐辛复合异丙酚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射频治疗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就诊于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复合组和异丙酚组,各组30例。复合组采用地佐辛复合异丙酚进行麻醉,静脉推注地佐辛5 mg后,缓慢静脉推注异丙酚2.5~3.5 mg/kg负荷剂量后以1.0~2.5 mg·kg-1·h-1的速率持续输注;异丙酚组
中药在治疗慢性疼痛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在优势。中药治疗慢性疼痛的机制是同时通过多个分子通道协同作用,且涉及到炎症、免疫、血液循环、组织功能代谢等多方面的外周机制;同时也涉及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P物质(SP)、单胺能等中枢神经递质受体机制和相关核基因转录机制等。中药具有止痛效果确切,对机体组织影响小,毒副作用少的特点,可长期应用,是疼痛治疗方法和止痛药物发掘的一个重要方向。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亚甲蓝注射、靶点射频联合银质针治疗盘源性腰痛(DLBP)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桃源县人民医院疼痛科住院的DLBP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25),联合银质针组采用椎间盘亚甲蓝注射、靶点射频联合银质针治疗,亚甲蓝射频组采用椎间盘亚甲蓝注射靶点射频治疗。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术前及术后1周、
目的探讨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疼痛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5月就诊于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的PDPN患者70例为PDPN组,另有非痛性DPN患者70例为DPN组。PDPN组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40 mg溶于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同时口服羟苯磺酸钙分散片0.5 g,2次/d,共2周。DPN组
目的评估经皮椎体球囊扩张成形术(PK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Kummell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8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椎体骨折不愈合患者38例(48病椎),局麻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术后予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评定术前、术后3 d及术后3个月时病椎前缘、后缘高度,脊柱后凸角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