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公厕是园林城市基础设施之一,关系人们生理需求,是园林城市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生活细节的关注。但是目前国内的园林城市公厕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园林城市公厕的规划要因地制宜,补充现代园林城市背景下公厕在建筑设计中被忽视的设计细节。本文从公厕在园林城市的作用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 园林城市 公厕 作用
园林城市公厕问题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即使是发展比较好的园林城市,也会有认知的盲点。公厕作为园林城市基础设施,合理的布局、整洁的卫生,完备的服务,不仅方便群众的日常需要,还可以作为展现城市文明的标志,也是政府对园林城市设施关注的体现,更可以体现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公厕虽然是园林城市细节的设施,但它在园林城市运行中,在公众日常生活中,却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公厕可以满足人生理排泄需求。饮食维持生命,排泄也是最基本的生理活动。人的排泄行为是不容回避的生理行为。公厕是满足人们排泄需求的设施。当人产生便急感的时候,必须找到厕所,否则将会产生尴尬,这种需求并无规律,涉及个人隐私自尊等一系列问题。这是公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我市在各大广场都配有现代新颖的公厕,如天鹅广场公厕、浏河岛公厕、向东桥公厕、月亮湖广场公厕、廉政广场公厕等。园林城市应当合理布局公厕,使人们能快速找到公厕,满足生理排泄需求。因此,公厕能否满足人们生理排泄需求,实际上是园林城市是否具有布局合理公厕的问题。
第二,公厕可以满足社会需求。公厕是随着人类交往活动频繁,使得人们外出活动的机会增加,而需要在活动场所方便而产生的,是配合社会生产、消费等活动需求的基础设施,也是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设施。没有公厕,社会活动会出现尴尬而大受影响。其次,公厕改善了社会环境。没有厕所,则处处可能成为厕所,人的生理特征在任何地点都可以方便,如果一座园林城市没有布局合理的公厕,则城市就会变成一座“大厕所”。公厕的使排泄场所集中,便于对排泄物进行处理,公厕是社会环境需求的产物,同时又对社会环境产生良性影响,净化了城市环境,改善了园林城市公众的生活环境。再者,公厕促进了社会文明发展。公厕是社会文明的表现,同时,公厕约束了不良行为,如随地便溺,升华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公厕还是社会道德的有利载体,譬如,设置残疾人通道,设置残疾人专用单间,弘扬了人道主义精神。如步行街中天街公厕、凤鸣门公厕、城南新区公厕等。总之,公厕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第三,公厕向公众提供多种服务,体现政府服务水平。现代园林城市公厕不仅提供排泄服务,由于城市生活的节奏加快,生活水平提高,公众在公厕场所停留,将会产生相关的更多的服务需求,使政府向公众提供更多的服务有了可能,也为政府开辟了做好公共服务的窗口。公厕本身是私秘场所,公众进行私秘活动,如公厕内配备立式衣镜,就满足了整理衣饰需求;公厕内设置休息椅,使公厕增设了休恬功能;为方便怀抱婴儿的女士如厕,在公厕内设置婴儿小床;女士喜欢补妆,公厕内建设了化妆间;在公厕内提供公厕周边公共交通等信息、进行公益广告宣传等等,都是政府服务意识的体现。商家在公厕内发布产品广告,使公厕具有发布商业广告的功能。公厕成为政府沟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窗口,也成为反映一座园林城市的管理水平、政府服务意识的平台。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利益,通过公厕服务功能,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融合。如天鹅广场公厕、廉政广场公厕、远动公园公厕、天鹅湖水上公园公厕等。
第四,公厕具有丰富园林城市文化的功能。公厕的文化内涵融合了建筑、心理文化、地域等多种文化,构成独特的“厕所文化”。公厕建筑可以反映出园林城市建筑的演变,公厕设施构成了园林城市文化的一个部分。人们在进入厕所时,方便完后微妙的心理历程,对公厕卫生状况的轻松愉悦、对公厕隐蔽性的关注、期望等等,构成对公厕的判断。不同地域对公厕要求不同,如南方与北方就有很大的差异,北方的公厕需要取暖,而南方的公厕需要地窗,表现了公厕的地域特征;日本对厕具具有敬畏感,用完厕所后,要向厕具鞠躬,表现出了浓厚的民族特征。公厕的文化属性,丰富了文化宝库,形成园林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青年路公厕新颖美观、廉政广场公厕造型别致等。
总之,公厕在园林城市基础设施中起着的重要作用。公厕通过向公众提供服务,丰富着园林城市完美的形象,让公众能感受园林城市的便捷。公厕是重要的园林城市基础设施,为整个城市的运行起着障作用。中国的园林城市公厕建设发展任重道远,政府应重视,积极向西方国家学习,吸取其中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完善公厕设计等问题,让园林城市公厕更好的为民众服务。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门市市政园林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汪浩,朱文一.北京园林城市公厕建筑考察[J].建筑创作,2007(11).
[2]刘文华.厕所园林城市文明的窗口[J].广西城镇建设,2005(1).
[3]张述林.旅游厕所布局初探[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ol.17.
[4]冯育梅.厕所文明离我们还有多远[J].八小时以外,2007(3).
[5]仲红梅.对当前旅游厕所发展的几点思考[J].黑河学刊,2004(1).
[6]李广宏.浅析旅游业发展新“瓶颈”——旅游厕所[J].商业经济,2006(10).
[7]黄子燕.我国旅游厕所建设问题探讨[J].浙江万里学报,vol.20.
关键词 园林城市 公厕 作用
园林城市公厕问题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即使是发展比较好的园林城市,也会有认知的盲点。公厕作为园林城市基础设施,合理的布局、整洁的卫生,完备的服务,不仅方便群众的日常需要,还可以作为展现城市文明的标志,也是政府对园林城市设施关注的体现,更可以体现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公厕虽然是园林城市细节的设施,但它在园林城市运行中,在公众日常生活中,却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公厕可以满足人生理排泄需求。饮食维持生命,排泄也是最基本的生理活动。人的排泄行为是不容回避的生理行为。公厕是满足人们排泄需求的设施。当人产生便急感的时候,必须找到厕所,否则将会产生尴尬,这种需求并无规律,涉及个人隐私自尊等一系列问题。这是公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我市在各大广场都配有现代新颖的公厕,如天鹅广场公厕、浏河岛公厕、向东桥公厕、月亮湖广场公厕、廉政广场公厕等。园林城市应当合理布局公厕,使人们能快速找到公厕,满足生理排泄需求。因此,公厕能否满足人们生理排泄需求,实际上是园林城市是否具有布局合理公厕的问题。
第二,公厕可以满足社会需求。公厕是随着人类交往活动频繁,使得人们外出活动的机会增加,而需要在活动场所方便而产生的,是配合社会生产、消费等活动需求的基础设施,也是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设施。没有公厕,社会活动会出现尴尬而大受影响。其次,公厕改善了社会环境。没有厕所,则处处可能成为厕所,人的生理特征在任何地点都可以方便,如果一座园林城市没有布局合理的公厕,则城市就会变成一座“大厕所”。公厕的使排泄场所集中,便于对排泄物进行处理,公厕是社会环境需求的产物,同时又对社会环境产生良性影响,净化了城市环境,改善了园林城市公众的生活环境。再者,公厕促进了社会文明发展。公厕是社会文明的表现,同时,公厕约束了不良行为,如随地便溺,升华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公厕还是社会道德的有利载体,譬如,设置残疾人通道,设置残疾人专用单间,弘扬了人道主义精神。如步行街中天街公厕、凤鸣门公厕、城南新区公厕等。总之,公厕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第三,公厕向公众提供多种服务,体现政府服务水平。现代园林城市公厕不仅提供排泄服务,由于城市生活的节奏加快,生活水平提高,公众在公厕场所停留,将会产生相关的更多的服务需求,使政府向公众提供更多的服务有了可能,也为政府开辟了做好公共服务的窗口。公厕本身是私秘场所,公众进行私秘活动,如公厕内配备立式衣镜,就满足了整理衣饰需求;公厕内设置休息椅,使公厕增设了休恬功能;为方便怀抱婴儿的女士如厕,在公厕内设置婴儿小床;女士喜欢补妆,公厕内建设了化妆间;在公厕内提供公厕周边公共交通等信息、进行公益广告宣传等等,都是政府服务意识的体现。商家在公厕内发布产品广告,使公厕具有发布商业广告的功能。公厕成为政府沟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窗口,也成为反映一座园林城市的管理水平、政府服务意识的平台。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利益,通过公厕服务功能,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融合。如天鹅广场公厕、廉政广场公厕、远动公园公厕、天鹅湖水上公园公厕等。
第四,公厕具有丰富园林城市文化的功能。公厕的文化内涵融合了建筑、心理文化、地域等多种文化,构成独特的“厕所文化”。公厕建筑可以反映出园林城市建筑的演变,公厕设施构成了园林城市文化的一个部分。人们在进入厕所时,方便完后微妙的心理历程,对公厕卫生状况的轻松愉悦、对公厕隐蔽性的关注、期望等等,构成对公厕的判断。不同地域对公厕要求不同,如南方与北方就有很大的差异,北方的公厕需要取暖,而南方的公厕需要地窗,表现了公厕的地域特征;日本对厕具具有敬畏感,用完厕所后,要向厕具鞠躬,表现出了浓厚的民族特征。公厕的文化属性,丰富了文化宝库,形成园林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青年路公厕新颖美观、廉政广场公厕造型别致等。
总之,公厕在园林城市基础设施中起着的重要作用。公厕通过向公众提供服务,丰富着园林城市完美的形象,让公众能感受园林城市的便捷。公厕是重要的园林城市基础设施,为整个城市的运行起着障作用。中国的园林城市公厕建设发展任重道远,政府应重视,积极向西方国家学习,吸取其中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完善公厕设计等问题,让园林城市公厕更好的为民众服务。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门市市政园林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汪浩,朱文一.北京园林城市公厕建筑考察[J].建筑创作,2007(11).
[2]刘文华.厕所园林城市文明的窗口[J].广西城镇建设,2005(1).
[3]张述林.旅游厕所布局初探[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ol.17.
[4]冯育梅.厕所文明离我们还有多远[J].八小时以外,2007(3).
[5]仲红梅.对当前旅游厕所发展的几点思考[J].黑河学刊,2004(1).
[6]李广宏.浅析旅游业发展新“瓶颈”——旅游厕所[J].商业经济,2006(10).
[7]黄子燕.我国旅游厕所建设问题探讨[J].浙江万里学报,vol.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