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校就业工作中,运用职业信息测评这一科学手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职业信息分析与指导,有助于学生更新就业观念,从内因出发,产生自我驱动力,理性地分析自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向设定的职业发展目标稳步前进。
【关键词】就业观念;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
2005年我国推出的一个新兴职业,职业信息分析师,为飞速发展的劳动经济服务,采集、汇总、分析大量相关数据,建立决策支持系统,为劳动者个人及政府提供就业咨询及政策服务。全国一些高校,尤其是211重点院校,也于近几年应用了职业信息分析测评系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在高校就业工作中,运用职业信息测评这一科学手段,能够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个人前途和发展,认清自我的优势、劣势,了解社会就业形势,正确的选择职业发展道路。因此实施职业信息测评、根据学生个体的特质开展个性化就业咨询与指导、将大学生当前就业与职业规划真正结合起来势在必行。这也正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就业服务要实现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具体体现。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的转变
1.从“先就业再择业”向“先定位再就业”转变
从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骤增,加之经济竞争日趋加剧,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上逐渐形成了“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显然,这种观念不利于大学生的成熟,进而影响成长。[1]毕业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会感到就业压力更大,认为挑三拣四就会错过找到好工作的机会,盲目的就业会导致大学生对首次就业不负责任,感觉不适合自己就马上跳槽,往往也不能通过“先就业”来积累工作经验,从而达不到“再择业”的资本。然而,就业不成功的学生会感到更加迷茫,需要经历更多的失败和坎坷才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甚至找不到方向。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出现的种种问题,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为帮助学生与社会顺利对接、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规划的基础上把握就业机会,社会机构及各高校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与分析指导等,逐渐向“先定位再就业”的就业指导观念转变。
“先定位”不是指学生对工作的一味挑剔,而是通过各种科学的手段正确的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认清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样,毕业生就会自觉的根据自身情况及社会就业形势选择就业,而不是盲目的追求高工资、大单位等,就业过程更理性,成功率更高。
2.从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规划转变
我国长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缺乏社会大环境的支撑。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增的情况下,全社会对此的关注自然聚焦于“就业指导”而不是“生涯规划”。[2]很长一段时间,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主要是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政策法规讲解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住就业机会,迈出校门,学校也能完成就业率。同时,也缺少专职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显然,这种教育方式本质上还是应试教育,没有从根本上关心大学生今后几十年的职业发展问题。
现在,各高校意识到就业指导不能等同于职业规划,眼前的求职成功并不代表真正的就业成功。从长远看,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人生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因此,各高校纷纷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专业特长等有客观的认识,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和定位,逐步理清职业发展方向,为今后的发展做长远的打算。在就业过程中,做到理性求职、人职匹配。
二、开展职业测评与分析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意义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职业测评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各项测评的结果是对测试个体的客观评价,但并没有告诉测试者如何理解测试结果,如何从测试结果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解决方案,就像经过测试知道了自己的脚多大,但还是不知道哪些鞋子穿上更舒服一些。很多时候,学生通过测评了解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但在实际生活中,不知道怎么扬长避短,最终使职业生涯规划失去意义。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测评结果,设计正确的职业发展路径。
职业测评与分析是人才培养与就业的科学方法。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离不开职业测评与分析的有效应用。职业信息分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职业发展的解决方案,还能帮助学生及学校深入的认识社会就业形势,提供决策支持。
既然职业信息测评发挥着这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职业信息测评中来,通过测评结果的分析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把认知自我与职业发展的要求转变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因。
三、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职业信息分析与指导的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1.学生一入学就进行客观的职业测评,积累有效数据
2009年8月,为帮助班主任尽快了解学生,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笔者对09级四个大一新生班进行了16PF测试与分析,测试分数较低的学生果真很快显现出问题,班主任已有心理预期,及时关注,并采取了思想教育措施。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由心理教师提前介入。这说明科学的测评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教育依据。
尽早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就能使学生更早的认清自我,有充分的时间主动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而不是抵触老师与家长对他的评价与规划。同时,也便于教师不断的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让学生体会到测评分析与指导的魅力与科学性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职业测评的魅力与科学性,他才能深刻意识到职业测评的必要性,并主动、认真的参与到职业测评中来,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看待测评结果,而不是以娱乐的心态玩玩而已。可以请已毕业的学生谈谈职业测评对自身职业发展的影响与指导意义,也可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宣传职业测评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群体对职业测评的关注度等,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3.提供完善的职业测评及交流平台
职业测评需要一个完善的平台,以便于让学生可以没有顾虑的、有充分的时间和场所进行职业信息测评,了解职业信息分析的相关知识。同时,学校及就业指导教师也能通过此平台收集大量的有效数据,对学生的测评结果进行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与指导服务,与学生交流等。通常,学校引进较成熟的职业测评系统,学生通过校园网完成相关测评,与就业指导教师进行线上或线下的交流。
4.保证师资及师资的水平
职业信息分析师是一个新兴职业,需要从业者有专业的知识和数据分析能力。还需要有一段时间的普及。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并不是专职的,并且不具备职业信息分析资格。以往对学生的指导也大多是凭借工作经验,而没有掌握针对学生特質分析的量化数据,也不能对学生将来的发展进行预测。
因此,大力进行职业信息分析师培训并取得上岗资格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对班主任、辅导员及学生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至少使他们能够看懂并分析测评结果,指导学生的个人发展。
四、引导学生参与职业测评分析与指导的原则
1.从业教师要有职业道德及操守
职业测评的结果关系到学生的私人信息与个人利益,进行职业测评分析与指导的从业教师要遵守职业道德及操守,不能向别人泄露、甚至出卖这些信息,以专业的技能和诚信的态度给学生讲解测评结果,并出具测评报告。
如果从业教师不遵守职业道德及操守,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更会使参与测评的学生受到身心的伤害,影响学生将来的健康发展。
2.进行全程化指导
职业测评不只是做个测试这么简单,测评结果的分析才是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因此,学生一入学就应进行职业测评,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人才库”档案,记录学生的特点、兴趣、职业能力倾向等内容;进行测评结果的分析,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大二时期,让大学生了解应具备的各种素质,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并要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大三、大四时期,大部分学生已对自己的出路有了较为完整、确定的规划,这时可指导学生对前两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3]
职业信息测评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相关的职业测评,有助于学生从内因出发,产生自我驱动力,理性地分析自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向设定的职业发展目标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王佳宁.先就业再择业不宜提倡[J].中国经济周刊,2003(13).
[2]高桂娟.从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教育转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8(1):134-135.
[3]张亚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之关键[C].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6年优秀论文集,2006.
作者简介:刘娜(1978-),女,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区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关键词】就业观念;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
2005年我国推出的一个新兴职业,职业信息分析师,为飞速发展的劳动经济服务,采集、汇总、分析大量相关数据,建立决策支持系统,为劳动者个人及政府提供就业咨询及政策服务。全国一些高校,尤其是211重点院校,也于近几年应用了职业信息分析测评系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在高校就业工作中,运用职业信息测评这一科学手段,能够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个人前途和发展,认清自我的优势、劣势,了解社会就业形势,正确的选择职业发展道路。因此实施职业信息测评、根据学生个体的特质开展个性化就业咨询与指导、将大学生当前就业与职业规划真正结合起来势在必行。这也正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就业服务要实现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具体体现。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的转变
1.从“先就业再择业”向“先定位再就业”转变
从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骤增,加之经济竞争日趋加剧,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上逐渐形成了“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显然,这种观念不利于大学生的成熟,进而影响成长。[1]毕业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会感到就业压力更大,认为挑三拣四就会错过找到好工作的机会,盲目的就业会导致大学生对首次就业不负责任,感觉不适合自己就马上跳槽,往往也不能通过“先就业”来积累工作经验,从而达不到“再择业”的资本。然而,就业不成功的学生会感到更加迷茫,需要经历更多的失败和坎坷才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甚至找不到方向。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出现的种种问题,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为帮助学生与社会顺利对接、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规划的基础上把握就业机会,社会机构及各高校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与分析指导等,逐渐向“先定位再就业”的就业指导观念转变。
“先定位”不是指学生对工作的一味挑剔,而是通过各种科学的手段正确的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认清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样,毕业生就会自觉的根据自身情况及社会就业形势选择就业,而不是盲目的追求高工资、大单位等,就业过程更理性,成功率更高。
2.从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规划转变
我国长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缺乏社会大环境的支撑。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增的情况下,全社会对此的关注自然聚焦于“就业指导”而不是“生涯规划”。[2]很长一段时间,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主要是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政策法规讲解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住就业机会,迈出校门,学校也能完成就业率。同时,也缺少专职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显然,这种教育方式本质上还是应试教育,没有从根本上关心大学生今后几十年的职业发展问题。
现在,各高校意识到就业指导不能等同于职业规划,眼前的求职成功并不代表真正的就业成功。从长远看,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人生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因此,各高校纷纷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专业特长等有客观的认识,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和定位,逐步理清职业发展方向,为今后的发展做长远的打算。在就业过程中,做到理性求职、人职匹配。
二、开展职业测评与分析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意义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职业测评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各项测评的结果是对测试个体的客观评价,但并没有告诉测试者如何理解测试结果,如何从测试结果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解决方案,就像经过测试知道了自己的脚多大,但还是不知道哪些鞋子穿上更舒服一些。很多时候,学生通过测评了解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但在实际生活中,不知道怎么扬长避短,最终使职业生涯规划失去意义。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测评结果,设计正确的职业发展路径。
职业测评与分析是人才培养与就业的科学方法。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离不开职业测评与分析的有效应用。职业信息分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职业发展的解决方案,还能帮助学生及学校深入的认识社会就业形势,提供决策支持。
既然职业信息测评发挥着这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职业信息测评中来,通过测评结果的分析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把认知自我与职业发展的要求转变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因。
三、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职业信息分析与指导的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1.学生一入学就进行客观的职业测评,积累有效数据
2009年8月,为帮助班主任尽快了解学生,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笔者对09级四个大一新生班进行了16PF测试与分析,测试分数较低的学生果真很快显现出问题,班主任已有心理预期,及时关注,并采取了思想教育措施。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由心理教师提前介入。这说明科学的测评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教育依据。
尽早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就能使学生更早的认清自我,有充分的时间主动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而不是抵触老师与家长对他的评价与规划。同时,也便于教师不断的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让学生体会到测评分析与指导的魅力与科学性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职业测评的魅力与科学性,他才能深刻意识到职业测评的必要性,并主动、认真的参与到职业测评中来,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看待测评结果,而不是以娱乐的心态玩玩而已。可以请已毕业的学生谈谈职业测评对自身职业发展的影响与指导意义,也可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宣传职业测评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群体对职业测评的关注度等,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3.提供完善的职业测评及交流平台
职业测评需要一个完善的平台,以便于让学生可以没有顾虑的、有充分的时间和场所进行职业信息测评,了解职业信息分析的相关知识。同时,学校及就业指导教师也能通过此平台收集大量的有效数据,对学生的测评结果进行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与指导服务,与学生交流等。通常,学校引进较成熟的职业测评系统,学生通过校园网完成相关测评,与就业指导教师进行线上或线下的交流。
4.保证师资及师资的水平
职业信息分析师是一个新兴职业,需要从业者有专业的知识和数据分析能力。还需要有一段时间的普及。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并不是专职的,并且不具备职业信息分析资格。以往对学生的指导也大多是凭借工作经验,而没有掌握针对学生特質分析的量化数据,也不能对学生将来的发展进行预测。
因此,大力进行职业信息分析师培训并取得上岗资格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对班主任、辅导员及学生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至少使他们能够看懂并分析测评结果,指导学生的个人发展。
四、引导学生参与职业测评分析与指导的原则
1.从业教师要有职业道德及操守
职业测评的结果关系到学生的私人信息与个人利益,进行职业测评分析与指导的从业教师要遵守职业道德及操守,不能向别人泄露、甚至出卖这些信息,以专业的技能和诚信的态度给学生讲解测评结果,并出具测评报告。
如果从业教师不遵守职业道德及操守,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更会使参与测评的学生受到身心的伤害,影响学生将来的健康发展。
2.进行全程化指导
职业测评不只是做个测试这么简单,测评结果的分析才是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因此,学生一入学就应进行职业测评,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人才库”档案,记录学生的特点、兴趣、职业能力倾向等内容;进行测评结果的分析,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大二时期,让大学生了解应具备的各种素质,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并要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大三、大四时期,大部分学生已对自己的出路有了较为完整、确定的规划,这时可指导学生对前两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3]
职业信息测评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相关的职业测评,有助于学生从内因出发,产生自我驱动力,理性地分析自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向设定的职业发展目标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王佳宁.先就业再择业不宜提倡[J].中国经济周刊,2003(13).
[2]高桂娟.从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教育转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8(1):134-135.
[3]张亚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之关键[C].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6年优秀论文集,2006.
作者简介:刘娜(1978-),女,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区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