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拇长屈肌腱移位替代跟腱治疗6 cm以上跟腱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2月采用拇长屈肌腱移位替代跟腱治疗19例跟腱缺损患者,男13例,女6例;年龄20~61岁,平均(42.6±8.2)岁;跟腱炎清创后跟腱缺损15例,其中10例合并急性跟腱断裂;陈旧性跟腱断裂4例.跟腱断裂至手术时间为0~6个月(平均2.6个月).跟腱缺损长度为6~10 cm.19例患者均采用两切口拇长屈肌
【机 构】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足踝外科,北京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足踝外科,北京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足踝外科,北京10073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拇长屈肌腱移位替代跟腱治疗6 cm以上跟腱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2月采用拇长屈肌腱移位替代跟腱治疗19例跟腱缺损患者,男13例,女6例;年龄20~61岁,平均(42.6±8.2)岁;跟腱炎清创后跟腱缺损15例,其中10例合并急性跟腱断裂;陈旧性跟腱断裂4例.跟腱断裂至手术时间为0~6个月(平均2.6个月).跟腱缺损长度为6~10 cm.19例患者均采用两切口拇长屈肌腱移位替代跟腱术治疗.记录患者术后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踝关节活动度、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与视觉模拟法(VAS)疼痛评分,并进行统计学比较.评价患者术后足踝部功能的恢复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 结果 19例患者术后获12~48个月(平均22.2个月)随访.患者末次随访时踝关节背伸、跖屈及AOFAS踝与后足评分平均分别为17.8°±1.9°、39.1°±2.3°及(91.8±1.7)分,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疼痛评分平均为(1.0±0.7)分,与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对手术满意率达100%. 结论 拇长屈肌腱移位替代跟腱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适用于跟腱较长缺损时的重建治疗.手术可以明显解除疼痛,改善足部功能,且对足部影响较小。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腕关节在投掷运动过程中腕关节韧带长度的变化.方法 对6例志愿者腕关节进行CT扫描,获取腕关节在投掷运动过程中的5个位置,即桡偏20°背伸60°,桡偏10°背伸30°,中立位,尺偏20°掌屈30°,尺偏40°掌屈60°时各腕骨、尺桡骨远段的三维重建图像,在重建图像基础上利用Mimics软件测得在腕关节投掷运动过程中掌、背侧腕关节韧带的长度.结果 腕关节由中立位至桡偏20°背伸60°时桡舟头
目的 探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置入髋臼后柱螺钉的最佳透视角度. 方法 对10具尸体标本的20侧髋臼进行CT扫描,在扫描结果中包含股骨头最大界面的扫描平面内,测量后柱后表面与冠状面的交角(α角)及后柱后表面与髋臼口所在平面的交角(β角). 结果 髋臼后柱后表面与冠状面的交角(α角)为28.2°±2.3°,髋臼后柱后表面与髋臼口所在平面交角(β角)为95.4°±5.3°.结论 当C型臂X线机以平行于
目的 探讨微创术式(MIPPO)结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收治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18例,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12例,三部分骨折6例.均采用肩峰下一横切口和远端纵形切口,间接功能复位后插入LPHP,常规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5~35个月,平均2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5个月.无一例出现腋神
2009年12月,经过本刊编辑部申请及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WPRIM)中国生物医学期刊评审委员会评审,并经WPRIM期刊评审委员会审核,《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已获准加入WPRIM。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10月4日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有试管婴儿之父之称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
皮瓣移植已从单纯提高成活率发展到追求供区的微创以及受区的完美,股前外侧软组织瓣是显微外科领域应用较广的皮瓣之一,目前已精确至以穿支皮瓣形式应用,反映了皮瓣外科的发展趋势.但临床应用中仍存在因皮支误伤或皮支变异而不得不放弃该皮瓣移植的报道~([1]),虽有应用高位皮支或血管横支的方法报道,但在临床应用中有其局限性和不确定性~([2]).2004年3月至2008年12月针对血管皮支变异的不同情况,我们
目的 探讨踝关节完全脱位的损伤机制与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39例踝关节完全脱位患者,男25例,女14例;年龄14~69岁,平均31.6岁.闭合性脱位10例,开放性脱位29例;伴踝关节骨折23例.按距骨移位方向分类:内侧脱位15例,外侧脱位10例,踝关节后脱位10例,旋转分离向上脱位4例.保守治疗7例,闭合复位短腿石膏固定6周;手术治疗32例,包括骨折脱位复位内固定22例
目的 探讨Stryker DJDⅡ可活动铰链式外固定支架在肘关节松解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自2009年1月至12月,共收治43例肘关节僵硬患者,41例获得完整随访,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龄37.3岁(16~70岁);左侧22例,右侧19例;主力侧20例,非主力侧21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A组13例行单纯肘关节松解术,B组26例行肘关节松解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C组2例采用间隔式关节成形
由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骨科(全军骨创伤救治中心)与《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的“2010骨盆(髋臼)损伤治疗新进展研讨会暨骶髂复合体、方形区骨折手术治疗培训班”(全军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将于2010年8月27—29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本次学术会议将采用专题讲座、手术资料演示及病例讨论等形式,旨在推广骨盆(髋臼)损伤、骶髂复合体与方形区骨折等方面的治疗经验,促进交流,探讨此领域的焦点问题。会议
儿童的手部意外伤害常常引起拇、手指缺损,临床多采用足趾移植方法为患儿重建拇、手指功能.但儿童血管纤细,手术容易干扰骨骺发育,手术有一定难度.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提高,基础解剖学研究不断进展,儿童足趾移植再造手指取得长足发展.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共为32例(35指)儿童再造拇、手指,全部成活,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