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蛋白酶S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及CT表型的关系

来源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nd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BALF中组织蛋白酶S在评估肺功能及CT表型中的价值。

方法

纳入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慢阻肺稳定期患者46例,按GOLD分级分为Ⅰ级12例、Ⅱ级6例、Ⅲ级14例以及Ⅳ级14例。同期以胸痛伴慢性咳嗽或声音嘶哑为自觉症状在我院自愿进行纤维支气管镜及BALF检查,经各项检查证实为健康者29名,作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BALF中组织蛋白酶S和γ-干扰素的水平。高分辨率CT测量低衰减区域(LAA)占全肺体积的百分比(LAA%)、2倍气道壁厚度与气道直径比(2T/D)、管壁面积占总横截面积比(WA)。

结果

对照组、GOLD Ⅰ、Ⅱ、Ⅲ、Ⅳ级患者BALF中组织蛋白酶水平分别为(0.5±0.3)、(2.3±0.9)、(3.1±1.2)、(4.3±1.5)和(5.5±1.7)μg/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39,P=0.000);各组组织蛋白酶S水平为GOLD Ⅳ组>GOLD Ⅲ组>GOLD Ⅱ组>GOLD Ⅰ组>健康对照组(均P<0.05);LAA 3级>LAA 2级>LAA 1级>LAA 0级(均P<0.01);组织蛋白酶S与FEV1/FVC、FEV1占预计值%、DLCO占预计值%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与RV/TLC%、LAA%、2T/D、WA和γ-干扰素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

结论

组织蛋白酶S水平反映慢阻肺气流受限程度及肺气肿表型,并可能通过γ-干扰素参与到慢阻肺肺气肿和气流受限的发病机制中。

其他文献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运动耐力降低是慢阻肺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常用运动试验评估慢阻肺患者的运动耐力,本文就评估慢阻肺患者运动耐力的几种试验方法进行综述。
期刊
@@
目的合成N端标记新型肿瘤亚氨基酸类PET显像剂N-(2-18F-氟丙酰基)-L-谷氨酰胺(18F-FPGLN),并进行正常小鼠及荷PC-3前列腺癌裸鼠体内生物学分布研究。方法首先在18F多功能合成仪中合成辅基2-18F-氟丙酸对-硝基苯酯(18F-NFP),18F-NFP经半制备HPLC纯化后,与L-谷氨酰胺叔丁酯耦联,生成18F-FPGLN叔丁酯,再经HCl水解,NaOH中和后得到18F-FPG
目的利用18F-FDG PET/CT研究PD认知功能障碍(PD-CI)患者的脑葡萄糖代谢特点,分析PD-CI的进展过程及认知功能变化与脑代谢显像的相关性。方法将2013年5月至2014年2月31例(男14例,女17例,年龄37~77岁)原发性PD患者,按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分为无认知功能障碍(PD-NC)组(MOCA评分>26分)、轻度认知功能障碍(PD-MCI)组(MOCA评分21~
在基体对面层现浇混凝土变形约束的条件下,温度、湿度变形引起的收缩应力是码头面层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在码头面层中引入补偿收缩混凝土,减少基体对面层的约束,可以做到面层
泄放是为防止设备内部因爆炸而发生破坏所广泛采用的方法,其设计关键是合理、有效设计泄放面积。气体爆炸泄放计算存在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及计算精度均有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和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3—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确诊的IPF患者15例(IPF组),男14例,女1例,年龄40~73岁,平均(59±8)岁;7例尚未治疗,6例正在使用吡非尼酮,2例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COP患者15例(COP组),男5例,女10例,年龄41~71岁,平均(59±8)岁;7例尚未治疗,7
由上海市医师协会、上海长海医院主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承办的“第一届上海市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创伤学组年会暨第四届长海创伤骨科焦点论坛”将于2015年12月12—13日在第
目的制备^68Ga—DOTA-环RGD(cRGD),评价其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并进行荷肺腺癌裸鼠的靶向显像。方法以HEPES为缓冲体系(pH值5.0),水浴合成。Ga—DOTA—cRGD。采用HPLC法测定其标
电子烟是一种迎合消费者追求健康的心理而出现的新兴产品,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各种各样的宣传下,电子烟已成为很多消费者眼中的"健康产品",实际上电子烟并不是消费者心目中的无毒无害的健康新品,而是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的电子产品。本文从烟油、气溶胶、烟用电池、生产条件等多个角度对电子烟的潜在危害性进行了探讨,同时,就我国电子烟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