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数学教材也在不断地更新、完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方法和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紧密学生认知规律、年龄特征、突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就我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的一点体会,还望老师们指点。
一、 引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因素,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才能使其注意,并产生记忆。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有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这就是说要打破以前结论由老师下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纵横联系,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通过主动思考,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学生们探索、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一节课时,给学生出示主体图,结合身边的东西观察、触摸、比较等,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面积的兴趣和对面积的含义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意识,在教学时,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意识,在教学时,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必要保证,一个好的数学老师能和学生融洽相处,能在学习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醒学生学习意志,要让每个学生自觉地学习,探究数学知识,产生良好的兴趣,以实现自我价值。在这当中,教师应该对努力学习的学生给予表扬,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确保学生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愿望,由兴趣而学习数学,由兴趣而创新,由兴趣而去探究数学的奥秘。
二、 激发自主学习,启发创新能力
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数学,掌握人类已有知识经验并获得智能、情感、意志、品德和个性等方面发展的过程,在教学时教师应创设多种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成为数学知识的探究者,鼓励学生质疑。如:教学“按规律写数”(小二下练习二十第3题)指导学生先要根据已知数的提示,明确是怎样数数,如一个一个的数,一十一十的数,一百一百的数,在指导时要突破“翻坎数”。如一个一个地数,499后面应该是500. 501;一十一十地数,1090后面是1100,1110;一百一百的数,1950后面应该是2050,2150.又如:在教学“能被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首先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说出一个三位数或四位数的空间,然后告诉学生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这个数如能被3整除,交换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后仍是3的倍数或把这个数各位数相加,看能否被3整除,或是3的倍數(让学生多试几次,师来回巡视、指导)。这样的教学,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迸发创新的火花。要创新这样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关爱学生,采用和谐可亲的语言,建立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产生学习数学的内部动力和创新动机,启发学生去猜想,思考。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我首先给学生展示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空心长方体,让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测量这个长方体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从而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在学生观察,动手操作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尝试,探究学习新知。通过同桌讨论,交流,得出了只要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就能求出体积的方法,顺利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接着老师再启发学生从正方体的关系讨论正方体的体积求法,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获取之中。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泼轻松,主动学习性强,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促使了学生愿意自主学习,乐于自主学习。
三、 创设新颖教法,指导学生掌握学法
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的学科。数学课的教学要想获得良好的效果,就应该遵循新的课标,重视认知规律在思维训练中的启迪作用,采用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完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可以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兴趣浓浓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到一种无穷的乐趣,为学生展开一个快乐的数学园地。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我便借助教材实物图和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对单位时间(1时、1分、1秒)长短的认识,在活动中建立单位时间概念,建立在学生的亲身实践与活动体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读钟面时刻(几时几分)。知道1时等于60分,1分等于60秒,学生感到很有趣,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会引起学生的轻快感,而且还有强烈求知欲。此时,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在理解掌握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的基础上,检查,分析学习过程,对如何学,如何巩固等问题进行审查,并深入的剖析加以改正,掌握其中的规律和内在联系,在学法指导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思维,为学生发挥和挖掘潜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动手、拓展思路、自主学习、发展个性为重难点,改变不愿学的态度,达到“会学”的目的。这样的教法很自然的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把时间和日常生活协调起来,让学生在观察和生活中分析,比较,真正理和掌握时间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懂得了一个人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这个道理。我有意识的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紧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能理解生活中的现象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又渗透了人生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之,这样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去找规律,学知识并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创新,才能使学生沐浴在知识的甘露里成长,才能使数学教学效果提高,我特欣慰,也倍增了我数学教学的信心。
一、 引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因素,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才能使其注意,并产生记忆。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有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这就是说要打破以前结论由老师下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纵横联系,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通过主动思考,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学生们探索、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一节课时,给学生出示主体图,结合身边的东西观察、触摸、比较等,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面积的兴趣和对面积的含义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意识,在教学时,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意识,在教学时,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必要保证,一个好的数学老师能和学生融洽相处,能在学习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醒学生学习意志,要让每个学生自觉地学习,探究数学知识,产生良好的兴趣,以实现自我价值。在这当中,教师应该对努力学习的学生给予表扬,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确保学生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愿望,由兴趣而学习数学,由兴趣而创新,由兴趣而去探究数学的奥秘。
二、 激发自主学习,启发创新能力
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数学,掌握人类已有知识经验并获得智能、情感、意志、品德和个性等方面发展的过程,在教学时教师应创设多种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成为数学知识的探究者,鼓励学生质疑。如:教学“按规律写数”(小二下练习二十第3题)指导学生先要根据已知数的提示,明确是怎样数数,如一个一个的数,一十一十的数,一百一百的数,在指导时要突破“翻坎数”。如一个一个地数,499后面应该是500. 501;一十一十地数,1090后面是1100,1110;一百一百的数,1950后面应该是2050,2150.又如:在教学“能被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首先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说出一个三位数或四位数的空间,然后告诉学生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这个数如能被3整除,交换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后仍是3的倍数或把这个数各位数相加,看能否被3整除,或是3的倍數(让学生多试几次,师来回巡视、指导)。这样的教学,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迸发创新的火花。要创新这样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关爱学生,采用和谐可亲的语言,建立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产生学习数学的内部动力和创新动机,启发学生去猜想,思考。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我首先给学生展示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空心长方体,让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测量这个长方体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从而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在学生观察,动手操作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尝试,探究学习新知。通过同桌讨论,交流,得出了只要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就能求出体积的方法,顺利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接着老师再启发学生从正方体的关系讨论正方体的体积求法,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获取之中。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泼轻松,主动学习性强,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促使了学生愿意自主学习,乐于自主学习。
三、 创设新颖教法,指导学生掌握学法
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的学科。数学课的教学要想获得良好的效果,就应该遵循新的课标,重视认知规律在思维训练中的启迪作用,采用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完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可以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兴趣浓浓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到一种无穷的乐趣,为学生展开一个快乐的数学园地。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我便借助教材实物图和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对单位时间(1时、1分、1秒)长短的认识,在活动中建立单位时间概念,建立在学生的亲身实践与活动体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读钟面时刻(几时几分)。知道1时等于60分,1分等于60秒,学生感到很有趣,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会引起学生的轻快感,而且还有强烈求知欲。此时,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在理解掌握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的基础上,检查,分析学习过程,对如何学,如何巩固等问题进行审查,并深入的剖析加以改正,掌握其中的规律和内在联系,在学法指导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思维,为学生发挥和挖掘潜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动手、拓展思路、自主学习、发展个性为重难点,改变不愿学的态度,达到“会学”的目的。这样的教法很自然的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把时间和日常生活协调起来,让学生在观察和生活中分析,比较,真正理和掌握时间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懂得了一个人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这个道理。我有意识的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紧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能理解生活中的现象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又渗透了人生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之,这样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去找规律,学知识并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创新,才能使学生沐浴在知识的甘露里成长,才能使数学教学效果提高,我特欣慰,也倍增了我数学教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