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痕迹我都记得

来源 :骏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sofo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柿树
  从记事起,院中的那棵柿树就安扎在了院内,树干清瘦,树叶葱茏。与红砖青瓦的房子,一起照应着家人的安生。柿树守时,春天,起死回生般从枯枝上发芽,青嫩,娇羞;夏天,枝叶茂盛,遮蔽整个院落;秋天,硕果累累,似灯盏,光艳迷人。家,被一片金红包裹着,温暖喜人。
  听姐姐说,农忙时,只有她在家里陪我。姐姐一身粗布碎花衣,两束麻花辫,树叶筛落的阳光,扑在她有些土气的脸上,我扣着一个花兜兜,咿咿呀呀地不知所云,躺在摇床上,她一边无心地摇晃,一边数满树的柿子。虫鸣缠绕,鸡鸭欢叫。这样的场景像姐姐为我勾勒的一幅画,清冽,淡美。
  枝头青涩的柿子,待秋风轻轻一点,叶落满院,柿子娇羞地展露了出来,像串串冰糖葫芦,又像是盏盏灯笼,红艳,亮目。熟透的柿子,光滑剔透,宛如穿了件素纱禅衣,一眼能看穿肉核,吹弹可破的一层薄皮,轻轻一含,那汁液便被吸入口中,在舌尖上打转,碰撞味蕾,厮磨出秋日暖阳般的香柔,绽放,盛开,轻匀绛蜡裹团酥,不比人间甘露。芳香,馥郁。
  霜降摘柿子,这是乡村的规矩,遵时令。早早地准备好网兜,用铁丝穿口,撑开,绑在竹竿的一头,这样勾下来的柿子就不会落地,破裂。红红的柿子,软软的,哪经得起摔呀。爬上树,用手能够到的,直接用手摘,够不到的,就用得上网兜了。把柿子网进兜里,巧劲一勾,一颗完整的柿子就躺在了网兜里,连上几片绿叶,红绿相间煞是可人。那时,我和姐姐比赛网柿子,在母亲的指挥下,你追我赶,欢声笑语在树上回荡。
  摘下的柿子,不能立马就吃,要在柿蒂上抹点白酒,放置几日,名曰“风柿”。院子里,窗台上,摆放的都是柿子,顿时,给寒秋肃杀的小院平添了丝丝暖意,一下子韵味鲜活起来。几日后,那色胜金衣美、甘逾玉液清的柿子可以品尝了,母亲总不会忘记亲戚、邻居,你家几个,他家几个,一院的柿子最后所剩无几。母亲总说,好东西吃不完的,年年有,我们不能吃独食。的确,年年的柿子,总是那么鲜美,甜到了心窝里。
  神鼎十分火棘,龙盘三寸红珠。中国红,突然想起这三个字,再适合柿子不过了。柿子属于乡村,乡村又最有中国的文化神韵,中国红般的柿子,坚定,从容,在深秋,萧瑟的村庄,一抹柿子红,那就是故乡的色彩,是秋天留给村庄的最后鲜亮。这红,由内而外,洗心革面的红,透彻,不留余地,是晨曦中的朝日,倾尽所能的浸染。柿子红,中国红,谦和,不露声色,它不和春日百花争艳,不和初秋百果争熟,它淡定,无争,隐于乡村,山涧,凝结成别样的柿子红,中国红。
  回家,一树的柿子,耀眼,沉淀。满树的喜鹊,麻雀叽叽喳喳,飞来赶去。这若在小时,母亲早赶走了这些鸟雀,今日怎么任凭他们啄食?她说:“鸟儿们,也辛苦了一年,留点给他们,他们的叫声,不会让家里太空落。庄子上也没几个人了,没人送了。就让柿子留在树上看树吧,树老了,太寂寞。”她絮絮叨叨地说着。我久久地看着树,它老了,奉献了一辈子,不该让它那么寂寥。一树寂寞红,独守乡村,些许伤感,像母亲,但又无法割舍那片故土。
  老墙
  吴冠中的画作《老墙》,记忆深刻,过目不忘。沧桑,历经风霜,剥蚀脱落的墙皮慑人心魄,震撼。斑驳陆离,彷如时間的漩涡,卷开记忆的阀门……
  记忆中的老墙,仿佛是爷爷的画布,多彩绚烂。春天,墙角始终有一块很大的灰团,那是爷爷保留的西瓜、南瓜、冬瓜的种子,开春要下地种的。秋天,火红的辣椒,橙黄的南瓜,金灿的玉米,都跑到了墙上,像画一样美,看得人踏实。冬天,爷爷最喜欢把咸鱼咸肉、咸鸡咸鸭挂得满墙都是。那堵上了年纪的墙,瞬间变得活色生香、风情万种起来了。
  冬天的墙下是热闹的,忙了一年的人们闲了下来,挤在墙根,晒着太阳,谈些听来或经历过的有趣的事情与大家分享,或什么也不说,眼睛眯成一条缝对着太阳。老墙边,偷闲的猫和懒散的狗也喜欢卧在这里,一只高傲的大公鸡,在暖阳下,兴致高昂地刨着墙根,寻找着什么。墙皮轻轻一蹭,就窸窸窣窣往下落,落下的墙灰,是儿时伤口流血爷爷涂的最好的“止血药”。
  从我记事起,老墙便在了,它的童年或许更早,斑驳、陈旧,边边角角都已破损、磨平,在烈日、暴雨的抚碰下,早已没了棱角。
  小时顽劣,把老墙的墙皮揭了一层又一层,每次爷爷都说:“你这样揭墙皮,它会痛的。”我仰头打量着,层层叠叠的泥土,满目褶皱,老态龙钟,仿佛是一位老者,带着沉重的呼吸,又像一道不愿倒下而又坚强屹立的脊梁。在我心中,老墙就是故乡,更是一面旗帜。
  在古城,老墙仿佛变得司空见惯,这里仿佛就是一座老墙博物馆,有建筑学、历史学、文学、考古学等各方面的价值。老墙拼合成了不同的小巷,什么钮家巷、萧家巷、大儒巷、南显子巷、悬桥巷、胡厢使巷、丁香巷,是多么的耐人寻味,也正是这些老墙组成的一个个包罗万象的小巷,而使得这座古城显得更有文化渊源与韵味。
  当老墙与诗邂逅,那定是灵气十足的画面,韵味弥散而开。“诗墙”在古时尤为盛行,“寂寞空门支道林,满堂诗板旧知音”,张祜就是酷爱诗墙之人。据说,李白很多的好诗都是写在墙上被后人发现的,老墙变成了文化启承的载体。老墙上的诗也延伸出了一段凄美的爱情:唐婉那次赏园,无意中看到陆游在墙上写的一首诗,唐婉自此相思不能自拔,而后在墙上留下凄婉的《钗头凤》,孤寂而终,惋惜不已。
  老墙是一段历史,是文化的积淀。记忆中的老墙布满沧桑,像一句箴言记挂在我心中。
  草垛
  法国画家莫奈的《干草垛》,意境幽远,暖人心肺。乍一看只是一堆干草,再看,那草散发出的是等候与温暖,与晚霞映衬,满目金黄,一堆草变得生命力极强。
  村庄上每家都有一垛稻草,在屋后抑或场地上,草垛的大小显示出主人家地的多少,家境的情况。稻草垛里隐含着太多的农家秘密。
  莫言的小说,稻草垛随处可见,仿佛乡村的图腾。在《白狗秋千架》中,井河和暖的故事多在稻草垛上发生,一起数星星、看月亮以及亲昵、疯狂,或者在稻草垛旁荡秋千。稻草垛守护着那时的爱情,冬日正暖,稻草垛也成了乡村青年的约会好去处。莫言说他喜欢在稻草垛下看书,安谧,有种“偷窥”的快感。   秋阳正爽,碧蓝的天空,大朵大朵的白云肆意游荡。儿时的我最爱躺在稻草垛上看天,看书,沾染满身稻谷成熟的清香。那时最爱看郁达夫、鲁迅,喜欢故都的秋景,喜欢鲁镇的热闹与凄寒……似懂非懂,但就是莫名地喜欢。麦苗已露青芽,满地满眼的嫩绿,即将霸占着整个冬季的生机。老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寻找食物,扒拉着稻草垛,不慌不忙,似乎不饿,在找零食,脚踏秋的金黄,满身的黄。
  每次我爬稻草垛,总要被父亲训斥,踩过的稻草垛稀松了容易漏水。父亲对稻草垛像命一样金贵。儿时,家里养牛,枯寒的冬季,稻草成了牛的口粮。把稻草辗成段,洒点水,拌上麦糠,牛们就吃得津津有味,满嘴泛着白沫。严冬,猪圈、鸡舍都要铺一层稻草,给猪们、鸡们在皑皑白雪的寒季,勾出一方温暖,踏实,满足。
  稻草在乡村一根都不会浪费,物尽所用。稻草垛是乡村的宝,是村民的希冀。温煦的、暖暖的稻草垛,在淡泊、闲逸的村庄里,散发出静谧、旷灵之美,敦厚朴实,默默守护农家的岁月,像时光的舞台,乡村的抒情诗。
  古代,卖身人要在自己头上插一根稻草,表示该人家里地无一垄,房屋一间,粮无一粒,希望有人买他,不至于饿死,这根稻草也唤作“救命稻草”。古往今来,稻草在乡村都是农人家境殷实的象征,有稻草垛,就是有粮,有饭吃。稻草垛也是勤谨的写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碌出一座又一座的稻草垛,更迭不已。
  冬雪,暖阳。太阳醉人的光芒抽打着农人一年的倦意,安抚,慵懒。三五个老人,背倚稻草垛,家长里短,农耕往事。也有老人干脆在草垛旁编竹筐、结草绳,来年春天都能派上农家用场。
  乡间星罗棋布的稻草垛,独特,独立,如村庄的星辰,闪烁着村庄的轮回往昔,在炊烟袅袅的欢喜中,护卫村庄,烟火生息。金黄的草垛,在冬日的午后,依旧蹲在村庄的暖阳里,默不作声,看天,看云。
  草屋
  在村庄,草屋几近绝迹。
  但还有,大都特意留下的。现今的草屋,被设计成了艺术工坊,被装点成了特色民宿,抑或成了旅游中的某一怀旧景点。为乡土的记憶,为沧桑的质感,为时间的留念。
  草屋的墙是河里的淤泥加麦糠搅拌,用模子做的土坯砌成的。屋梁用木头、芦苇杆加固,盖实,上面用搅拌的泥浆封住,最后再有序地铺上麦秸,大功告成。麦秸裹掖着泥土的厚实,阳光下金灿温实。一座草房,麦秸屋檐,泥土芬芳的墙壁,那么自然温煦,有种生命般叠重的赏心。
  儿时的老屋,门前有一小院,泥土地,但平整、光趟。院中有一磨盘,吃饭时,便是饭桌,闲暇时,也是孩童们游戏的乐土,乐此不疲地追逐、嬉戏。屋墙上挂着数不完的种子,也有红辣椒、玉米。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顺着墙角来回地啄,仿佛有吃不完的美味。
  一开春,院中的那棵桃树,奢靡地绽放,艳到骨子里,不知那桃花为何如此嚣张地开着。老屋前,桃花下,坐一竹椅上,是前世抑或来生,美成一幅画卷。老屋依旧,淡淡地望着,吹着风,听着雨。燕子在老屋的屋檐下安营扎寨,有时也跑到屋顶,扑闪着翅膀,啄麦秸上残留的小麦,它不急,轻轻地,生怕惊扰、弄疼了老屋,小嘴轻盈飞快,在阳光的映射下,幽微,轻谧。屋后的大枣树像侍卫,庇护着草屋。在后窗看枣花,期待大红枣的成熟,丰满,圆润。算计着一杆下去能打下多少红枣。一前一后,一桃一枣,是美味,是庇护,更是一种安宁的情致。
  仲夏,草屋内,沁凉,简静,知了在房顶鸣叫,鸟雀在屋檐私语。夜晚的小院,成了人们夜聊、乘凉的绝好场所,一张凉席上席地而坐,一堆艾叶草点燃驱蚊,大家聊聊农事,说说聊斋,听听久远的往事。一个夏天就这么安然地过去了,不觉一丝漫长。
  隆冬,大雪纷飞,覆盖了整个村庄。草屋,成了冬日的别样风景。摇荡的雪花与麦秸草厮磨,“沙沙”簇拥。韵致轻缓,和谐动听。银装素裹一草屋,满世界的白,草屋看不见了麦草,厚厚的一层白,把草屋变成了幻境,描成了诗意的童话。屋檐下,冰凌成串,凝固在麦草顶端,一阵风,冰凌跳跃,像琴键,跳出悦耳的冬日之歌。
  喜欢草屋,收藏了太多的儿时记忆。每每梦中,奶奶都会慈祥地在草屋向我微笑,记忆中的奶奶,仿佛和草屋一体,不分彼此,看奶奶,就是去草屋。奶奶去世后,年久失修的草屋在暴风雨中轰然倒塌,不留痕迹。
  现在想起那草屋,忆起奶奶,眼前又是那金灿灿的大枣,永远数不清的小鸡,和那独自妖艳的桃花。那青朦的印痕,似谜语,猜不透,韵味悠然。
  责任编辑 王冬海
其他文献
一片片这么近  綠又这么遥远在记忆里  我轻轻飘  在上升迷蒙的黎明中  浸润着湖水清凉  蕴含心的深沉  倾听你喃喃低语  而我用温柔爱抚  表达我情感  我采集绿深晨光  装扮自己  为你、为你  我要走了  那挤压我生命的峡谷  究竟是我软弱限制  还是我顽强选择  我期待着绿的回答  收容我  我将重新获得青绿  得到  我执著的补偿  责任编辑 乌琼
期刊
六月的风飘过  轻拂着你的秀发  露出那明媚的笑容  六月的风徐来  吹拂着你的脸庞  抚摸你疲倦的面容  六月的风微热  掠过你的身躯  安抚着你不安的心  六月的风朗朗  低语在你的耳畔  带你走进读书声  六月的风  温柔地陪伴着你  默默地鼓励着你  曙光微現,情在身边  六月的风  寄托着我的思念  带回我的乡愁
期刊
一段红,垂直街面上最大的饭店招牌欢笑  顺手遮盖起旁边幽暗的喉咙  零星瓜果摊仍然在等候失魂的晚班客人  顺手牵走外地颠簸而来的樱桃和伊丽莎白瓜  价钱或许好商量,但无人再讲价  几个小摩托终于在食道位置找到舒适的速度  徐徐挺进惨白色的夜宵点,手抓饼最迅捷  但不如老北京铜锅涮肉,高级又下酒  几个湿着发尾的女孩睁着矍铄的眼睛扫过  不合时宜的高跟鞋,晃动人字拖模拟  节拍器。朴素肉店,老板擦着
期刊
你是草原上永不枯竭的生命  沿着你的足迹 我  听到了成吉思汗马群的嘶鸣  闻到了诺门罕战役浓重的硝烟  你从不疲倦的身影  吹落了征战者记忆的种子  拭去人们眸子里久积的灰尘  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痛苦和平的美好  你是自然中最神奇的灵魂  你用温柔的声音唤醒了草原千年的梦想  于是  便有了世人皆知的鄂温克草原  于是  便有了创业者奋进的脚步  开拓者欢乐的歌声  便有了红花尔基的森林、大雁的
期刊
吉普赛人的黄金盘  真能预测命运吗  指针转动的方向  是否是自然光  写实是错还是“印象”错了  只是在世人的冷落中  如同荷蘭原野中的风车  用水灌溉了农田  给农民带来了喜悦  而自己像稻草人  吓走了乌鸦  自己却感受了孤独  而孤独带着略咸的味道  让海风吹散了一切  让人类的炎凉最终有了些色彩  责任编辑 乌琼
期刊
给你60年风雨,我的鄂温克草原  让伊敏河波涛滚滚  让河边的沙滩长出芦苇  整个夏天,空中飘舞大鵟迅疾地飞翔  给你60年风雨,我的鄂温克草原  柳条编织的畜圈里长出龙牙草、沙蓬和冷蒿  牛犊欢腾,羊羔飞奔,马驹儿嬉闹  驼羔跟随额吉的长调  追逐蒙古包的缕缕炊烟  黄昏牵动牧村的地平线  细叶葱绿了  灯心草绿了  柳叶凤毛菊绿了  小雨在记忆深处注满村外的土路  染血的石头,杏仁中的指甲  
期刊
在我路过你之前  杯子还是满的  在我经过你之后  杯子便空了  谁关心杯子  在哪义无反顾  是在哪倒空了  满溢着火苗的歌  谁关心杯子呢  烧尽的干涸的  也不过是杯子  谁关心它在哪里燃烧  杯底  都是温柔的残骸  你依然年轻  这世界的滋味  都要尝尝  黎明海洋都要尝一点  尝过了甜还要尝其中苦涩  你依然年轻  沉默的嘴唇  就值得聆听  你依然年轻  以后的每一天  都不缺夜莺啼
期刊
有人说她是无边绿野的散花天女  醉人的芬芳长留在牧人心上  有人说她是不懈填海的精卫神鸟  日复一日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有人说她是敢于补天的女娲皇后  用忠诚和奉献把人间变成天堂……  我说,她就是她  伊敏大地东天的彩霞——  聪明美丽的鄂温克姑娘  一  告别了孟根楚鲁可爱的家乡  告别了扬鞭策马终日相伴的爹娘  乌日娜当上了第一代煤矿女工  亲手来开发家乡的宝藏  脱下了色彩绚丽的蒙古袍  
期刊
春早一早就穿好衣服在外边等弟弟起床,她一边看书,一边想着心事。这是林语堂的散文,春早喜欢看散文。除了看散文,她还喜欢写些小东西,虽然已经辍学好几个月了,但看书依旧是春早的爱好。虽然春早对学校还有无限的眷恋,就连昨夜做梦,还梦见自己坐在教室里,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是醒来后,春早明白,这一切都不可能了。看书,写字,早操,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的事情了,在家里,就应该陪着妈妈去地里干活。  清晨的曙光穿过树荫
期刊
近日总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亲友们在晒家乡的蓝天、白云、草原和从林中采回的山珍。照片中一朵朵棉絮似的云朵在草原的上空中飘浮,好像站在小丘上踮起脚就能碰到头上飘着的一团一团的棉花糖。  几场雨后家乡的草原又被浅蓝、玫红、黄、白、紫等各色小野花妆点了一下,被雨水打湿的草尖和花朵无比的娇美,让我有了回家的冲动。  家乡今年风调雨顺。  大家都说这是今年的旗庆迎来的好兆头。  不怪家乡人都如此兴奋和高调,因为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