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训练进行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阅读教学的风向标再次转向语言训练时,语言训练仍应顺应自然无痕的法则,应该是由读讲过程自然产生或拓展延伸开去,在重点语段的悟读中挖掘训练因素,抓住文本空白处进行拓展延伸,结合课后习题、年段目标进行语言训练,力求语文教学的务实、沉稳和有效。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语言训练
  当阅读教学的风向标再次转向到语言训练时,老师们不约而同地关注文本中的语言训练要素,并不遗余力地加强语言训练。依我看,语言训练应顺应自然无痕的法则,由读讲过程自然产生或拓展延伸开,而不应强加硬插,也不宜“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练,把读讲过程变成零碎的训练项目,这样的训练对阅读本身起不到任何作用,只会让学生感觉语文教学的繁杂。那么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在读讲过程中进行语言训练呢?
  一、在重点语段的悟读中挖掘训练因素
  训练应紧扣文本重点,这是一条黄金法则,所以教学中自然应在重点处使力,挖掘其有价值的训练点。如《理想的风筝》一课我就着力抓住三件事中能集中体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片段进行品读,并不失时机地穿插语言训练,使人物的形象不断丰满,使文本解读不再停留于表面的平面运动,而是表现出层次感和深度。如教学刘老师放风筝这个片段时,让学生想象刘老师笑看风筝飞上蓝天时的样子。此时此刻,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生动的:
  “刘老师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天上的风筝,脸上漾出甜蜜的笑,大声地喊:‘啊,你们看,那风筝多美啊!’他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让我觉得他象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
  “他的双眼紧紧地盯着那翩翩起舞、扶摇直上的燕子风筝,生怕它跑了似的,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无比的渴望:渴望自己能像风筝那样自由自在地飞在蓝天上,渴望自己的学生能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渴望社会上的残疾朋友们不要丧失生活的信心,渴望……”
  从学生的想象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刘老师内心世界的准确把握,可以感受到这个人物带给他们内心的震撼和感动,对原文所表现的刘老师乐观坚强的人生态度形成有力的补充和强调,这是训练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同时,在训练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即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这几个基本要素,当然应紧扣人物特点和场景,对有些学生的想象中写到的“刘老师笑的时候露出了两个小小的酒窝”之类不符合人物年龄特点的描写进行及时的评讲,告诉学生外貌描写要跟人物的年龄和身份吻合。
  像这样的随文训练其实很多,老师不必面面俱到,每一课中抓住一两个点练扎实练到位,真正让学生有所收益,而不应走过场式地一带而过,很多情况下是几个优秀学生一讲就代替所有学生的训练,其实到检验学习成果的时候你才发现很多学生仍是无从下手,所以老师要舍得花时间在这些训练上,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写作能力都能得到强化。
  二、抓文本空白处进行拓展延伸
  如何挖掘教材的训练点,教师还应关注那些文本留白处,让学生拓展延伸,一方面检测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掌握,另一方面对原文句式、内容举一反三,达到语言运用的目的。如《孔子游春》一课中,对于“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这一段,我在教学中抓住段尾的省略号做文章,让学生想象省略的内容,仿照文中句式“……是……”自己写几句。此时,学生已经明白原文句子的特点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要求他们把这位母亲的形象进一步拓展和美化。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有的说“漫天的云朵是她洁白的裙裾”,有的说“缥缈的云雾是她神秘的面纱”,有的说“长满鲜花的草地是她美丽的绣花鞋”,甚至想到“高耸的山峰是她丰满的双乳”……没想到,一石能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想象超出文本本身的语言,这位伟大的母亲是何等娇俏迷人。这样的补白达到了超预期的效果。同样在“孔子论水”一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段末的省略号想开去,描述出水另外的真君子特质。这时,学生根据平时对水的了解,结合学过的相关课文,又开始一番想象,这一次的难度是要把水的本身特点和真君子的特质联系起来,前后要一致。一开始学生面有难色,老师灵机一动,随口一句“水默默无闻,总是甘居低处”,学生自然接出——它好像很谦虚。这么一启发,他们立刻有了灵感,有的说“水清澈见底,毫无杂质,它好像洁身自好”,有的说“水纳百川,包容万物,它好像有胸怀”……虽然,有些句子还稍显生涩,有些说法还有些牵强,但经过老师的点拨疏通,学生对水的认识确实拓展。
  这个例子还提醒我们,当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尚未点燃出现冷场时,教师要及时救场,降低训练难度,激活学生思维。
  三、课后习题、年段目标——训练之根本
  语言训练,到底训什么练什么,有些教师的认识仍是模糊的,表现在他们的课堂上就是训练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尤其苏教版语文教材,对语文知识的要求都分化、渗透在每一篇课文中,需要教师敏感地捕捉这些训练要素,扎实有效地组织训练。笔者特地对12册语文课本进行一次梳理,发现出现最多的训练是词语的理解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蕴含的情感等,其次是关于段落结构方面的训练,侧重“总分总”这种结构的学习和运用,另外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也是训练重点。有了这样的梳理,那么在教学中就避免训练的盲目性,有意识地强化这些方面的训练,建议老师们拿到教材都应该关注课后练习,明确训练的导向和重点。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年段训练目标的相关叙述,明确年段训练目标,避免“在低年级讲段落,到高年级指导写字”这样的训练错位,使整个小学阶段的训练形成一个体系,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当语文教学再次把重点落到训练上,使我们看到语文教学的务实和沉稳,但是切不可让训练代替学生的读书活动,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雙赢。
其他文献
摘 要: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促进古诗词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等多种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古诗词 信息技术 感染力  古诗词语言精练、意境深远,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审美享受。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缺乏对古诗历史背景的认识和了解,因而对古诗诗意、诗情的体会与感悟难以透彻理解。那么,怎样借助多媒体优势优化古诗词教学,提高古诗教学有效性呢?  一、运用
摘 要: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最中心的内容是不断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民主专政的政治发展路线。对于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来说,历经了曲折而又丰富的历史沧桑,并从中不断演化发展而来的。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通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态、理论的逻辑基础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中获得的宝贵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大报告中,再一次的强调提出,“坚贞不渝的走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可见兴趣对学习的巨大作用。何谓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当一个学习者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他总是积极主动而心情愉悦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让他们充满激情地去听、去思考、去表现,
教师怎样把“读”这门看似浅显实则深奥的学问教给学生,是十分值得深思和研究的。对于这个问题,我根据现有的教学经验,把“读”大致分为三个境界:阅读、朗读和诵读。下面我就这三境界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读”之大者——阅读  孔子有云:“上善若水。”在“读”这件事中,最重要的是广泛阅读,可谓“上善”。阅读即“若水”,纳百川而源远流长,汇通百渠,与水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任何语文能力的基础,谓之“读”之大者。
摘 要:目前,南宁市也有不少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进入普通班级接受教育,但其教育质量堪忧。本文通过调查南宁市普通教师对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态度,旨在了解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实施的质量,为研究者和教育行政管理者提供随班就读教师的工作困惑和支持期望等重要信息。  关键词:普通教师;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态度  目前,南宁市也有不少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进入普通班级接受教育,但其教育质量堪忧,他们仍是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