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目标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要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新的课程目标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征,涵盖了学科教学的所有目标和内容。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有机体,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心血和智慧,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实现教学目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历史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部分内容,传统的教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等方面,把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呈现给学生,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来获得知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所以在教《两汉经济的发展》时,我虚拟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汉朝人,你将怎样生活呢?”先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然后分组扮演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角色,这堂课,学生的参与度高,争着发言的同学有二十几位,而教师只是穿插其中,略作评说,学生的发言大多抓住了汉朝经济的发展特点及都域繁荣的情况,学生自主性得到了发挥。在余兴未尽时,我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能否探究一下,汉朝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由于虚拟了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营造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思维活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
新的历史教材,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历史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例如:讲到“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时,学生难于理解汉初统治者实行此政策的实质。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实行休养生息是因为汉初的皇帝好,不是为了剥削人民。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汉初统治者暂时减轻对人民负担的用意,我在讲课时举了一个“挤牛奶的启示”的例子来对比说明:同一头奶牛,用两种方法挤牛奶。A法:一次性榨干奶牛最多可得30斤牛奶(奶牛被榨干则死亡);B法:让奶牛吃草养肥,每天只挤5斤,却可连续挤牛奶二十天,共得100斤牛奶。问:哪种方法挤牛奶多?答案显而易见,学生也在趣味性的讲课中很轻松地理解了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质。
三、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可感知并积极参与其中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能动起来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如果提问过于宽泛、思维指向不明,会使学生无所适从,这时提问需分步骤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一课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情况,而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将学生带入15世纪初的历史情境中:1.请学生仔细观察一组邮票,描述当时的场景,猜想郑和所到地方,并说说当地的风土人情。2.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让学生充分想象郑和在接受遣使后到达这些地区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3.趁热打铁再问:面对诸多困难,郑和船队最终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探究郑和的船队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与困难的。同时学生们还列举了当时有利的物质技术条件等。4.此时我并没有急于直接问同学们郑和下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而是出示几则资料层层设问,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5.最后经过前面铺垫的内容再问: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600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从课堂的表现来看,学生充分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师生共同探究。这一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升华。所以课堂设计的问题要有指向性,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步步引导,防止学生找不到思维的入口。当学生有了方向感,自信心提升了,学习起来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四、联系实际,增长智慧
古人云:“六经皆史”,史学家贝内德托.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事实上历史沉淀于现实中,现实里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尽力发掘历史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寻找历史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帮助学生知古鉴今,拓展思维,追寻事物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标准教师读本》,冯长运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历史》,朱汉国、刘军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历史教学实施指南》,杨杨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下册,朱汉国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赵克礼等.《中学历史教育实习行动策略》[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文明中学)
一、创设历史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部分内容,传统的教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等方面,把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呈现给学生,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来获得知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所以在教《两汉经济的发展》时,我虚拟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汉朝人,你将怎样生活呢?”先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然后分组扮演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角色,这堂课,学生的参与度高,争着发言的同学有二十几位,而教师只是穿插其中,略作评说,学生的发言大多抓住了汉朝经济的发展特点及都域繁荣的情况,学生自主性得到了发挥。在余兴未尽时,我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能否探究一下,汉朝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由于虚拟了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营造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思维活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
新的历史教材,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历史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例如:讲到“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时,学生难于理解汉初统治者实行此政策的实质。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实行休养生息是因为汉初的皇帝好,不是为了剥削人民。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汉初统治者暂时减轻对人民负担的用意,我在讲课时举了一个“挤牛奶的启示”的例子来对比说明:同一头奶牛,用两种方法挤牛奶。A法:一次性榨干奶牛最多可得30斤牛奶(奶牛被榨干则死亡);B法:让奶牛吃草养肥,每天只挤5斤,却可连续挤牛奶二十天,共得100斤牛奶。问:哪种方法挤牛奶多?答案显而易见,学生也在趣味性的讲课中很轻松地理解了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质。
三、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可感知并积极参与其中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能动起来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如果提问过于宽泛、思维指向不明,会使学生无所适从,这时提问需分步骤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一课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情况,而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将学生带入15世纪初的历史情境中:1.请学生仔细观察一组邮票,描述当时的场景,猜想郑和所到地方,并说说当地的风土人情。2.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让学生充分想象郑和在接受遣使后到达这些地区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3.趁热打铁再问:面对诸多困难,郑和船队最终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探究郑和的船队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与困难的。同时学生们还列举了当时有利的物质技术条件等。4.此时我并没有急于直接问同学们郑和下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而是出示几则资料层层设问,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5.最后经过前面铺垫的内容再问: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600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从课堂的表现来看,学生充分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师生共同探究。这一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升华。所以课堂设计的问题要有指向性,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步步引导,防止学生找不到思维的入口。当学生有了方向感,自信心提升了,学习起来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四、联系实际,增长智慧
古人云:“六经皆史”,史学家贝内德托.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事实上历史沉淀于现实中,现实里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尽力发掘历史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寻找历史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帮助学生知古鉴今,拓展思维,追寻事物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标准教师读本》,冯长运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历史》,朱汉国、刘军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历史教学实施指南》,杨杨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下册,朱汉国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赵克礼等.《中学历史教育实习行动策略》[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文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