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古法制研究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JFASDJFASDJF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是学术界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前年《历史研究》编辑部为纪念创刊五十周年举行座谈会,就是以此为主题。这些年许多历史学出身的学者,博士毕业后到法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去从事法制史或法律思想史、社会史或社会思想史、经济史或经济思想史、政治制度史或政治思想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就自然而然地在实践中要面对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沟通问题。岳纯之博士就是其中的一员。
  研究法制史,要求我们用法律学的概念和范畴来认识和研究历史上的法律制度方面的问题。就“民法”的概念而言,这是近代的舶来品,但是,就民事法律所要处理的问题而言,在古代中国当然也是有丰富的案例。比如,本书所处理的婚姻问题、财产继承问题,契约、借贷与侵权问题等等,虽然唐代没有相应的《婚姻法》《物权法》等等专门法典,但是,在唐朝的律令格式和诏敕之中,在官府判案的文书中,却不乏类似条款和法律规定,用以处理民间的类似法律问题。把这些资料爬梳出来,整理出来,进行讨论和研究,需要良好的历史学文献训练,也需要良好的法律学理论训练。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法制史,既需要面上的法律学知识,也需要纵向的历史学知识,这也就是为什么法制史研究构成了一般法律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的原因所在。
  从实际情况而言,法制史是一门历史学与法学交叉学科。由接受历史学训练的学者研究法制史和接受法学训练出身的学者研究法制史,应该说都是正途出身。前者接受文献史料的训练比较充分,后者接受法学理论的训练比较系统,可以说各有所长、各有千秋。但是,比较而言,由于中国古代历史资料浩如烟海,许多法律文书的文字又相对而言比较艰深,因此,历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史文献比如《唐律疏议》、敦煌吐鲁番法制文书等都是历史学者整理的。同时,由于法律制度涉及到古代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法制史研究者对于古代历史文献的掌握决不能仅仅限于已经整理过的法律古籍。假如法制史研究不是从第一手资料出发,而只是从别人发掘的历史资料人手,借用现代法学概念、名词装饰一番,势必难以作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法制史的学者应该具备系统而良好的古代历史和文献的训练是不言而喻的。
  十年前,纯之在南开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接受过良好的历史学专业训练,对于唐代文献尤其熟悉,曾出版《唐代官方史学》的学术专著。毕业后留校到法学院(原称法政学院)从事中外法制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与法学院同行朝夕相处,研习法学原理,浸润七载,这部《唐代民事法律制度研究》的新著就是他由史学人法学的研究成果。
  阅读纯之的这部著作,可以看出作者在提出问题、归纳问题之时,已经显出与一般历史学著作有所不同。例如,在契约的研究中,他不是就文献谈文献,也不局限于就事论事。他在研究唐代契约的分类时,指出依据契约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民间契约和官民契约两大类。不同意将两者都一概以民事契约概括之。民间契约,是百姓之间或百姓与民间机构如寺院之间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订立的契约,包括买卖、租赁、典贴、借贷、雇佣、赠予等多项内容,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契约文书多属此类。官民契约是官府与百姓之间缔结的契约,由于其主体不同,对契约当事人的影响也不完全同于民间契约。作者将其看作独立的一类,显然很适合古代中国的历史实际。他进而又分为口头契约和书面契约,要式契约和不要式契约,单务契约和双务契约,有偿契约和无偿契约等。例如,要式契约就是必须经过法定程序、采取法定形式方可有效成立的契约,不要式契约则是契约双方一旦达成合意即告成立的契约,它不以法定程序和形式的具备为成立要件。指出在隋唐五代时期,要式契约可能主要适用于土地买卖、房屋租赁、人身雇佣以及典质、高利贷等重大交易活动,其他则采行不要式契约。双务契约是契约双方互享权利、互负义务的契约,单务契约则是只有一方负有义务,而另一方只享权利的契约。指出隋唐五代契约大多数是双务契约,但也有少数单务契约。总之,纯之的这部书稿是一部从法律制度史的角度研究社会史的著作,他的研究成果,是唐代社会史和唐代法制史研究的新收获、新贡献。其间一些精彩的分析和探讨,必将受到历史学界和法律学界同行的高度重视。
  近代以来包括法学在内的中国社会科学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但中国的历史和传统却是无法引进的。近年以来一股“本土化”的浪潮在人文社会科学界悄然兴起。反映了学术界不满足于用西方理论图解中国社会和历史实际的学术追求。显然加深对于号称独立于西方法律传统的中华法系及其在历史上的实践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总结,势必对于重建融入本土经验的中国法学理论体系的伟大事业也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说这项事业犹如建设一座宏伟的大厦,那么,纯之的这部著作,正是为了建设这座大厦添砖加瓦。
  是为序。
  (《唐代民事法律制度论稿》,岳纯之著,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
其他文献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完中国古代思想史后,开卷考试,任选题目,只要是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思潮,都可以写。24份考卷选了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占全部考卷的80%。  当时我非常疑惑,怎么大家都选这方面的东西呢?后来我明白了,这是因为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都活得太累,太累了就想松弛,而中国文化里面最能起这方面作用的就是道家的东西。道家主张人和自然和谐,又提倡人身心的和谐。在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
有空闲的时候我会上“布衣书局”的网页泡泡。有兴致的时候,我也在“布衣论坛”上发个关于书的帖子。有一次,一个书友说:“城南旧货(我的网名)兄,讲讲书的故事吧。”我回帖说:“书的故事是有的。比如在我家的南边广安门货运站旁边有个城南旧货市场,天气阴的时候常见到我自己的身影。搬到这里快三年了,不知怎的我总是觉得从城南旧货市场背着书包返回的时候总赶上日暮的时分,好像晴天的时候也不多。我不记得多少次这么走回家
高考古典诗词的考查,不管命题形式如何变化,其设题方式始终无法背离思想情感与艺术手法两个层面。而在诗词的艺术手法中,对写则是一种相对冷门的表现手法,考生鲜有知悉,这对于即将应考的考生而言,显然是极不可取的。事实上,对写手法在高考实战中至少出现过两次。其一是2005全国卷II,所鉴赏诗歌为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命题者设题为“作者是怎
新课标十分强调在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情境,在教学中引入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活情境当然是一种真实的情境,这似乎没有讨论的价值。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常常是无法照搬生活情境的,教学中的所谓真实情境,往往只是一种虚拟的真实情境,徐林祥老师曾指出 “培养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的教学情境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1],这就需要我们思考虚拟的教学情境是否能够真正
对每一个在历史上有过较大影响和贡献的人,人们总争相为其作传。云南大学原校长、作家李广田在中国文学史和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关于他的传记或评传就有:张维《李广田传》(云南大学出版社)、李少群《李广田传论》(山东文艺山版社)、秦林芳《李广田评传》(天津教育出版社)等。2006年1月,李广田传记又添新作,这就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岫教授的《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本新传
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来说,教育思想的嬗变与教育制度的转型,至关重要。这一点,教育史家从来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可“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学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将其纳入更为开阔的论述视野。若从文化史、政治史以及文学史的角度考察教育问题,必将涉及启蒙论述、文化政治、权力运作、经典确立、文学想像及学科规训等一系列问题——那样来谈“教育”,我相信更有发展前景。对于教育学院以外的研究者来说,能否跳出已有的窠
王元化先生的《清园书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是一本很好看的书:其中包涵了不少思想文化界的掌故,将来写文化史的人肯定会从中取材;又多有见道之言,发人深思。例如在致刘凌的第四封信中谈到人类情欲问题,介绍了一种三P说:power(权)、propety(钱)、presting(名),然后议论道:  三个P中,最后一个presting恐怕是最难渡过的关口。不少人对于权和钱的追求,并不怎么热衷,这大
2006年4月下旬某天,我在Minnesota Daily报纸上看到了一则秋季选课的消息:“跟沃尔特·蒙代尔学习领导艺术和公共服务”。这是政治和治理研究中心开的课。广告上说,选修本门课的学生将研究美国前副总统蒙代尔在位时处理的大事情,比如中美关系正常化,依托计算机技术的军队现代化,帮助促成以色列和埃及之间的戴维营协议,捍卫人权,处理卫生和能源危机,以及建立现代副总统职位任务等,核心关注的是决策问题
美国著名作家约瑟夫·赫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本黑色幽默的经典著作,书名来自书中一个无厘头的军规:认为自己有精神病的军人可以提出申请退役;但是所有提出此类申请者皆按头脑正常处理,不允许退役。显然这条军规所包含的自相矛盾,使得这条军规最后成为了聋子的耳朵——摆设。这当然是艺术的夸张,讽刺现代战争与现代人处境的荒谬可笑。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荒诞的事实际上是屡见不鲜的,也许这正是这部作品备受推
陈占德(山东日照市海洋工程学校教师):温老师好!很高兴有机会能聆听到您就语文教育与教学热点问题的实践探讨和灼见。您对当下语文阅读教学有什么看法?对学生阅读有什么指导意见?   温德峰:好的。陌生的人第一次见我,交谈中,总会经意与不经意地问:“温老师,您毕业于哪个大学?”或者问:“您大学毕业后,在哪所重点中学教书的?”   曾经,第一次有人这样问,我犹豫后才回答:“嗯,我没有读过大学……”然后,