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现如今,家长和老师们都认为当代青少年存在较严重的逆反心理,而这种现象给教育带来极大的阻力。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并寻求有效的调试方法。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调试方法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很多老师们难免会遇到个别学生不服从教育管理,甚至与老师对抗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之为逆反心理。正确分析和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学会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应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每一位老师的必修课。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第一,学生成长到青少年时期的时候大脑的发育已经基本成熟,大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和分析能力越来越强。而青少年思维的发展正好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
第二,青少年时期性别意识、性意识逐渐强化和建立。于是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不再希望受到别人的约束,凡事都希望由自己来决定,因此对家长和老师的管教产生了逆反心理。
第三,来自家庭、学校的不良因素影响。家庭方面,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时简单粗暴,专横独断,或者对孩子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要求太过于严格,这些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压力都有可能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家庭环境恶劣在家庭生活中感受不到温暖而产生逆反心理,比如父母关系较差经常吵架,或者所处家庭为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学校方面,部分老师在施教过程中一味强调老师的威严而不尊重学生的感受,要求学生必须绝对服从老师的管理完全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将老师和学生置于两个对立面,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老师甚至整个学校教育的逆反心理。
第四,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晌。同辈群体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群体。同辈群体之间由于年龄相仿兴趣爱好相近,更容易互相产生认同感,因此容易相互影响。如果青少年所处的同辈群体是一个有不良行为和价值观的群体,那么他们身处其中就很容易去模范以求获得群体的认同和接纳,逆反心理也有可能因此形成。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方法
第一,教育者要转变思想,尊重学生,培养其信心。逆反心理其实也可以说是自尊心的一种畸形表现,学生的言行和能力得不到肯定,所以以这样的方式来与教育者进行对抗。所以教育者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克服“师道尊严”、自以为是的心理,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正视他们新发展起来的成人感和强烈的独立意识,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尤其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培养自信心。
第二,讲究批评的艺术。虽然我们强调要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但是当学生确实出现不当言行的时候,作为教育者还是要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但这种批评教育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学生犯错时,我们一定要考虑他们的情绪、性格特征和思想状况,找个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有些心理素质好或者非常调皮的学生,他有事情做得不对你可以直接指出来,他也能够接受,但是那些本来就胆小、自卑的学生,一旦犯错,我们就要特别注意和他的沟通方式,要学会巧妙地给他指出问题。否则他们很容易会因为你某句不慎的言语而自尊心受到伤害。一旦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容易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就容易对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故意对着干。
第三,加強感情投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管是什么年龄段的人,对于自己喜欢的人总是会多一些认同,学生如果喜欢某位老师,自然更能接受这位老师的教育,所以老师一定要利用一切机会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学生生病了,买上水果及时到医院探望;学生学习压力大了,及时帮他们排解;学生遇到困难了,可以耐心聆听,并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当学生出了事情,我们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处理;在他们生日的时候送上祝福,情绪低落的时候送上关怀和鼓励,这些都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自己,无形中自然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四,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上文中提到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所以作为教育者应该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班级中存在的不良风气,采取有效手段尽早将其扼杀在摇篮中。另行也注意不能忽视同辈群体中“领袖人物”对其他人的影响力,要对群体中的“领袖人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指导。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2]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北京大学心理学丛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杨建春.浅谈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04).
[4]黄显英.浅谈造成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和家长应对的方法[J].新课程(上),2015(04).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调试方法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很多老师们难免会遇到个别学生不服从教育管理,甚至与老师对抗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之为逆反心理。正确分析和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学会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应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每一位老师的必修课。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第一,学生成长到青少年时期的时候大脑的发育已经基本成熟,大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和分析能力越来越强。而青少年思维的发展正好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
第二,青少年时期性别意识、性意识逐渐强化和建立。于是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不再希望受到别人的约束,凡事都希望由自己来决定,因此对家长和老师的管教产生了逆反心理。
第三,来自家庭、学校的不良因素影响。家庭方面,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时简单粗暴,专横独断,或者对孩子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要求太过于严格,这些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压力都有可能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家庭环境恶劣在家庭生活中感受不到温暖而产生逆反心理,比如父母关系较差经常吵架,或者所处家庭为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学校方面,部分老师在施教过程中一味强调老师的威严而不尊重学生的感受,要求学生必须绝对服从老师的管理完全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将老师和学生置于两个对立面,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老师甚至整个学校教育的逆反心理。
第四,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晌。同辈群体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群体。同辈群体之间由于年龄相仿兴趣爱好相近,更容易互相产生认同感,因此容易相互影响。如果青少年所处的同辈群体是一个有不良行为和价值观的群体,那么他们身处其中就很容易去模范以求获得群体的认同和接纳,逆反心理也有可能因此形成。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方法
第一,教育者要转变思想,尊重学生,培养其信心。逆反心理其实也可以说是自尊心的一种畸形表现,学生的言行和能力得不到肯定,所以以这样的方式来与教育者进行对抗。所以教育者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克服“师道尊严”、自以为是的心理,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正视他们新发展起来的成人感和强烈的独立意识,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尤其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培养自信心。
第二,讲究批评的艺术。虽然我们强调要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但是当学生确实出现不当言行的时候,作为教育者还是要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但这种批评教育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学生犯错时,我们一定要考虑他们的情绪、性格特征和思想状况,找个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有些心理素质好或者非常调皮的学生,他有事情做得不对你可以直接指出来,他也能够接受,但是那些本来就胆小、自卑的学生,一旦犯错,我们就要特别注意和他的沟通方式,要学会巧妙地给他指出问题。否则他们很容易会因为你某句不慎的言语而自尊心受到伤害。一旦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容易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就容易对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故意对着干。
第三,加強感情投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管是什么年龄段的人,对于自己喜欢的人总是会多一些认同,学生如果喜欢某位老师,自然更能接受这位老师的教育,所以老师一定要利用一切机会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学生生病了,买上水果及时到医院探望;学生学习压力大了,及时帮他们排解;学生遇到困难了,可以耐心聆听,并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当学生出了事情,我们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处理;在他们生日的时候送上祝福,情绪低落的时候送上关怀和鼓励,这些都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自己,无形中自然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四,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上文中提到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所以作为教育者应该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班级中存在的不良风气,采取有效手段尽早将其扼杀在摇篮中。另行也注意不能忽视同辈群体中“领袖人物”对其他人的影响力,要对群体中的“领袖人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指导。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2]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北京大学心理学丛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杨建春.浅谈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04).
[4]黄显英.浅谈造成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和家长应对的方法[J].新课程(上),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