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于2.5微米的大问题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hnhjc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研究空气与疾病的科学家都知道,粒径小于2.5微米,也就是PM2.5以下的细颗粒,由于身体轻捷、体形渺小,能够很轻易地突破人体的层层拦截,进入身体的隐秘之处。这些细颗粒富集越多,对人体伤害越大。有害之物越而入非常容易,要想把它们清除出局却异常艰难。生活在细颗粒、超细颗粒地方的人们,因为每天日常无知无觉的呼吸,就给身体储备了大量患病的必要条件。那些期待在城市里过上甜美日子的人,万万没想到每天都浸泡在肃杀的空气之中。
  城市越大,人们的呼吸越不可信。经济越发达,空气越肮脏。每呼吸一次,我们就多了一次患病的可能。当富裕起来的人们对每一次呼吸都充满惊惧之时,这个社会生态系统就充满了无数不确定的因素。问题是,我们如何消除这种2.5微米以下的不确定因素?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的说法,中国的所有城市其实都可以按照人体健康的要求,去检测空气质量。揣测环境保护部的意思,PM2.5当前之所以没有纳入强制性检测标准,是因为担心检测结果让公众忧惧,是因为担心检测结果会导致所有的城市空气质量不合格。再按照环境保护部的意思,其实我们的检测能力早已经到了具备PM2.5的水平。一切只是“時机”和“意愿”问题。
  北京市环保局说时机不到,更多的地方则明确表示出为公众利益服务的政府部门“意愿不足”。于是我们就陷入了一个有意制造的悖论:中国城市空气不好、城市人“呼吸不安全”已经是人所共知的秘密,但是只要不如实说出残酷的真相来,中国的城市空气质量就是好的。
  抱着这样心理的人,当然是在伤害公众利益,制造社会矛盾。如果我们的检测仪器不去测,或者测了之后伪造数据说成了安全的,其实是将公众推入了何种境地?如果公众通过如实可靠的检测和信息公开,知道了空气质量不好,会做的第一件事,绝对不是去坐着等死等病,而会想出一切可能的办法,去改善空气质量。政府也将由于有了公众的支持,而推出一系列改善空气质量的强制措施。
  研究检测仪器的专家才可能很自豪地告诉你,空气里所含的任何物质他们都可以检测出来。根据一些民间人士和环保组织的实践,便携式、傻瓜化的空气质量检测仪,已经可以很随性地从市场上买到。在北京市场上,如果你有3万元,就可以买得一台很不错的空气质量检测仪。每天只要把这台仪器打开,把空气质量记录来下,然后公布到网上,所有想看到的人,就可以看得到。在得知这个上好的消息之后,我遇上的每一个人,都告诉他说,你可以在你小区里,组织业主们联合出资,凑上那么三五百户,每户出个100元,就完全可以当天拿到一台仪器;然后只需要做好检测志愿者的“火炬传递”,就可以每天检测小区的空气质量并实时公布之,让居住在小区的每一个人,知道自己呼吸的空气,到底有多新鲜,到底安全不安全。
  在科学和民间力量给了空气质量检测一切的可能性之后,伪造数据,向公众瞒报、虚报空气质量信息的行为,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在明明可以采用精细检测的情况下,仍旧顽固地只给出粗放无效的检测结果,其实就是在制造社会隐患,提升社会的环境健康成本。
  有人说,当前我们国家由于没有标准,因此,不知道该怎么检测。又有人说,当前我们的公众读不懂检测结果,因此,最好的办法是不把信息告诉人们。会说这话的人,其实都是活在虚妄之中。按照环境保护部的意思,其实各个地方完全可以无视“国家标准”,自行制订本地的空气质量检测策略。只要你想让公众知道实情,你就一定会采用PM2.5作为基准检测指标。中国的公众现在已经具备了独立民间检测的能力,任何想要欺骗公众的行为,都将受到公众无情的嘲弄。有一天,检测机构会才发现,真正读不懂检测结果的,可能恰恰是他们自己。
  少数富裕阶层提前对呼吸的空气表达了担心,并在检测之余,就去购买空气净化器。但这绝非治本之策。二十年前,中国开始流行水质净化器,其结果是中国的水质越来越差。而今天,由于对空气质量的严重不信任,空气净化器这个新兴产业也许会得到迅猛发展,但却于街道上的空气没有任何作用。与其坐等社会进入这样畸形和混乱,不如我们提前把空气质量有多糟糕的信息及时地告诉每一个人,刺激大家尽快修正自己污染空气的诸多行为。
  公布空气质量其实没有必要再等待任何人的恩赐。在我看来,只要愿意,可以随时拿起检测仪,自己出门去做检测;然后把检测结果发布出来,让大家分享。国家的政策已经允许我们做一切提升空气质量有关的事情,我们还在等什么呢?(作者为环保组织“达尔问”创始人)
其他文献
童年不快 长大“博爱”    新民周刊:对于这次事件,你的父母知道吗?  李阳:好像不太清楚。(问远在办公室那头签报销单的李宁)爸妈知道这件事儿吗?  (李宁:“知道。但我否认了。爸爸从卫视中文台看到了。”)哎哟喂(叹气)。父亲算广播电视界的老功臣了。估计有朋友告诉他,但他瘫痪了,最多看看电视。  (李宁:“没敢跟我妈说。”)对,我妈有点儿神经受不了。  新民周刊:父母对你怎么样?  李阳:父母对
9月18日下午,林青霞《窗里窗外》内地首发式在北大百年讲堂举行,导演徐克主持了林青霞与姜文的对谈,这一特别场次让“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2011”达至顶点,也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北京贝贝特出版顾问有限公司及其女舵主刘瑞琳成为今年最拉风的内地出版机构和出版人。  一票难求的盛况不仅出现在“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2011·特别场”中,也出现在9月9日至9月12日的“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2011”主体活动中
这次“理想国文化沙龙”来了不少设计界新锐,其中就有来自台湾的聂永真。虽然早就听闻聂永真乃偶像级别的帅哥一枚,粉丝众多,但到现场一看,仍大吃一惊,没想到铁杆不仅数量壮观且这么狂热。女生占了极大的比例,有些粉丝把购自台湾的他设计的唱片也拿来了,也有的扛来了他出版的各种书籍,更有骨灰级粉丝带来了与他合作的日本摄影师的影集……  相信看过聂永真设计的文景版京极夏彦系列图书封面的读者,都会有惊艳的感觉;至于
旅法人文学者赵越胜去国多年,其《带泪的微笑》、《好声音,真正的Bel Canto》、《若有人兮山之阿》等美文,近年通过《读书》、《爱乐》等实现小规模的“文字还乡”。前几年,赵越胜回忆其精神导师、伦理学大家周辅成先生的长文《辅成先生》,在其好友张志扬、朱正琳、周国平、徐友渔、陈嘉映、梁治平等人组成的“圈子”里流传,并被扩散至更广阔的中文互联网世界。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周濂曾读过《辅成先生》的
卡地亚在绍兴路的维也纳酒吧搞活动,请我们看卢卡·瓜达格尼诺(Luca Guadagnino) ,因为这个意大利电影新中坚帮忙拍了最新的卡地亚广告。  说到瓜达格尼诺,就觉得一个人的名字真重要。圈子里谈论,能把他的名字说全乎的,凤毛麟角。类似我们谈论本届茅盾奖,说到张炜老师的四百五十万字巨著,关于书名,就争半天。《我在高原》?《你在高原》?《谁在高原》?反正呢,瓜达格尼诺拗口的名字降低了他作品的普及
日前,电影《赛德克·巴莱》在全台湾首映,横扫千军,刷新了台湾地区近年来最卖座电影的纪录。《赛德克·巴莱》讲述台湾抗战史上真实的雾社事件:1930年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人不堪日本侵略者的压迫,起而英勇反抗,最终被残酷镇压,这样一个悲歌慷慨的故事,完全适合于吴宇森式的暴力美学风格,美国越战大片的声光效果,以及好莱坞式全方位出击的广告营销模式,所以,这部耗资新台币7亿元(约人民币1.6亿元)拍摄的电影,还
如果评选中国老百姓最想“拍板砖”的机构,统计部门估计得上榜。在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中,有17座大中城市的房价同比、环比涨幅已明显回落,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的房价更是在今年下半年连续3个月停涨。可许多老百姓对于这样的“利好”消息似乎还是不领情,因为大多数人还是觉得房价高得离谱(当然,这个难道能怪统计部门吗?)。在许多大城市,每年的可支配收入能买到两三个平方米,都已经成了奢望。  于是,在这个高房
的黎波里被北约攻下的那两天,地中海以北的都市露出了“打劫”成功的笑容。一时间贵族们连掩饰都忘了,禁不住公开谈起这场仗打得合算不合算,石油开采权能拿多少。有人抛出35%的开采权,这个数字一定意味着滚滚财源,就像清末从中华巨人身上凿开的那几个取之不竭的提款口,数字在电视主持人和议员的唇红齿白间仿佛烫嘴的肉丸窸窣窣地传递着,训练有素的矜持风度,终被贪欲的满足一道道突破了脸上的线条。这场景简直像一场电视直
2011年9月,《纽约时报》一篇报道说,亚马逊和作者直接签约,将在今年秋天推出122本书,这些书不是哪个出版社出的,而是亚马逊和作者三七开分账。文章中有个采访对象说,每个人都害怕亚马逊,书店早就在竞争中败北,出版商睡了一觉醒过来,发现亚马逊开始和他们竞争了,经纪人也会发现,自己的午餐被亚马逊偷走了。作为一个在某家出版社工作的媒体从业人员,我觉得这是个坏消息,但作为一个写字为生又出了几本书的小作者,
2010年以来,中小市值股票的局部性牛市不断冲击着投资者的传统思路。很多成立仅数年的公司享受着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市值和好几十倍的市盈率,而很多产业地位优势显著、盈利质量优良的老牌公司,也仅对应相似的市值和个位数的市盈率。习惯性思维,会使投资者规避前者,而信心满满地买入后者,并且会不断告诫自己,这样才是真正的价值投资。有意思的是,中小市值股票的泡沫今年受到了预期中的挤压,但所谓的低估值蓝筹股跌幅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