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试焦虑是当前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普遍,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典型案例如下:
小林是一名初三毕业班的男生,该生平时的上课表现很不错,听讲认真,思考积极,且思维宽广活跃,对某些问题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回家作业完成的质量很高,字迹端正,正确率高;同学遇到难题也喜欢向他请教,他总是竭尽所能的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同学,借此达到共同进步。奇怪的是一到期中、期末这样的重要考试,他平常那股沉着、敏捷劲儿便无影无踪了,平时很容易解决的问题,这时却怎么也解不出来,或者答得漏洞百出,甚至犯起平常极少出现的计算马虎、看错题等毛病。面对这种情况,老师替他着急,家长替他着急,他自己更是心急如焚,拼命的想在学习方法上找出原因,在身体状况上找出原因,但都无济于事。为此,他陷入了极度的苦恼之中,逐渐远离集体,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越来越僵;学习成绩更是每况愈下,原来那个活泼开朗、聪明可爱的学生不见了。
一、考试焦虑的定义
1.焦虑:简单的讲是指一种内心紧张,预感到似乎即将发生不幸时的心境,是对恐惧的恐惧,对担忧的担扰
有人称焦虑是指个体因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困难,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内疚感增强,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当个体遇到竞争、威胁和挑战时,预感到无力避免无法应付时,就会产生焦虑情绪。
2.焦虑的影响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所以适度的焦虑可以成为一种激励因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维护、保持自尊心,他会更加努力地去追求和奋斗,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头脑兴奋性提高。思维更加敏感,潜能充分发挥,从而考出好成绩。然而过度的焦虑则会使学生变得冷漠、消沉、退避,甚至恐慌,进而抑制学习。他们只会焦虑而忘记了学习。
3.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的,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与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常见于考试之前和考试之中。
二、考试焦虑的表现症状
对考试所产生的焦虑情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考试前
(1)有明显的紧张情绪;
(2)有逃避考试的倾向;
(3)出现生理反应,如肾上腺分泌失衡、也可能出现生理疾病(发烧、肚子疼痛、泌尿系统或胃肠道不适等);
(4)注意力难以集中,有疲劳感。食不下咽,睡不成眠;“怯场”;记忆力减退,思维混乱等。
2.考试中
(1)强烈的生理反应:出汗、紧张甚至休克。典型案例有:初中升高中的统一考试临近了,小柯的心情越来越紧张,觉得自己心里没底,记忆力大不如以前,要记的英语单词、数学公式老是记不住,注意力难以集中。白天上课时头脑昏昏沉沉,可是到了晚上要睡觉时,精神又很好,因而常常失眠。期待已久的考试终于到了,小柯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进考场。翻着卷子一看,似乎考题并不太难,复习时都遇到过。但是,做题时所需的公式和有关知识老是回想不出来,这一下,小柯心情紧张起来,急得满头大汗。心里越急,越是想不起来,越想不起来就越急,突然,小柯两眼一黑,什么也不知道了。当小柯清醒过来时,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躺在床上,小柯想到考试的失败,痛心疾首,因为一份并不太难的卷子把他难倒了。
(2)注意力难以集中;
(3)记忆思维能力下降,甚至头脑一片空白。
从考试焦虑的表现来看,考试焦虑包括3种不同层面的症状表现:第一、情绪层面,包含紧张不安,无助感加剧等主观的不适感觉;第二,生理层面,包含食欲减退,睡眠不良和过度疲劳,颤抖,心跳加速,冒汗、头昏、泌尿系统或胃肠道不适等身体症状;第三、认知层面,包括注意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混乱,无所适从等。也有一些考生将对考试的担心转化到另一件与考试无关的事情上。
三、考试焦虑形成的原因
学生为什么会发生比较强烈的考试焦虑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心理方面的原因
心理压力过大,是形成考试焦虑的主要原因。这些心理压力,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大环境给予学生的压力;
(2)家长的悉心“培养”和“关爱”所形成的压力;
(3)亲戚朋友等小环境给予的压力;
(4)学校学习氛围的特殊感受;
(5)学生的自我加压,尤其对于内向的学生表现尤为突出。
2.生理和病理方面的原因
主要有考前过度疲劳或平时缺少锻炼,身体素质差;考前因心理紧张,食欲不振,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大脑供血等。也有的女生因特殊的生理原因而造成“怯场”。
3.考生的知识和应试方面的原因
考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牢固和不熟练,因而考试时手足无措;缺乏正确的应试方法,为某些生疏困难或灵活的题所吓倒,过分夸大困难而造成过度焦虑。
四、消除考试焦虑的方法
如何帮助学生消除考试焦虑的不利影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认真复习,准备充分、形成良好的考试状态
(1)知识准备:上课要认真听讲,课后再认真复习。
全面的掌握知识是考试成功的前提。有许多学生学习没有计划性。大有东抓一把,西抓一把的架势,抓到最后忽然发现还有许多知识点没有复习到,而考试又马上临近了,自然会着急上火,坐卧不宁。所以在考试前的一段时期内,要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学习计划,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这样会使自己有一种充实感,从而带着自信走进考场。
(2)物质准备:做好考试时必需文具的准备,不能因漏带钢笔等文具而对考试造成不利影响。
(3)体能准备:有不少同学在考前拼命复习功课,作息时间颠倒,生理功能紊乱,睡眠不足,缺乏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致使大脑过度疲劳,体能下降,精力不济,这无疑极大地损害了应有的充沛体能。加之心理上的紧绷焦虑,临场时“晕场”的可能性就会增大。而考试前的娱乐会使人清除生理疲劳恢复体能,还可能使人的情绪轻松、压力减轻,防止高焦虑的产生。
(4)心理准备:有许多同学耐挫折能力较差,在困难还未出现时,就已被困难吓倒。正像有哲人所说:“很多人不是被考试难倒,而是被他们自己所击倒”。所以学生在考前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既要对考试时各种困难挫折有客观而科学的估价,又要对克服困难与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2.端正考试动机、改变认知,减轻心理负担
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考试。考试作为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中等程度的焦虑,以保证在考试中正常发挥水平。有学生把考试的意义和作用片面夸大,甚至把考试与个人终生的成就、事业和幸福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则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考试还未来临,就惶惶不可终日,带着强烈的求胜动机和沉重的心理负担去复习、考试,结果情绪焦虑程度越来越强烈,临场时正常的思维发挥会事与愿违。因此,越是临近重大的考试,越要适度降低求胜动机,减轻心理负担,真正做到轻装上阵。
3.学会自我暗示,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
日本能力研究所所长坂本保之介先生在他的《提高记忆力的奥秘》中认为:“愉快的心情能引起人体内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肌肉舒适地放松、心脏安静地舒缓地跳动、体温略略上升等”。因此,同学们可以创造一个松弛、平静、无杂念的心理氛围来调整自己的心情、情绪、情感等。如听音乐、如自我暗示。
考试前,可以反复地告诉自己:“对于这次考试,我复习得很充分,一定能考出好成绩”。“这次我比以往更努力,因此也会比以往考得更好”。“每个人都是和我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所以我肯定不会输给别人”。“我心情很好,一定能记住大量的知识,完满地解答许多难题。”这样找出自己有利的方面,多次进行暗示,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稳定情绪,以一副良好的姿态面对考试。考试中如果发现不会做的题目,也不要惊慌失措,一定要告诉自己:“没有人能得满分,有的题不会做是必然的。我可以往下做,只要我认真仔细,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绩的”。这样的暗示可以稳定住自己的情绪,转败为胜。
4.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讲究应考的科学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能力、水平相同的条件下,自信心高的人完成任务的成功率明显高于自信心低的人。所以,对自己保持充分的信心是考试成功的有利保障。
为减轻考试焦虑,考试中应讲究应考的科学方法。如考试时,当拿到试卷以后,最好先浏览全卷各道试题。把不会做的题先放一放,采取先易而难的做题顺序,逐步增加成功和喜悦的体验。一张试卷往往难易搭配较为合理,有的同学遇到偏难、难题会错误地产生执拗心理,一味地去钻牛角尖,到头来说不定一无所获,而该得分的题却因时间关系而放弃。因此,对不会做的题目要有各种心理准备。一方面要积极地追忆有关知识,“横着不行竖着来”,对可能的答案进行排队,让大脑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使之更多更快地追忆知识,并建立联系和沟通;另一方面,认真复查或做熟悉的题目,在保证容易题目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再去啃硬骨头,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序。遇到难题切忌急躁、焦虑和不知所措,要想到自己觉得难的问题大家都感到难,冷静的情绪常常使思维有条不紊,增加解决问题的可行性。
除了要讲究科学的考试方法外,还要克服如下消极状态:
(1)粗心大意,急于求成;
(2)犹豫不决,贻误战机;
(3)懊悔气馁,科目“株连”。每场考试结束,许多同学习惯于凑在一起议论纷纷,热烈争论,当发现与大家的答案不一致时,便产生失败感、愧疚感,一种追悔莫及甚至失望的消极情绪涌上心头。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回避一切考试后的议论,考完一门就彻底地了却一门,不要拖泥带水,思前想后。
5.自我放松法
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内,考生可以自己进行放松训练,有以下几种方法:
(1)自我松弛法;
(2)深呼吸法;
(3)想像放松法;
(4)数数法等。
6.模拟训练法
在学校里,教师可以设置考试情景,让学生模拟考试的条件反复进行适应性心理训练,题目由易到难,使学生从焦虑、紧张到心理平静,从而产生心理注意。
7.药物、心理治疗法
(1)可在医嘱下服用一些镇静药物和维生素B片及维生素C片缓解紧张,解除生理上的不适。
(2)对于一些焦虑情绪严重影响了生活、学习的考生来说,应及时向亲人、师长或心理辅导人员述说,请求帮助。必要时可找心理医生进行正规的心理治疗。
考试焦虑是很正常的,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面临重大转折与考验时,都要伴随着焦虑情绪的出现,所以对考试焦虑,我们要正确对待,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消除考试焦虑对我们的不利影响,考取令人满意的成绩,完善自己的理想人格。
(责任编辑:薛剑刚)
小林是一名初三毕业班的男生,该生平时的上课表现很不错,听讲认真,思考积极,且思维宽广活跃,对某些问题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回家作业完成的质量很高,字迹端正,正确率高;同学遇到难题也喜欢向他请教,他总是竭尽所能的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同学,借此达到共同进步。奇怪的是一到期中、期末这样的重要考试,他平常那股沉着、敏捷劲儿便无影无踪了,平时很容易解决的问题,这时却怎么也解不出来,或者答得漏洞百出,甚至犯起平常极少出现的计算马虎、看错题等毛病。面对这种情况,老师替他着急,家长替他着急,他自己更是心急如焚,拼命的想在学习方法上找出原因,在身体状况上找出原因,但都无济于事。为此,他陷入了极度的苦恼之中,逐渐远离集体,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越来越僵;学习成绩更是每况愈下,原来那个活泼开朗、聪明可爱的学生不见了。
一、考试焦虑的定义
1.焦虑:简单的讲是指一种内心紧张,预感到似乎即将发生不幸时的心境,是对恐惧的恐惧,对担忧的担扰
有人称焦虑是指个体因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困难,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内疚感增强,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当个体遇到竞争、威胁和挑战时,预感到无力避免无法应付时,就会产生焦虑情绪。
2.焦虑的影响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所以适度的焦虑可以成为一种激励因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维护、保持自尊心,他会更加努力地去追求和奋斗,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头脑兴奋性提高。思维更加敏感,潜能充分发挥,从而考出好成绩。然而过度的焦虑则会使学生变得冷漠、消沉、退避,甚至恐慌,进而抑制学习。他们只会焦虑而忘记了学习。
3.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的,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与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常见于考试之前和考试之中。
二、考试焦虑的表现症状
对考试所产生的焦虑情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考试前
(1)有明显的紧张情绪;
(2)有逃避考试的倾向;
(3)出现生理反应,如肾上腺分泌失衡、也可能出现生理疾病(发烧、肚子疼痛、泌尿系统或胃肠道不适等);
(4)注意力难以集中,有疲劳感。食不下咽,睡不成眠;“怯场”;记忆力减退,思维混乱等。
2.考试中
(1)强烈的生理反应:出汗、紧张甚至休克。典型案例有:初中升高中的统一考试临近了,小柯的心情越来越紧张,觉得自己心里没底,记忆力大不如以前,要记的英语单词、数学公式老是记不住,注意力难以集中。白天上课时头脑昏昏沉沉,可是到了晚上要睡觉时,精神又很好,因而常常失眠。期待已久的考试终于到了,小柯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进考场。翻着卷子一看,似乎考题并不太难,复习时都遇到过。但是,做题时所需的公式和有关知识老是回想不出来,这一下,小柯心情紧张起来,急得满头大汗。心里越急,越是想不起来,越想不起来就越急,突然,小柯两眼一黑,什么也不知道了。当小柯清醒过来时,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躺在床上,小柯想到考试的失败,痛心疾首,因为一份并不太难的卷子把他难倒了。
(2)注意力难以集中;
(3)记忆思维能力下降,甚至头脑一片空白。
从考试焦虑的表现来看,考试焦虑包括3种不同层面的症状表现:第一、情绪层面,包含紧张不安,无助感加剧等主观的不适感觉;第二,生理层面,包含食欲减退,睡眠不良和过度疲劳,颤抖,心跳加速,冒汗、头昏、泌尿系统或胃肠道不适等身体症状;第三、认知层面,包括注意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混乱,无所适从等。也有一些考生将对考试的担心转化到另一件与考试无关的事情上。
三、考试焦虑形成的原因
学生为什么会发生比较强烈的考试焦虑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心理方面的原因
心理压力过大,是形成考试焦虑的主要原因。这些心理压力,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大环境给予学生的压力;
(2)家长的悉心“培养”和“关爱”所形成的压力;
(3)亲戚朋友等小环境给予的压力;
(4)学校学习氛围的特殊感受;
(5)学生的自我加压,尤其对于内向的学生表现尤为突出。
2.生理和病理方面的原因
主要有考前过度疲劳或平时缺少锻炼,身体素质差;考前因心理紧张,食欲不振,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大脑供血等。也有的女生因特殊的生理原因而造成“怯场”。
3.考生的知识和应试方面的原因
考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牢固和不熟练,因而考试时手足无措;缺乏正确的应试方法,为某些生疏困难或灵活的题所吓倒,过分夸大困难而造成过度焦虑。
四、消除考试焦虑的方法
如何帮助学生消除考试焦虑的不利影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认真复习,准备充分、形成良好的考试状态
(1)知识准备:上课要认真听讲,课后再认真复习。
全面的掌握知识是考试成功的前提。有许多学生学习没有计划性。大有东抓一把,西抓一把的架势,抓到最后忽然发现还有许多知识点没有复习到,而考试又马上临近了,自然会着急上火,坐卧不宁。所以在考试前的一段时期内,要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学习计划,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这样会使自己有一种充实感,从而带着自信走进考场。
(2)物质准备:做好考试时必需文具的准备,不能因漏带钢笔等文具而对考试造成不利影响。
(3)体能准备:有不少同学在考前拼命复习功课,作息时间颠倒,生理功能紊乱,睡眠不足,缺乏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致使大脑过度疲劳,体能下降,精力不济,这无疑极大地损害了应有的充沛体能。加之心理上的紧绷焦虑,临场时“晕场”的可能性就会增大。而考试前的娱乐会使人清除生理疲劳恢复体能,还可能使人的情绪轻松、压力减轻,防止高焦虑的产生。
(4)心理准备:有许多同学耐挫折能力较差,在困难还未出现时,就已被困难吓倒。正像有哲人所说:“很多人不是被考试难倒,而是被他们自己所击倒”。所以学生在考前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既要对考试时各种困难挫折有客观而科学的估价,又要对克服困难与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2.端正考试动机、改变认知,减轻心理负担
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考试。考试作为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中等程度的焦虑,以保证在考试中正常发挥水平。有学生把考试的意义和作用片面夸大,甚至把考试与个人终生的成就、事业和幸福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则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考试还未来临,就惶惶不可终日,带着强烈的求胜动机和沉重的心理负担去复习、考试,结果情绪焦虑程度越来越强烈,临场时正常的思维发挥会事与愿违。因此,越是临近重大的考试,越要适度降低求胜动机,减轻心理负担,真正做到轻装上阵。
3.学会自我暗示,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
日本能力研究所所长坂本保之介先生在他的《提高记忆力的奥秘》中认为:“愉快的心情能引起人体内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肌肉舒适地放松、心脏安静地舒缓地跳动、体温略略上升等”。因此,同学们可以创造一个松弛、平静、无杂念的心理氛围来调整自己的心情、情绪、情感等。如听音乐、如自我暗示。
考试前,可以反复地告诉自己:“对于这次考试,我复习得很充分,一定能考出好成绩”。“这次我比以往更努力,因此也会比以往考得更好”。“每个人都是和我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所以我肯定不会输给别人”。“我心情很好,一定能记住大量的知识,完满地解答许多难题。”这样找出自己有利的方面,多次进行暗示,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稳定情绪,以一副良好的姿态面对考试。考试中如果发现不会做的题目,也不要惊慌失措,一定要告诉自己:“没有人能得满分,有的题不会做是必然的。我可以往下做,只要我认真仔细,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绩的”。这样的暗示可以稳定住自己的情绪,转败为胜。
4.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讲究应考的科学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能力、水平相同的条件下,自信心高的人完成任务的成功率明显高于自信心低的人。所以,对自己保持充分的信心是考试成功的有利保障。
为减轻考试焦虑,考试中应讲究应考的科学方法。如考试时,当拿到试卷以后,最好先浏览全卷各道试题。把不会做的题先放一放,采取先易而难的做题顺序,逐步增加成功和喜悦的体验。一张试卷往往难易搭配较为合理,有的同学遇到偏难、难题会错误地产生执拗心理,一味地去钻牛角尖,到头来说不定一无所获,而该得分的题却因时间关系而放弃。因此,对不会做的题目要有各种心理准备。一方面要积极地追忆有关知识,“横着不行竖着来”,对可能的答案进行排队,让大脑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使之更多更快地追忆知识,并建立联系和沟通;另一方面,认真复查或做熟悉的题目,在保证容易题目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再去啃硬骨头,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序。遇到难题切忌急躁、焦虑和不知所措,要想到自己觉得难的问题大家都感到难,冷静的情绪常常使思维有条不紊,增加解决问题的可行性。
除了要讲究科学的考试方法外,还要克服如下消极状态:
(1)粗心大意,急于求成;
(2)犹豫不决,贻误战机;
(3)懊悔气馁,科目“株连”。每场考试结束,许多同学习惯于凑在一起议论纷纷,热烈争论,当发现与大家的答案不一致时,便产生失败感、愧疚感,一种追悔莫及甚至失望的消极情绪涌上心头。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回避一切考试后的议论,考完一门就彻底地了却一门,不要拖泥带水,思前想后。
5.自我放松法
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内,考生可以自己进行放松训练,有以下几种方法:
(1)自我松弛法;
(2)深呼吸法;
(3)想像放松法;
(4)数数法等。
6.模拟训练法
在学校里,教师可以设置考试情景,让学生模拟考试的条件反复进行适应性心理训练,题目由易到难,使学生从焦虑、紧张到心理平静,从而产生心理注意。
7.药物、心理治疗法
(1)可在医嘱下服用一些镇静药物和维生素B片及维生素C片缓解紧张,解除生理上的不适。
(2)对于一些焦虑情绪严重影响了生活、学习的考生来说,应及时向亲人、师长或心理辅导人员述说,请求帮助。必要时可找心理医生进行正规的心理治疗。
考试焦虑是很正常的,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面临重大转折与考验时,都要伴随着焦虑情绪的出现,所以对考试焦虑,我们要正确对待,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消除考试焦虑对我们的不利影响,考取令人满意的成绩,完善自己的理想人格。
(责任编辑:薛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