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登命丧10年美军难走也难留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ion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

  2001年9月11日,“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发动恐怖袭击,纽约世贸中心大楼倒塌,近3000人死亡。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以阿富汗塔利班当局庇护“基地”组织为由,发动了阿富汗战争。10年后的2011年5月1日,拉登被美军击毙。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说,拉登之死标志著“反恐战争取得迄今最为重大的进展”。
  拖了20年的阿富汗战争,让“撤军”成为自小布什以来历任美国总统的心病。奥巴马在2014年宣布阿富汗战争正式结束,但到他离任时,撤军都没完成。继任的特朗普把“撤军阿富汗”列为政策目标,宣布2021年5月前完成撤军,也成了泡影。今年4月14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5月1日开始撤军,9月11日完成。他说,这场战争的目标已经实现——拉登已经死了,“该结束永远的战争了”。

曾计划刺杀奥巴马


  10年前,拉登在巴基斯坦一座位于喜马拉雅山麓的小城被美军突击队击毙。他的尸体24小时内被匆忙葬于阿拉伯海,相关照片也未发布。美方称,由于没有国家愿意收留拉登的尸体,美国也不想为世人留下“拜谒拉登的圣地”,因此决定将其海葬。此外,不公布照片是为了避免煽动暴力,以及尊重伊斯兰传统。
  美军在拉登藏身地缴获了大量机密文件,称之为“从恐怖主义头目那里缴获的最大情报宝库”,并从中分析出“基地”组织的报复可能针对海上能源供应(包括袭击油轮)等情报。从2014年起,美国中央情报局陆续解密相关内容,拉登的秘密不断震惊世界。
  中情局解密资料显示,拉登对西方兴趣浓厚,喜欢研究美国,一些看法颇有远见。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陷入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大的经济衰退。拉登写信告诫手下,不要被美国暂时的衰落迷惑,“美元贬值对美国经济是好事”。他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美元贬值将如何促进美国出口。出身沙特豪门的拉登还热衷黄金投资,立遗嘱称要将自己留在苏丹的2900万美元捐给极端组织用于延续全球“圣战”。
  拉登私人电脑硬盘里的内容也被曝光,里面有好莱坞电影、3部关于拉登的纪录片以及《猫和老鼠》等动画片。硬盘中还有不少色情视频,人们一度以为拉登“好色”。后来的分析发现,拉登是在色情文件中隐藏加密指令,以此与下属沟通,逃避侦察。
2001年9月11日,被恐怖分子劫持的两架民航飞机撞击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
2001年11月25日,海军陆战队第15远征部队队员在阿富汗背着肩扛式导弹向安全位置转移。

  拉登也在琢磨国际形势。他认为巴基斯坦和印度将会开战,想把“圣战”矛头指向巴基斯坦以渔翁得利。他还考虑过攻击土耳其和伊朗,但想到“基地”组织的资金输送须经过两个国家,才放弃这一念头。对奥巴马推进的巴以和平计划,拉登称“注定失败。”他还致信奥巴马,呼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美国网友调侃:“连住在山洞里的恐怖分子都知道全球变暖”。
  与此同时,拉登也在谋划刺杀奥巴马,以便“使美国陷入危机”。拉登在信中告诉“基地”组织一位高官,要成立两个小组盯住飞往这一地区、有可能载有奥巴马或时任中情局长彼得雷乌斯的飞机,但不要管拜登乘坐的飞机。他写道:“杀死奥巴马将使拜登自动接任总统职位、完成剩余任期,这是美国的常态。拜登对此完全没有准备,这将导致美国陷入危机。”
  拉登人生最后两年留下的书信,内容从遗嘱到袭击美国的计划包罗万象。2009年前后,信的风格比较冷静,比如有一份他起草的“基地”组织招聘卷:“你愿意成为自杀式炸弹袭击者吗?”“如果你有幸成为烈士,需要我们联系谁?”越接近2011年,信的字迹越潦草,内容充满对自己和“基地”组织未来的担忧。被击毙前,他通过信使网络向“基地”组织发布命令,将命令存在手机芯片中,让信使们交到伊朗、伊拉克、阿富汗甚至索马里的成员手中。信使在任务结束后要把背包烧掉,以防被美间谍利用;所有的地面活动必须选阴天,因为美军无人侦察机无法在阴天正常工作。
  在美军无尽的空袭下,拉登资金枯竭,信得过的人越来越少,导致他最后近乎偏执的谨慎:被困伊朗的老婆逃跑时,“衣服、鞋子等任何能被安装针头窃听器的东西一律不许带”。他的藏身之地经常断电,为防泄密他还不用手机、不上网,日子单调得比坐牢还难受。美情报人员后来给拉登起了个外号“踱步者”,他们从间谍卫星的监控画面中看到拉登经常在院子里独自踱步,仿佛已经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杀拉登不易,撤军更难


  “9·11”事件后,拉登被美国视为“头号恐怖分子”。时任总统小布什发誓:必须将拉登“缉拿归案,无论死活”!美国政府悬赏5000万美元、派出十几万大军,只为一颗拉登的人头。这堪称史上耗资最巨大、动用军力最多的“大追杀”。
  猎杀拉登,这不仅是小布什8年任期内的目标,也是继任者奥巴马的“使命”。让白宫恼火的是,拉登仿佛是抓不到也打不死的幽灵,每当外界认为他已毙命时,这个说话柔声细气的人就通过视频发声,证明自己还活着,如同幽灵般折磨着美国总统的神经。
  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阿富汗战争,已成为吞噬美国财富的无底洞。但为了“体面”脱身,美国需要一场“胜利”。在“9·11”事件的9年7个月又20天后,奥巴马突然宣布拉登已被击杀。随后一周里,美国举国欢庆。调查显示,奥巴马在此期间支持率猛涨6%,美国经济信心指数也高涨10个百分点。但当人们估算阿富汗战争及击杀拉登的巨大成本后,两者又跌回原形。有媒体调侃,“拉登的幽灵都让美国不得安宁”。   过去20年,美国深陷阿富汗这个“帝国坟场”。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统计,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耗资高达1万亿美元,是除二战以外美国史上最贵的战争。连年战火除造成阿富汗的巨大损失外,也导致2200名美军士兵丧生,2万多人受伤。美军在阿富汗的存在,已成为难以甩掉的沉重包袱。
  奥巴马上台后,驻阿美军一度增至10万人以上。但他2014年作出撤军的公开承诺。到2017年特朗普上台时,驻阿美军已降至约8500人。2020年2月,美国和阿富汗塔利班签署和平协议,美国承诺逐步减少驻军,在14个月内全部撤出。塔利班则承诺不再让阿富汗成为恐怖分子的庇护所。目前,驻阿美军约有2500人。然而,由于局势复杂危险,完全撤离的计划一缓再缓。而且,五角大楼也在撤军问题上频频与白宫唱反调。直到特朗普下台,美军也没能撤完。
  而在拜登看来,阿富汗是“危险的泥潭”。他说,拉登10年前就被击毙,如今应以2021年的视角看世界。宣布撤军决定前,他去吊唁阿富汗战争中阵亡的美军士兵。他说,“在美国过去的40年历史中,我是唯一一个有孩子曾赴战区服役的总统(拜登长子博曾在驻伊拉克美军服役),我知道那是什么滋味”。
  事实上,早在奥巴马执政时期,身为副总统的拜登就多次对驻阿美军的效用提出质疑。拉登被击毙时,拜登与奥巴马一起在白宫战情室全程观看。拜登主张在阿富汗僅保留小规模美军,但该提议未获采纳。如今,拜登强调不会将撤军责任交给下一任总统,并称自己做此决定不是冲动,而是和军方及情报、外交等部门协商的结果。有美国官员称,拜登定的撤军期限是“绝对的”,不会再根据阿富汗国内局势改变。拜登认为,以往的撤军都是“基于条件”的,这是过去20年来美军无法离开阿富汗的原因。
左图:2011年5月,奥巴马(左二)和拜登(左一)在白宫办公室观看并指挥击毙拉登的全过程。右图:2019年11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任内首访驻阿富汗美军基地。

拉登代表的势力并未消散


  拜登撤军得到奥巴马和小布什力挺。特朗普则称步调太慢,应在5月全撤走。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说,他曾会见阿富汗总统加尼等人,后者支持撤军。一些共和党参议员则对撤军感到“失望”,认为这将为恐怖分子创造温床,甚至“为下一个‘9·11’铺路”。
  尽管拉登已被击毙,但他所代表的势力并未消散。前驻阿美军司令彼得雷乌斯说,“当年支持拉登的塔利班组织未表现出足够的和谈诚意。一旦美国撤军,塔利班很可能再次占领阿富汗,这无疑会助长‘基地’组织卷土重来。”据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称,塔利班比2001年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强大,控制了阿富汗1/5的人口。阿富汗的民生和安全问题仍未解决,加尼政府的安全部队实力堪忧。美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一位共和党议员认为,撤军不仅会使阿富汗处于危险之中,还会危及美国公民。对美军撤走后的阿富汗局势,连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也没底。他说:“是时候让美军回家了,阿富汗人必须挺身保卫自己的国家。美国所能做的是提供资源和援助。”但他也表示,“我不能保证阿富汗的未来会怎样。没人可以。”
  美军方高层主张在阿富汗保留一支千人规模的部队来制衡塔利班。而在美国学者克里斯·多兰看来,美国仍可能利用外交和多边关系保持在阿富汗的存在。分析指出,即便美国不再驻军阿富汗,仍或多或少留有“后手”——特种部队、五角大楼承包商、情报人员可能会继续留在那里。阿富汗有1.8万名承包商,显示美国正将战争“外包”给私营雇佣军,使战争远离美国公众视线并避免异议。美国特工也一直训练阿安全部队作为执行任务的“代理部队”。按照拜登的计划,这些“由明转暗”的任务有望继续。
  (完)
其他文献
作为一个美国人,“中国通”库恩在20多年中一直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中国,并力图在太平洋上架起一座中美友谊的桥梁。他见过不少中国领导人,真正接触后他发现,“这些领导人是很好沟通的,也是很好的聆听者”。  “到了中国就兴奋”  1989年,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想在中国做“星火计划”。他知道自己的好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乔治·科内斯基博士是位有名的科技园创立者,还是科技创新中心的推动者,便向
今年3月14日,香港前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与两名泛民立法会议员访美,获副总统彭斯接见,规格甚高,她笑容灿烂; 5月14日,民主党创党主席李柱铭一行见到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同行的立法会议员李卓人一脸骄傲地说:“(这是)蓬佩奥首次关于香港问题同香港人会面。他非常关心这个议题,还同我们说,他们会立即想一下有什么跟进行动。”7月9日,香港商人黎智英在华盛顿获见美国副总统彭斯。握手时,彭斯伸出右手,黎智英双手紧
燕园是个热闹的地方。  北大的一个学子说过這样一句话:或许北大既不是中国最大的大学,也未必是最美的,但是却是我最熟悉和最热爱的地方。  比如,最让北大人留恋的精神地带,除了未名湖,必是三角地了。  三角地,其实面积不大,不到10平米,因形状似三角形而得名。它与北大百年讲堂仅一路之隔。在历史上,它作为北大 “民间信息发布中心”,曾是北大师生发表见解,表达观点的民主阵地。  尤其20世纪80年代,三角
2019年9月7日,戴博在北京密云接受本刊记者专访。( 本刊记者 陈霖 / 摄)  9月6日下午,戴博步入位于北京密云的太和文明论坛会场。这是以讨论国际局势为主的智库论坛,为期3天,签到方式是让嘉宾在主办方特制的围棋棋子上签名。前面到场的嘉宾签完就走,但戴博想,棋子像画布,只签个名,有点儿可惜,便随手画了一张脸。  戴博是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所长,一起参会的还有波黑、捷克前总理等政要,上海合作组织
刘姝威又被骂了。  这位曾揭发蓝田股份财务真相的“孤胆英雄”,曾被央视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的知识分子,曾最早戳破乐视“烧钱”泡沫的经济学者,自从去年当上万科的独董,就几乎把之前靠揭黑和质疑积累起来的好声望给赔光了。最近她在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表示“股市大底已经形成,A股将开始健康牛市”,结果再次引来了一片骂声。  被骂的一部分原因是她带有煽动性的唱多言论,跟最近A股的弱势相比可信度不足,让股民反感
国内民航业规模正以每年12%—14%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飞行员缺口将高达1.8万名    2011年,中国发生了两件跟飞行员有关的重大新闻。一是飞行员“转会”门槛再提高,最新修订的《民航华东地区飞行员流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航空公司不得录用5年以内流动过1次以上的飞行员;因跳槽而引发劳动仲裁或诉讼的飞行员,须接受更严格的身体和技能考核方可再次上岗。二是吉祥航空公司的“避让门”事件。8月13日
李明博  1941年12月生于日本大阪市,韩国政治家。1992年起从政,2002年任汉城特别市(今首尔)市长,2007年12月当选为韩国第十七届总统。2018年3月23日,被首尔中央地方法院批捕。2018年3月22日,韩国前总统李明博被检方拘捕,前往看守所。  时钟敲了11下,首尔城似乎睡着了。3月22日晚11时,首尔中央地方法院批准逮捕前总统李明博。随后,检方工作人员前往其位于论岘洞的私邸。11
中国国产歼—15舰载机成功完成起飞和着舰训练,让无数军迷激动万分,因为这意味着,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在形成战斗力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11月23日首次试飞时,一架编号为“552”的黄色战机经检查后进入起飞区域,在舰上地勤飞行助理的引导下,飞行员将油门推至加力状态,淡蓝色的尾焰呼呼作响,甲板微微颤抖。只听“砰”的一声,止动轮挡释放,飞机全速冲向舰艏滑跃甲板,沿着地勤飞行助理们指示的方向呼啸而起……
2019年11月19日,潘维廉在厦门家中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陈霖 / 摄)  潘维廉的家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的凌峰社区。记者沿着蜿蜒的小径踩着阶梯往上走,在绿树环绕的几栋老楼前停了下来,一扭头,就能看到厦门的山与海。早期厦大教职工都住这里,后来许多人在校外买了房,搬了出去,这几栋楼便留给新老师或访校暂住的人。邻居换了一批又一批,潘维廉却没动过,一下住了30年,“可以住在校园里,这么美,我为
我们不想谈得太抽象。就从近代的精神史和书籍史中随便举个例子吧!设想有一位在一八七○至一八八○年间博览群书的有教养的德国人,一位法官、一位医生、一位大学教授甚或一位爱读书的普通人什么的:他可能读了些什么呢?他对他那个时代和他的人民的精神创造有何了解?他与他那个时代的现实和未来发生了怎样的关系?他那个时代为批评界和公众舆论所肯定、所赞扬和认为值得一读的文学,今天又到哪儿去了呢?简直是一点影子也没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